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人文 相得益彰

2021-10-18胡歌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西泠林纾墨盒

胡歌

2019年10月,南通刻铜雅集后不久,我有幸收藏到一方林纾亲笔画稿墨盒,题款“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拔可属,畏庐写。”墨盒的构图是根据姜白石的《卜算子·咏梅》词意创作而成。画面意境清幽,文气弥漫:一枝梅花孤零零地从茂密的竹林中伸出来,一位高士正柱杖晚归。当时我并不知道上款“拔可”为何许人,只知道拔可是林纾的晚辈。时间到了农历2020年正月,因疫情爆发,居家无事,于是就想着去考证墨盒的上款人“拔可”。经过详细的考证,我终于查询到李拔可其人其事。原来,“拔可”就是近代著名詩人、商务印书馆经理李宣龚。

李拔可是怎样的文人?与林纾的关系如何?这方墨盒背后的人文内涵又如何?只有详细了解李拔可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找到明确的答案。

李宣龚:福州闽县人,字拔可,号观槿,室名硕果亭,晚号墨巢,近代诗人、出版家、收藏家。光绪甲午科举人,官至湖北候补知府。民国后供职商务印书馆,与张元济、鲍咸昌、高凤池等合称“商务四老”。喜收藏,有清一代及清末民初同辈人诗文别集和时人书法绘画精品,书画墨迹以伊秉绶、林琴南、溥心畲为多。工诗,与林纾、郑孝胥、沈曾植、陈三立多有唱和。有《硕果亭诗正续集》传世。

光绪二年(1876),李拔可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之光禄坊玉尺山房。曾祖李作梅经营盐业,官至江苏补用道。祖父李端,官至江苏候补道。祖母沈瑞熙,晚清重臣沈葆桢之长女。伯父李宗言(1858—1917),光绪壬午科举人,与林纾、郑孝胥同榜,官至广西广信知府、安徽候补道,富藏书,有诗名。父李宗袆(1860-1895),官候补员外郎,曾入两江总督张之洞幕,爱填词,有《双辛夷楼词》传世。

光绪二十五年(1899),郑孝胥总办芦汉铁路南段,聘李拔可为掌书记。二十八年,往南京,任职江宁府。在任期间,审案从不枉纵,且务清积牍。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宰江苏桃源县,兴学办农,发展工交,有政声。江宁布政使樊增祥“知其贤”,重其文彩,檄署上元县(今南京),以病辞。宣统元年,辅佐张謇三兄张退庵,任苏州农工商局帮办。宣统二年,任湖北候补知府。宣统三年,随郑孝胥入京议官制,事未竣,武昌爆发新军起义,乃回武昌,引官去。

弃官从商:民国二年,李拔可由高梦旦介绍入职上海商务印书馆,辅佐张元济,历任经理兼发行所所长、代总经理、董事等职,参与人事、财务、外务、发行、出版等多项管理事务,为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41年8月,出任合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前身)董事,并将自己收藏的各类古籍及师友简扎书画卷轴等一并捐给该馆。

李拔可为同光体闽派后期的代表诗人,品行高尚,笃于风义,生平交友极广。综其一生,无论当世名流、诗坛同辈,还是后背优秀学人,与之都有来往交流。如前辈名公:林纾、郑孝胥、陈三立、陈衍、陈宝琛、吴昌硕等,同辈友人有张元济、陈叔通、章士钊、叶恭绰、夏敬观、林旭、柳冶徵、陈师曾兄弟等。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感情尤深,有“文字骨肉”之称,林旭遇难后,李拔可悲痛不已,作《哀暾谷》诗以悼之,嗣后多方搜集林旭的遗诗并刊印发行。李拔可与不少后辈晚生也过从甚密,其中不乏学界名流、艺坛巨擘,如钱钟书、溥心畲、梅兰芳、张大千、胡适、苏渊雷、龙榆生、夏承涛等。溥心畲最早的画集《西山逸士画集》及钱钟书的第一本出版物《中书君诗初刊》都是李拔可为之刊行的。

光绪壬午年(1882)秋,李宗言、李宗袆兄弟倡议成立诗社——福州诗社,林纾、陈衍、高凤岐、方家澍、周长庚等19人在玉尺山房及李家祠堂双辛夷楼聚会赋诗,互相唱和,每月集会数次,时间达十年之久。其间林纾频繁向李家借阅图书达三四万卷,林纾与李家的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李拔可的乡试试卷记录13位授业师,其中就有林纾。光绪庚子年(1900)五月,林纾撰《赠李拔可舍人序》,其序云:“拔可舍人以年少盛才而处乎今,余以通家之谊重许其人,……舍人诗沈远方重,悲慨时事,风旨多见诸言外……诗史之望属之舍人矣。”

关于盒面题词的寓意及墨盒的创作时间的推断:

旧时代文人墨客的赠语,大多意有所指。这方墨盒的题词又有什么意义?从网上,我们查到一份资料:1921年,林纾携李拔可、郑孝柽(郑孝胥之弟)、高梦旦同游杭州,行前作《忆西泠》图赠友人,以“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为引,勾起二十年前旅居杭州的美好记忆。这方墨盒的题词,其寓意也是一样的,也是回忆与杭州有关联的美好记忆。光绪戊戌年(1898)四月,林纾曾与李拔可、林旭、郑孝柽从北京南下同游杭州,林纾撰《记云栖》一文,记是次出游,林旭也题诗一首《同琴南、拔可、稚辛(郑孝柽)至云栖,题名而去》,过后不久即回北京,并于八月十三日遇难菜市口。林纾和李拔可都是维新运动的支持者,与林旭有着深厚的感情。题词的寓意就在于勾起戊戌年春的杭州之旅的回忆,借以表达对林旭的深切怀念。

这方墨盒的形制为典型的清盒形制,工也是典型的清代刻工。“懿文”底铭,没落时间款,但是根据郑孝胥的日记记载,我们可以做出合理的推断:这方墨盒创作于1902年5月左右,也是目前所见年份最早的画稿墨盒。1901年秋,林纾举家迁居北京。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方墨盒的创作时间段为1901年秋至1911年。在此期间,李拔可一直在武汉和江苏一带任职,很少去北京。1902年5月李拔可因事去了一趟北京,回来赠郑孝胥一方林纾亲笔画稿墨盒。《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二十六日记:拔可赠余丝带墨盒,琴南写山水镌于上。李拔可与林纾有通家之谊,他那么喜欢林纾的画稿墨盒,当时他定制另一方给自己自用的概率非常大,从林纾的感情出发,他也乐意为李拔可创作一方自用墨盒。

综上所述,这是一方艺术和人文相得益彰的好盒,是一件令人浮想联翩的文房佳器。把玩此盒,不禁让人从西泠联想到杭州,联想到林纾与林旭、李拔可的戊戌年春的杭州之旅,再联想到令国人扼腕长叹的百日维新。

猜你喜欢

西泠林纾墨盒
安徽省图书馆藏傅增湘未刊手稿《西泠诗草》考略
匆匆离别添新愁
屋乌之爱
林纾当众烧借据
林纾当众烧借据
春天的早晨(短篇小说)
李亦文
王春书
林纾当众烧借据
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