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中拜访凤阳邑古道

2021-10-18乌兰

大理文化 2021年10期
关键词:马帮茶马白族

乌兰

我和儿子去凤阳邑的时候,天空飄起了小雨,微微细雨中,古村落就多了几分朦胧的感觉,多了几分古香古色的意韵。这纤纤细细的、温温柔柔的雨丝轻易地就把我带进了历史的轮回中了。其实,凤阳邑由于在太和古城北,很早就进入官私文献了。只是民国以前它不叫凤阳邑,而是叫砖窑。原来,凤岗由红黏土堆积而成,适合烧砖造瓦,很早就有人在此建窑烧砖。南诏,建太和、羊苴咩、三塔、蛇骨塔等古城、古塔期间,把凤岗砖窑扩建成72座之多,所以那年代,这里白天烟雾遮山,入夜烈焰腾空,且一直烧砖烧到大理国、元明时期。为此,村里人很伤心,说那时候砖窑把凤凰烧没了,把村子的风水也烧坏了,就对“砖窑”这个村名一直很抵触,更希望自己的村子叫“凤阳邑”。至于这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史籍无征;白语怎么叫,村民也说不清。还好,他们的世代坚持,终于赢得三乡八寨的尊重,在村口,政府正式给立的村名牌,就叫凤阳邑。

凤阳邑,初听到这个名称,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丹凤朝阳的唯美画面。火红的凤凰朝着赤烈的太阳翩翩起舞,二者仿佛是两团燃烧的火相对热舞。在我印象中,凤凰是不惧火的,即使在火中涅槃,也会在火中重生,凤凰的生命里似乎有一种永恒在其中,因此凤阳邑这个名字便拥有了一种特别美好的涵义,但也许这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我也有读到过这样的说法,书上说,只要有白族和彝族的地方,每年都要过火把节,但凤阳邑的村民却从不烧火把,尽管这里住的是白族人。因为村民觉得住在村后的凤岗上的凤凰怕火,他们把凤凰当做保护神,可以保护他们,所以不过火把节。没有了火把节的喧嚣热闹,村庄更多了几分宁静与安逸。历史已经逝去,但好多事实在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那么也就有了让人想象发挥的余地,我希望我的想象更接近于事实的真相。

大理凤阳邑茶马古道起源于汉朝,成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历史悠长不言而喻。古道全长1900米,原貌保存较好,由此可见历史传承有多么重要!由于基本上没有人为破坏,所以后人得以看到千年以前的茶马古道的风釆。这样活生生的历史胜过史书上的千言万语,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路宽3.5米,当中铺青石板,即“饮马石”,道旁为石磴和铺台子,具有典型的茶马古道特征。

茶马古道兴盛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是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滇藏茶马古道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

古道的两旁是古老的白族民居,墙体为不规则的石头所砌,这石头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闪烁着白族人建造房屋的智慧之光。这里自古就有“石头砌墙,墙不倒”之称,石头是坚硬的、结实的、稳固的,同时也是力量的象征,因而石头也成了他们的一种崇拜。这样石砌的房子,似乎有了山的雄浑力量,也带着历史的温度。这里的民居大多为大理特色的土库房。土库房外观较厚重、封闭,构架的处理相对简单,檐口以下皆用条石或卵石砌成。它的形成与大理地区自然的石环境和人们对“石”的崇拜是分不开的,早期白族民居建造曾经普遍釆用石材。白族先民就地取材建造房屋,历史上多有文献记载:“冉羌众皆依山居上,垒石为宝。”

也有部分抬梁式民居,还有部分民居墙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仙人掌,由于年头长都长,成仙人掌树了。据说,仙人掌可以辟邪。辟不辟邪我不知道,但其民族特色和这些仙人掌被我牢牢记住了。仙人掌果肉可以吃,果实也可以吃,实在是一种不错的植物。

古道旁废弃坍塌的房屋强烈地冲击了我的视线和心灵,我不禁感慨:世事几多繁华,几多衰败,如此轮回,谁能说得清楚呢?那静静躺在地上的残垣断壁像一部无字的历史教科书,给人一种不断反思、反省的力量。我在脑中迅速复原着当时的情形,那时初建成的房屋肯定是极具烟火气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的,如今那些人却成了故事里的人,留下这破败残损的房间,任它们诉说着过去的光景。有些房子外被栅栏围起,有指示牌告诉行人这里是危房要注意安全,其实这也是对古房的一种保护。

