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减痛护理对痔疮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焦虑情绪的影响分析
2021-10-18曾桂红
曾桂红
【摘 要】目的:分析综合减痛护理对痔疮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共选择86例痔疮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按照其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镇痛,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综合减痛护理干预。结果:术后6h的疼痛程度,两组患者相当(P>0.05),但从术后12h开始,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SAS评分,护理前两组均相当(P>0.05);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减痛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痔疮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从而显著降低其焦虑情绪水平。
【关键词】综合减痛护理;痔疮手术;疼痛;焦虑情绪
痔疮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疾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即女性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痔疮的疾病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内痔,该疾病类型占痔疮发病的首位,此外还有外痔和混合痔两种类型[1]。不管患上的是以上哪一种类型的痔疮,均会引起患者在大便时出现出血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血管破裂,危害较大。因此,对于痔疮患者,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方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绝大多数患者需选择手术疗法,手术治疗虽然能够切除痔疮,但是术后易出现疼痛、水肿、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疼痛症状非常明显,不仅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导致痔疮手术患者术后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焦虑情绪[2]。这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是非常不利的,鉴于此,我科室对痔疮手术患者开展了综合减痛护理,收效甚佳。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共选择86例痔疮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按照其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观察组43例,包括男25例,女18例,年龄30岁~64岁,平均年龄(42.52±5.14)岁;包括混合痔21例,内痔10例,外痔12例。对照组43例,包括男26例,女17例;年龄32岁~63岁,平均年龄(43.03±4.75)岁;包括混合痔23例,内痔9例,外痔11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各项资料比较结果都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二者可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镇痛,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综合减痛护理干预,干预方法包括:①切口处理引起的疼痛干预:患者在术后麻醉作用消退后,且切口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根据患者的切口处具体疼痛情况,给予敷料包裹,并且在换药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快速、轻柔,最大程度上减轻由于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②并发症引起的疼痛干预:患者在术后由于发生局部感染,水肿或者是由于创面结痂后牵拉,均会引起疼痛。护理人员要及时遵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抗生素或外用药膏进行治疗、涂抹,以此来达到改善疼痛程度的目的。③排尿或排便引起的疼痛干预:通过积极地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在室内进行活动,来改善其排尿和排便过程中引起的疼痛程度。④心理减痛干预:在术后向患者介绍术后疼痛发生的机制、性质、镇痛药物使用禁忌证、镇痛药物使用的利弊,并让患者明白术后疼痛是一个正常的过程,随着创面的愈合,疼痛程度会逐渐减轻。让患者在面对术后疼痛时做好心理准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6h的疼痛程度,两组患者相当(P>0.05),但从术后12h开始,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焦虑情绪程度比较
患者的SAS评分,护理前两组均相当(P>0.05);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综合减痛护理的本质是一种综合性镇痛管理干预模式,该护理模式在开展过程中,针对引起痔疮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各个因素,从生理、心理方面入手,采取身心干预的综合手段,来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度、减轻其面对疼痛时的心理负担,提高其疼痛阈值,并以有效的减痛手段,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是一种积极地、主动式的疼痛管理模式,可获得显著的镇痛效果,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由此产生的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综合减痛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痔疮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从而显著降低其焦虑情绪水平。
参考文献
[1] 彭小春.针对300例痔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采取综合减痛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对病人情绪改善情况[J].智慧健康,2020,6(10):95-96,99.
[2] 祝柏森.痔疮术后超前镇痛对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安全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