APP下载

学科德育 绿色成长

2021-10-19申军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德育学科情境

编者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6月16日,聚焦“新时代教师育德能力提升”主题,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现场会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召开。此次会议在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之中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新时代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选取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申军红副校长和小初高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三位老师的发言,呈现海淀区的区域推进策略和教师的课堂探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海淀区2014年开始学科德育的初步探索,2017年启动了“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聚焦学科育人,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从做题、做事向做人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转变。

1.学科德育的工作推进机制

学科德育研究必须扎根课堂。“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以课例为载体,聚焦学科德育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建立了系统开放的工作机制和多路径的运作模式,保障项目的扎实有序和有效推进。

一是建立了合作互助的团队协同机制。形成五大合力,即行政与业务形成合力、研究与实践形成合力、各学科之间形成合力、实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之间形成合力。设立实验学校,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立学科核心团队,以教研员为核心,凝聚指导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的力量,攻坚克难。二是建立了扎根课堂的实践研究机制。以学科德育示范课例研制为切入点,采用研究、实践、改进,再研究、再实践、再改进的螺旋上升的实践研究模式。每月开展研讨活动,以课例为载体,聚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进行直观深入的研讨。三是建立了分层分类的教师研修机制。开设以学科德育为主题的教师研修课程,包括面向全体教师的学科德育主题研修和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研修。四是建立了不断迭代的成果输出机制。编制出指導中小学教师课堂实践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手册》,研发典型课例,并且不断迭代和完善指导手册和课例。

2.学科德育的本质内涵与范畴

学科德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思政,它首先是一个有意义的教与学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学习中的德育要素,将具体的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建立关联,设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核心素养,促进知行合一。

学科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基础是把握学科本质,体现学科思想方法;应有形态是教学与德育相融共生,即学科教学方式和学科德育要素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实现有机融合。

对于一线教师,如何找到教学内容和德育的结合点是关键点,也是困惑点。我们提出了“5+X”的学科德育范畴,“5”是指《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X”指各学科具有学科特色的德育范畴,具体到每一节课,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德育范畴,在德育范畴下挖掘德育要素。例如,《乡村人家》《猫》《老人与海》三节语文课,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了“生态文明教育”范畴下的一个切入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三节课分别在三个学段,所以需要结合学段特点确定德育要素,实现学段之间的进阶发展。

3.学科德育的实施方法与策略

学科德育在课堂上落地,要抓住四个关键要素,即学习目标、情境、任务和评价。学习目标要体现素养导向,使学科与德育自然融合;创设真实情境,关联学习与做事、做人;找准迁移关键,设计挑战性的任务;学习评价,促进知行合一,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

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学生熟悉,可参与或可感受,能调动学习兴趣,与知识学习相关联,富含育人价值的。如小学二年级数学“调查与记录”,教材中的情境是“评选吉祥物”,离学生的真实生活较远,于是,教师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三年级选择哪种兴趣课?”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开展调查与记录,当调查结果出来后,真有学生看到最终结果和自己的意愿不符而掉了眼泪。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要尊重数据,尊重大家的意见。这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民主公正的价值观教育就悄然发生了。

学生的道德发展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把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可讨论、可探究的问题、任务,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实,领悟也更加深刻。如初中物理“温度计”一课,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讲授温度的定义、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规则”的知识中心的教学方式,布置挑战性任务,让学生经历“发明温度计”的全过程。这一任务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思辨性和可探究性。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科学发明创造的过程,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还培养了大胆假设、敢于创新、尊重证据、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担当、负责、自律、合作等良好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建构支持性学习环境。关注学习的物理环境的人文价值,如座位布置、教学材料的选择等;以教师为主导,创设开放包容、平等互助的学习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发挥教师作为学习支持者的德育功能。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师生关系中的需求、爱好、趣味, 师生相处中的尊重、宽容、公正、平等等价值取向,自然刺激和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情感定向和认知思维发展。

4.学科德育的评价要点与内容

一节好课就是一节好的学科德育课。建立学科德育的评价标准,是为了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科德育要素的挖掘和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学科德育的评价要点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环境与资源、学习活动与指导、学习评价。

第一,教学内容分析,要反映学科核心观念或概念,聚焦单元学习主题,体现育人价值和素养导向,突出知识结构建构、关键能力培养、现实问题解决与正确价值观念培育。第二,学习者分析,要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路径,以及学习和成长的发展点。第三,学习目标中要有明确的学科德育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学科核心内容、应发展的关键能力、应形成的学科思想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性和水平发展的进阶。第四,学习环境和资源,要发挥物理环境以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软环境的育人功能。环境、资源要和学习任务、问题探究相匹配。教师自身的言行示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成长具有榜样引领作用。第五,学习活动与指导,要使情境问题任务具有综合性、挑战性、开放性和真实性,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交流。要将学科教学的显性目标和学科德育的隐性目标自然融合,避免学科知识的机械单向灌输和德育要素的“标签化”“口号化”“空洞化”。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深度思考、合作探究、充分交流的时空。第六,学习评价,从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开展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反馈、指导和改进功能。

“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经过四年的实践,立足学科,不断厘清学科德育的内涵与本质,探寻学科德育的范畴和方法策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实践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猜你喜欢

德育学科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