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

2021-10-19樊一帆邓沛栖陶天硕刘江龙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素质艺术大学生

樊一帆 邓沛栖 陶天硕 刘江龙

河南科技学院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能够实现美育的教育目标,从而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效用,其涵盖了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经验,在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大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探索艺术理论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也能够在艺术作品欣赏等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既能够减轻大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也可以愉悦大学生的身心,促使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确保大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身心健康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切实地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将创新能力作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确保学生具备社会所需的创新能力。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而言,其不仅是一门艺术课程,更加是激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从本质上来看,公共艺术教育并不是将知识被动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让学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寻找到自我价值,进而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引领学生构建创新思维。由此可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借助想象、感知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感知能力与洞察能力,为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艺术环境,进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一般而言,在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很多学生对学校的环境、制度等都比较陌生,也尚未形成主人翁意识,不会主动地关心和参与学校组建的各种实践活动,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掌握必要的艺术技能,也为学生建立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这样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也会更加关注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促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明显的加强,更加深入地知晓和理解学校环境、制度等,最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难以开展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实际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然而,通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可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明显的偏差。一方面,部分高校将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自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就是专业艺术教育,过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技能培训,将大多数资源投入到了学生艺术技能培训活动中,这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相背离。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师资力量是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但是现阶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活动的日常开展普遍是由艺术院系的教师来负责。这些艺术院系的教师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他们往往将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教育方式运用到公共艺术教育中,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得不到充足的重视。还有一些艺术院系的教师仅仅将公共艺术教育看做是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会主动地探索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体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无法满足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目前我国教育部并没有制定统一的艺术类选修课开设的具体条件,只是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基本需求开设针对性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这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具有鲜明的随意性。通过调查可知,部分高校在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整体上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例如公共艺术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活动设置比例不合理,或者过度追求公共艺术教育的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文化性、人文性以及艺术性等。另外,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存在典型的不连续性与不系统性,进而阻碍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优势,急需要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或者专业艺术教育是不同的,其体现出了自身鲜明的特性,只有针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特征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积极效用。首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为教育目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其他形式的艺术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主要目标应该是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不是技术水平,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积极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或者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确保学生不仅具备专业艺术技能,同时也拥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其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情感为教育目标。传授知识并不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才是其开展的主要目的。据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欣赏到艺术的魅力,而不是让学生在艺术教育课堂中机械地接受知识,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学生情感培养的目标。最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综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将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融合已经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因此,高校要善于借助公共艺术教育推动美育、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

(二)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是因为高校大学生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水平,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自我意识也相对较强,这就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高校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选聘优秀的艺术教师加入到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重视艺术教师的培训与再教育,可以邀请艺术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或者研讨会,也可以为艺术教师提供校外交流平台等,同时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与激励机制,切实地提高艺术教师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与热情。另一方面,艺术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学习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勇于打破传统艺术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以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开展生动、有趣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带来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

(三)建设科学系统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而助力,这就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具备较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高校要建设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第一,高校应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将各种形式的艺术门类融入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从艺术鉴赏、技能培训等多个层次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知之间的紧密结合。第二,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形式进行创新,致力于追求多元化的课程形式,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必要的艺术理论知识,同时更要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建立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满足学生对不同艺术领域的学习需求,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等方面的积极效用。

(四)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

优化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同样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得到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体系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完善。首先,高校应该组建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依据公共艺术教育的情况以及高校的教育要求制定具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并且选聘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有效管理。其次,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以此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最后,高校要加大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力度,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发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

猜你喜欢

素质艺术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纸的艺术
大学生之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