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壁画看外来文化对隋唐民俗服饰艺术的影响
2021-10-19汤化蓓
汤化蓓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10
敦煌石窟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库之一,为世人呈现了丰富的壁画与雕塑艺术,尤以壁画艺术更具代表性,而这一艺术的形成,具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机遇。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体现着当时当地的文化艺术传承与民俗艺术,也蕴含着丰富的外来文化元素,对其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艺术。
1 敦煌壁画中的外来文化元素
1.1 希腊罗马文化对敦煌文化艺术风格的影响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三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在希腊罗马为中心的西方绘画风格中,大多数人会将绘画涂饰于墙壁上,而内容和风格也大多与宗教、祭祀相关。可以说没有希腊的文化和希腊科学的发展,没有奴隶制的兴起就没有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当时的欧洲可是最为强盛的国家。但由于战争的原因大多数希腊罗马的绘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存,留下来的也大多数是“瓶画”等形式。西方的绘画艺术与东方艺术的差别在于对绘画的解剖方式不同,西方更注重的是对于人体的解剖。因此西方文化艺术的写实性就更加强烈。因此在早期敦煌的壁画中出现了很多模仿希腊罗马的写实技法和造型观念,以此来使人体的画像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可信[1]。敦煌壁画吸收了西域的绘画技巧与人体解剖的方式,使其在人物比例、结构、画面排版上更进一步。例如敦煌257窟的飞天所描绘的比例就汲取了希腊罗马等西方文化的绘画技巧。
1.2 龟兹壁画对敦煌文化艺术的影响
如果说敦煌文化仅仅受到了希腊罗马为中心的西方绘画的影响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印度和阿富汗的龟兹壁画和其他形式的西域风格文化也对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印度文化以佛教文化为核心。中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讲究谦卑、礼仪。这在敦煌壁画当中展现得并不明显。对于绘画风格和绘画方式,其绘画内容、形式、技巧等,很多都来源于印度文化和阿富汗龟兹壁画(见图1)。而龟兹壁画的根源也出自印度和阿富汗。印度与阿富汗的佛画艺术早年就已受到西式绘画思想的影响,因此发展较为深入。因此,敦煌壁画上所表现的不同于当时时代的写实技艺和风格也就不难解释。例如隋423窟弥勒上生经变图中就有龟兹文化对敦煌的影响(见图2)。
图1 克孜尔石窟第38窟萨博燃臂引路本生故事(龟兹壁画)
图2 敦煌-隋423窟弥勒上生经变图局部:阁楼伎乐
1.3 敦煌壁画中的服饰艺术
对于敦煌壁画的服饰而言,其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供养人的服饰,第二类是故事画与佛经画中世俗人物的服饰,而第三类也是最重要的,佛教人物的服饰。对于壁画中的西域元素,从人物服饰的风格特征看,西域的官员大多效仿汉装,穿着流行的曲领横颈,同时伴有宽袍大袖,而贵族和文人对于服装的要求就完全不同于此,他们着重于洒脱不羁的魏晋风格。在壁画中,妇女的服装特色也尤为鲜明,她们大多喜欢以曲裾绕襟,结合中原特色形成了突出的综合风格[2]。
敦煌壁画以佛教艺术为主体描绘内容,佛教人物的描绘占人物描绘的大部分。众所周知,对当时的西域国家而言,佛教是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随着西域文化的迁流交汇,与敦煌地域文化的交织盛行,再次巩固了佛教文化艺术在我国的地位。另外,西域的服饰与国内的服饰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别,西域服饰注重的是洒脱、自在,而国内服饰在儒家文化的熏陶影响下则尤为保守拘束。但在敦煌壁画中,因受西域文化的影响,人物的服饰也处处体现着洒脱不凡的风格气质;此外,大约在公元366年到581年之间,即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之间,我国大多处于南北对峙的年代,南方多为汉族控制,而北方则多为少数民族更替的地区。敦煌地处西北部,自古就少数民族居多。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西域的服饰风俗文化对于敦煌的影响也颇深,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凸显,这就出现了胡人的服饰与汉人的服饰交织综合的现象。我国人民以胡人的服饰为时尚,而胡人又以汉服为潮流。这就使得在西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产生了多元文化交织的综合性服饰风格。
2 隋唐民俗服饰艺术中外来文化的体现
在这样特殊的地域与文化历史背景下,隋唐民俗服饰艺术自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敦煌壁画中的隋唐民俗服饰,因为西域文化的嵌入所产生的改变,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点来概括,第一类是形似沙丽的胡帛,第二类为女着男装的开放思想,第三类为袒露装和奢靡风格。
