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生态栽培技术
2021-10-18李芹曹爱凤赵宗云刘德喜
李芹 曹爱凤 赵宗云 刘德喜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种植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传统的种植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在传统蔬菜种植模式中,过多的成本投资,粗放的种植管理方式,不但使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也直接造成了种植土地板结和病虫次生灾害的方生,严重影响蔬菜品质。马铃薯作为蔬菜生产的主要品种,受到居民的青睐,如何提高种植马铃薯的产量及质量口感,普及马铃薯生态栽培技术已成为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种植户的首要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种植管理经验,对马铃薯种植中各个阶段管理、施肥、及病害虫防治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能为种植户提高一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生态栽培;水肥一体化
马铃薯一年内可分两次种植,即春秋两茬,山东地区气候条件适合春茬栽培,可分为以下几种栽培方式:单膜覆盖栽培,双膜覆盖栽培,三膜覆盖栽培。单膜覆盖栽培可在二月中上旬浸泡催芽,三月上旬播种,经过2~3个月的生长,一般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上市。双膜覆盖栽培是在塑料拱棚内加覆一层地膜的双层覆盖方式栽培,一般年底浸泡催芽,二月份播种栽培,五月上旬即可上市出售。三膜覆盖栽培是在大塑料拱棚内加盖小的拱棚并在塑料拱棚内加覆一层地膜的栽培方式,一般年底浸泡催芽,次年一月下旬至二月播种栽培,四月底即可上市出售。
蔬菜种植离不开肥沃的土地。马铃薯对土地氮磷钾等物资含量及气候光照条件有特殊的要求,种植前要严格测定土壤成分,对土地进行深耕细作,深耕后尽量长时间晾晒,提高田地土壤的整体透气性,利于马铃薯发芽生长。马铃薯与小麦玉米轮作产量较高。马铃薯的生产习性和对肥力及微量元素要求表明,种植马铃薯的土地不能连年种植,如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由于土地土壤成分失调,微量元素缺少,会引起马铃薯青枯病、晚疫病等病毒性病害。常见症状为植株矮小,生长不良,叶面枯萎,品相较差且产量低。
1 根据地类选择合适的良种
品种较好的种薯能带来产后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质量品质。因此种薯的品种选择是高产的基础。宜选用高产,外形品相较好,抗病能力较强的脱毒早熟品种,如荷兰15等品种。或根据土壤成分含量的化验结果,对照马铃薯的栽培习性和营养需求,再根据往年种植经验,选择好适宜本地生长的种薯品种。选择的种薯要薯形规整,表皮光滑、色相端正、出芽口较多,二两左右无病癍薯种做种。
2 马铃薯良种的催芽与苗期管理
选择好适宜的薯种后,清除薯种表皮龟裂及坏死芽眼后切块种植,这种种植方法能有效加快种薯颈块内外的有氧交换,改变其休眠期,催其提前发芽出苗。播种前要充分晒种,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连续晾晒2--3天,去除腐败的种薯,春季晾晒种子时要注意防寒防冻,秋季注意阳光暴晒。切块时要纵切,保证每个切块顶端都有明显优势的芽眼。切块时要充分利于顶端优势,采用螺旋式方式朝顶端方向斜切,种薯每个切块需保留1~2个芽眼,每块20~30g左右,切刀用60%酒精消毒。种薯切块后,要迅速用草木灰或石灰搅拌拌种,也可用甲基硫菌灵50%胶悬剂50g+丙森莘70%50g与4kg滑石粉均匀搅拌,和100kg切块种薯轻轻拌匀,确保种薯全部粘上药粉。在切块时要对切刀进行消毒,避免种薯因刀具携带病菌、病毒而感染,引起种快腐烂不发芽,增加后期管理的发病率,引起品种退化。
對于个体较小的种薯可采用整体栽培,这种种植方法需菜地土壤肥力较强,有充足的氮磷钾含量。栽培时应掌握合适的株距,不能过密。整薯种植后出芽较快且芽苗整齐健壮,每颗种薯出芽数及主茎数增多。抗旱抗病能力较强但这种种植方法也有缺点,成品马铃薯一般生长周期较短,休眠期比切块种植要长,后劲不足早衰现象严重,收割后的马铃薯成熟度低,口味欠佳。
催芽是马铃薯生态栽培技术的重要一环,播种前采取催芽的方式可使成苗在生长期内枝叶茂盛,增加光合作用,促进根部生长,提高产量。另外在催芽过程中,对腐烂的种薯及时淘汰,有效提高了种苗的成活率和抗病能力,利于苗全苗旺。具体操作方法为:将种薯或种薯切块与沙层分成3~5层放置,洒水湿润,并将室温恒温保持在20℃左右,约10d上下种薯或种薯切块即可发芽。催芽前种薯或种薯切块用0.5~1ppm赤霉素混合溶液或者0.2%~0.3%高锰酸钾混合溶液浸泡20分钟,能有效提高催芽生芽效果。秋季催芽应放在阴凉处以避免阳光照射高温。为打破休眠期,促进发芽速度,切块后放入1~2mg/kg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10min。
种薯出芽后,当薯芽长到2cm时应扒出凉芽,温度控制在摄氏度15℃以下,凉芽3~5d,让嫩芽变粗变黑。选择合适的温度条件进行适时播种,按照季节气温等条件,马铃薯种植的时间在农历二月下旬到三月上旬种植时间最佳。大棚内种植马铃薯一般提前一个月时间,即十二月下旬到一月上旬种植为宜。马铃薯结薯生长高峰期适宜的温度为20℃左右,这段时期的生长期愈长,总产量越高。在栽培过程中,严格株距标准,合理控制植株密度,根据多年种植经验,以种植4500~5500株/667m2为宜,这样能充分利于光合作用,争取每个个体都能发育良好,充分发挥马铃薯群体增产作用。
3 田间管理
播种时采取双行栽培,株距25cm左右,小行距20cm,大行距60cm,春天播种时,开10m左右深的沟,将微肥、化肥施于沟底,覆盖土后耧平,播种后覆盖地膜。秋季播种时,为防止地温过高导致种薯腐烂,应在早晨或傍晚播种,开沟深5m左右,播种后覆盖起垄,覆土应覆盖种薯10cm深度。
拱棚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0~25℃,夜晚保持在12~14℃,播种前期幼苗脆弱,中午应开小口通风,随着太阳照射增强气温升高而逐渐加大通风量。到三月下旬在大棚两端开口通风,四月中旬以后逐渐由半开膜到全开膜,白天揭膜晚上盖。当外部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拆除覆膜。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状况适时加强水分管理,以保持土壤湿润。待幼苗出苗后,团棵后及封垄后各灌浇一次水,结薯期小水勤灌,切忌大水漫灌。收获前一星期停止浇水。待薯块到膨大初期时每667m2随水冲施尿素10kg,硫酸钾10kg,膨大期也可使用叶面肥0.3%磷酸二氢钾连喷4次,每次间隔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