眼前这蜿蜒崎岖的石板路与曲折多变的历史多么惊人相似,上面的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也在见证着当下所发生的事情。这石板路是当年的茶马古道中的一段,我边走边给儿子介绍茶马古道的历史。突然,儿子说:“现在没有马帮,还能叫茶马古道吗?”的确,马帮是茶马古道的灵魂,是马帮缔造了茶马古道,是马帮缔造了曾经辉煌的历史。如今,茶还有,马也还有,茶马古道也静静地躺在这里,然而马帮却没有了踪影,他们走进了博物馆,走进了历史的进程,走进了人们的记忆之中,他们的背影被历史湮没得不留一丝痕迹!马帮不在,空余古道,任人评说,但他们的功绩却会万古长存。走在茶马古道上的人们一定会联想起当年的马帮,那一群赶马的汉子未必有多帅,但是他们一定是勇敢的、不畏艰辛,不惧长途跋涉的。山路险峻,路途中,他们要经历多少艰辛,要排除多少危险,我们无法想象!当年,就是这样一群群马帮的汉子和他们的马儿们相依为命,彼此成就了对方,就是他们和马儿们亲密无间的生死合作,将云南的普洱茶等物资运到了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他们和马儿们是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之歌,这样的精神会被历史铭记!

和儿子聊着历史,看着眼前这些过往历史的痕迹,如果历史可以穿越,当我看见马帮要进村子时,就去村口迎接他们,为他们送些水或是水果什么的,再同他们聊聊天,了解他们途中所发生的事情。我还要擦去他们黝黑脸上的汗珠,也会摸一摸一路艰辛行走的马儿们,也要对他们和他们的马儿们说声辛苦了。

走着走着,看到村子里有双子井、观音井等古井。双子井两眼古井并列在石阶两旁,像一对双胞胎。古老的井水不知道孕育了几代人,如今依旧有人饮用着,这水有历史绵长的味道,可以追寻先祖的踪迹。在这里,幸运的是,我还碰到了来这里打水的爷孙俩,看着他们快乐而满足的表情,这古井里的水养育着他们的,也早已浸润到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此时的凤阳邑茶马古道十分幽静,两旁的树木高大,因为没有人工修剪,仿佛有点原始森林的味道。古槐树下的石阶是村里老人家闲话家常的地方。这段路也因为历史上因草帽交易兴盛而被村民称为“草帽街”。如果今日无雨,或许能碰上编织草帽的老人,尽管戴草帽的人越来越少,但老人们却舍不得丢了这门手艺,而这门手艺恰恰给他们的老年生活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村里保留着很长一段长满蹄窝足迹的石板路,我和儿子小心翼翼地走了一下。细雨不知啥时停了,太阳出来了,整个村落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光,立刻明亮起来,雨润过的青石板多了几分清冷。偶尔有村民走岀来,我看见一位慈善的老人,立刻走过去,问他关于此村的传说什么的。老人很健谈,聊着卿着,他非常骄傲地告诉我,这石板路上的蹄窝脚印中有林则徐、担当、徐霞客、唐僧、诸葛亮的。村民的话我当然是相信的,虽然很多历史是口口相传的,况且人们总是愿意记住美好的人和事,这本无可厚非。我相信林则徐走过,他的脸上一定写满了忧囯忧民,还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坚定无比的爱国主义的立场与情怀;我相信徐霞客一定走过,他的足迹遍布了云南许多的地方,凤阳邑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这位伟大的学者及旅游家一定会在这里留下他的足迹;我相信唐僧也来过这里,毕竟唐朝与当时的南诏国的情谊非同一般,也许唐僧回眸一望就望到了一位像女儿国国王一般漂亮的白族姑娘;我也相信诸葛亮来过,他摇着羽扇优雅地走在这古路上……如今,我和儿子也走过了这些蹄窝,古人和今人的脚印神奇地重合了,我闭上眼睛,他们仿佛都向我走来……

村里零星开着些文艺情怀的小店,比如,扎染体验店、咖啡馆、民宿什么的。走在一个小岔路口上,我突然听见了一阵悦耳的风铃声,抬头一看,是儿子用手在撞击着一个挂在墙上的空啤酒瓶,这撞击声非常动听,仿佛可以穿透岁月,穿透人的心灵,也许这里面还装着村里人和游人的一些故事。以后每走几步就会在墙上发现一只同样的啤酒瓶,于是我俩一直跟着啤酒瓶的标记走,终于在一个拐弯处发现一个酒吧!酒吧从外表看十分古朴,一个简单的大木门,上面写着营业时间及饮品,而且只有下午才营业。走到这里也知道了,这空酒瓶原来是广告,瓶上写着同样的营业内容。这是个性价比很高的广告,应该不花一分钱,但的确很有创意,可惜没开门,如果开门的话,我想和店主畅饮几瓶,共话茶马古道,聊聊马帮的汉子,聊聊马,聊聊普洱茶……我期待下次来的时候可以实现这小小的愿望。

夕阳西下时分,我和儿子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凤阳邑古村落。这里的古朴的情怀、茶马古道的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等等无不吸引着我还会再来……

猜你喜欢

马帮茶马白族
波澜壮阔的自然奇观:云南三江并流
茶马古道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明代茶马互市研究
花样云南(二)
茶马古道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