首先,对于第一类而言,沙丽是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妇女的一种传统服饰,一般长约5.5m,宽约1.25m,两侧有绲边,上面有刺绣,通常绣在长及足踝的衬裙上[3]。隋唐敦煌壁画中妇女们的装束就有很多类似于沙丽的胡帛,妇女们的装束大多如江南贵妇般,流行曲裾绕襟飘动不凡。这里就体现了西域服饰对于隋唐民族服饰的影响。妇女们以西域服饰元素为潮流,将西域服饰与中国汉服进行元素交织组成新型的类似于沙丽的胡帛形制服装,形成了一时的关注与潮流。
其次,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女着男装和其他开放的思想。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随着西域文化不断流入、融合,中国妇女们参加的社会活动也逐渐增多,女着男装更为方便自由。此外,如果女性想要凸显身体各个部位的曲线、充分展现自我与个性,在当时选择穿男装无疑为一个特别的、突出的亮点。第二,随着西域文化的迁入,在隋唐时期,广大的社会活动逐渐不再排斥女性,而这些女性如果穿着男装会更加方便出入这些活动场所。第三,不论是女着男装,又或者是对于传统封建思想的改变而出现的新兴思想而言,无疑都是因为西域文化的迁入,导致隋唐人民的思想开放性与接纳度出现了提升,这在敦煌壁画中都有所体现。
最后,袒露装也是隋唐时期妇女的重要装束。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而隋唐时期出现的袒露装,与儒家文化的保守思想背道而驰,这也不难想象出袒露装是由西域文化影响所致。隋唐时期,女子们最流行的衣着是襦裙,也就是说用上衣加上抹胸短裙,而外面会再披一件小袖衣,也就是俗称的皮袄子。这些小秀衣也有很大的奢靡之风,他们大多用金缕绸缎制成,包括在隋唐时期,男子会携带贵重的头插配女子的服饰,头插等也都是由黄金宝石等制成(见图3)。这种奢靡之风形成了当时的潮流,而这种潮流也是由于西域文化的迁入融合,促使思想和行为的开放而形成的。这在敦煌壁画当中有所描绘,也足以体现隋唐民俗服饰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深度与广度。
图3 唐朝女子的服饰
3 外来文化对隋唐民俗服装外饰艺术的影响
隋唐时期服装外饰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影响,同时该时期也是中西文化的重要交合点。一直以来,西域的服饰风格以洒脱开放为主。在以往的中国,开放这个词语对于妇女而言是遥不可及的,随着隋唐时期外来文化的涌入,文化大解放也随之而来。虽然男子一直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非凡的地位,但妇女的身份地位随着思想解放也有所提升,这一点在隋唐服装外饰上已有所体现,这也佐证了隋唐时期服装外饰是中西文化的重要交合点。对于一种新兴的文化,必然先是模仿,进而升华与沉淀,这种观念在隋唐时期的人们心中已留下深深的烙印。
隋唐时期的妇女们最为流行的装束,是发鬓高结,衣服领口、胸口低开,肩膀上披着薄纱,这种装束在敦煌壁画的佛像中也有所描绘,例如在初唐石窟第57窟中外层龛顶为火焰莲花龛楣,两侧为飞天各一身;龛西壁两侧画龛柱、思维菩萨各一身,南北壁各画菩萨一身,都利用当时已有的艺术风格对西域风格与中原风格进行了再创作与升华,这些新兴创建的艺术风格在隋唐时期服装外饰的艺术上有很多体现(见图4)。比如敦煌壁画中典型的深红咖啡、土黄等色彩的运用,这些色彩的搭配与表现形式也都是由当时西域的艺术风格演变而来。包括图案运用,由于外来文化和西域特色风格的传入,大量服饰图案被运用,比如披帛上的卷草纹、拖地长裙上的团花纹、宝相花图案等,以及团花纹服饰(见图5)。这样的服饰在当时已成为身份的象征,在服饰技法上也运用印染、纺织、刺绣等手段,使立体图案服饰打破了传统面料的二维视觉效果,带来特殊的视觉冲击力。
图4 初唐第57窟说法图
4 隋唐民俗服饰艺术对当代服饰艺术的借鉴意义
隋唐民俗服装外饰文化的多元性,对我国当代服饰设计思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设计师也将思维拓展开来,融合中西方文化精华,从而产生新兴的创意思维与形式。这也是新潮流的诞生方式,因此外来文化对于隋唐服饰的影响与其形成的长远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包括形式的借鉴、转化以及色彩的融合与构成方式等。在现今我国服饰设计领域中,粉绿色调、深红色调等搭配形式,也由当时敦煌壁画的经典搭配中借鉴而来。敦煌服饰艺术包罗万象,仅仅从服饰的形式来看,既有帝王将相的冠冕衮服,也有平民百姓的布衣短服。现当代服饰艺术进行设计之时,对于敦煌服饰的借鉴就很及时恰当。敦煌文化中的服饰不仅仅在颜色搭配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人物造型、图案和设计上也有很多可提取与借鉴的元素。
5 结束语
敦煌壁画不仅仅为我国研究中西文化交融提供重要的参考,也是现今服饰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不论是希腊罗马的西域文化,还是阿富汗的龟兹壁画,又或者是其他西域文化都对敦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敦煌的珍贵就在于它是一个开在中国大地上的希腊和中亚艺术的窗口,只有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综合提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的文化艺术才能有更大发展空间与更多的可能性。敦煌文化不仅仅对服饰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中国古代史提供了更多的依据与研究内容,为中国艺术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我国异国风采的艺术宝库,这也充分展示了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