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
2021-10-18黄瑄李秀菊
黄瑄 李秀菊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科技场馆作为青少年学习科学、接受科普的重要场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普工作重要指示的前沿阵地。北京科学中心创新理念方法,精心策展,通过生动的展览诠释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通过系统化的科普内容建设发挥科技场馆优势,充分整合科学教育资源。针对北京科学中心积极探索将科技场馆打造成为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和科学教育汇集平台所开展的馆校合作实践经验,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教育课题组开展了实地调研,在与北京科学中心领导、业务骨干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形成本文。
北京科学中心馆校合作
科技场馆是重要的非正式科学学习场所,在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知识的普及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科技场馆和学校在专业知识和教育途径上的合作,能够实现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为青少年创造独特的、学校教育无法提供的科学学习机会与体验(Kisiel,2014)科技场馆与学校的合作互补成为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张秋杰等,2017)。目前国内馆校合作研究以课程开发实施为主,通常形式为校本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由科技场馆开发并负责实施(方慧玲等,2020)。
北京科学中心秉承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社会性科学议题(SSI),为公众讲好思想方法故事,讲好精神传承故事。建设之初,北京科学中心即确立了“科普为教育主战场服务”的目标,构建立体化的馆校合作路径,积极探索馆校结合工作:在展教活动中充分渗透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基于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系统开发展线课程和教育活动;科技场馆教育工作者与学校教师、教研员形成馆校合作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 of Practice,CoP)等。
下面以“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展览和“三生”课程建设为例,分享北京科学中心在科学家精神培育、科学教育资源汇集2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科学家精神培育
202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北京科学中心结合疫情,重点推出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该展览通过图片、视频、实物、模型、互动游戏等方式,系统展现了长久以来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的较量,兼具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自2020年9月推出以来,该主题展累计接待近150个团体、10万余名观众,全网累计点击量突破7000万,并于2021年3月起在甘肃、云南、河南、河北开展全国巡展。北京科学中心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以科学家与传染病的斗争为线索,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但目前科技场馆科学家精神宣传力度不够,弘扬和宣传科学家精神与科普工作未能深度融合。
北京科学中心基于STS策展思路,选取实事热点“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作为主题,积极响应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号召,在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中充分挖掘科学家精神宣传素材。展览以图片墙展示、视频轮播、讲解等多样化方式,深刻解读科学家与传染病的博弈过程,大力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先进科技工作者的事迹,生动诠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精准定位,以科学发展史为基础,把握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传播主线
目前,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根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较为薄弱。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科学教育中科学本质内容的缺位,学生科学探究直接经验的缺乏,校内外科学教育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递重视不足等。
“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展览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展览在主题定位、思路设计、内容选择、展品布置等环节,充分考虑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呈现与提炼,例如在科技发展史中渗透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动态平衡等科学思想,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呈现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方法。通过展品、活动、讲解,较好地承载和传递展览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集思广益,汇聚专业力量,创新展览思路
北京科学中心基于“三专”理念,采取“集众智、汇众力”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有效应对科技场馆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三专”分别是:相关领域专家、专职展教团队和专业执行机构。以“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主题展为例,汇集来自高校、研究所、医院、企业的健康医疗领域专家;北京市科协、北京科学中心等6家单位共同举办;展出清华大学、北京市疾防中心等科研单位推送的43项科技创新成果。
科学教育资源汇集
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实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利用科技场馆科普资源设计“场馆教育实践”,二是满足学校需求的“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张秋杰,2017)。但一直以来,受学生数量、场馆资源、活动经费、出行安全等因素制约,学校对科技场馆的重视不够、接受度不高,同时科技场馆对学校科学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馆校双方缺乏有效沟通与密切联系,未能形成良好的合作衔接机制,科技场馆在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北京科学中心从2018年9月起对外开放,自展项设计之初就十分重视馆校合作,充分考虑科技场馆在科学领域所能承担的教育功能,主动与学校、教研院所构建联系,通过多种渠道打造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北京科学中心在科学教育资源汇集方面的具体经验如下。
坚持“展教结合,以教为主”,主动走进学校科学课堂
北京科学中心坚持“展教结合,以教为主”的科普理念,在馆校结合项目中进行有益尝试。项目以北京市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向青少年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为主要目标,围绕科技展品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赵冉,2020)。北京科学中心已与80余所学校建立联系,拟签约馆校合作共建校,充分发挥馆校双方的资源优势,积极深化馆校合作,通过开展馆校主题活动、蒲公英科学传播行动等,主动使展教活动走进学校科学课堂。
针对不同能力发展水平学生,系统开发展线课程和教育活动
为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馆校合作,北京科学中心开发了涵盖生命、生活、生存的“三生”主题展和展线课程体系,作为科学传播功能的教育载体。“三生”展线课程体系分为认识现象、理解概念、分析规律、综合应用4个能力层级,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8年级,能够满足不同青少年的参观学习需求。“三生”展线课程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前来参观的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组织,使场馆可以同时接待30组主题(每组20名学生)共计600名学生,极大提升了场馆科学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赵冉,2020)。
科技场馆、学校.教研院所形成馆校合作实践共同体
馆校合作是场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模式,实践共同体(CoP)成员通过共同或相似的目标、关注点、共享资源等推动实践(季娇,2021)。北京科学中心与学校沟通联系的同时,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深入合作,提前介入科学课程设计和科学教师培训,构建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了科技场馆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的成效。科技场馆教育工作者、学校科学教师和教研院所研究人员,形成馆校合作实践共同体,全流程参与展项结合课程设计、样课打造、课程实施等各项工作,携手推进资源开发和建设,实现CoP的共同专业成长。
馆校合作建议
科技场馆与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合作,首先要深刻认识双方合作的重要价值,了解场馆方和校方的已有资源及需求,并加强理论及实践研究。其次要搭建馆校双方交流平台,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创新馆校合作组织机制,引导多元主体稳定参与。再次要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发展培训,促进馆校结合实践共同体的专业成长。最后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馆体系资源优势,持续推进馆校合作科学教育,通过线上线下输出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在打造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的基础上,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