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后是万家灯火,我们无路可退”

2021-10-18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40期
关键词:边境线界碑边防

平均海拔约4800米,最低气温-40℃,一年里8级以上大风有200多天……在喜马拉雅山麓北侧的岗巴县边防线上,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常年驻守于此——西藏军区边防第二营(以下简称岗巴营)。该营官兵在“生命禁区”誓死守卫祖国边境线,多次击退越境来犯之敌,不过,他們的功绩鲜为人知。

信念——“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即便岗巴营驻地是被公认为环境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但是在这里,能从每个人身上感受到他们有一股扎根于此的“向下的力量”。在全军最高驻兵点“5592”观察哨,记者见到了20岁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肉孜麦提·吐尔逊。他今年3月才入伍,但在6月,他就请战来到最前线的“5592”观察哨。谈及自己作出这一选择的初衷时,肉孜麦提·吐尔逊对记者说,他一直就有当兵的梦想,在东北财经大学念完大一课程后,他产生了要在年轻时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想法。梦想和对人生的思考叠加在一起,促成他决定参军,并主动要求来到西藏边防一线。“当兵就要在最前线为国家守边防,这样才不会浪费青春。”

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该营教导员李鑫走出校园后就主动选择“扎根”于高原边防线。“在这里确实能收获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他对记者说,“作为军人,作为中国人,驻守在岗巴营能让我们寻找到特殊的意义。在边境线上,我们会面临很多必须为国家抗争的时刻。敌人在眼前时,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发出的每一声怒吼,都是在保家卫国。这既是履行军人的天职,也是身为中国人的本分。这种强烈的感觉就是,‘我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在岗巴营的营史馆中,一个个生动的事例、真实的数据都道出了这种信念。岗巴营创建60年来,一代接一代的官兵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先后参加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平叛剿匪,以及边防管控等一系列任务。60年来,岗巴营有31名官兵牺牲在巡逻执勤岗位,还有4名军属长眠于雪域高原。

血性——在一线没有界碑的地方,“以身为碑”

岗巴营所守卫的100多公里边境线多处于我国与邻国未勘界立碑地段,边境管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严峻的斗争形势造就了许多守疆卫土的传奇。岗巴营信息保障参谋王发涛是传说中的“岗巴五把刀”之一。2017年,国际关系专业出身的王发涛从学校毕业后申请来到西藏。王发涛很受战友们的钦佩,因为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执行任务前,他都会在包里装上两样东西:汽油和国旗。王发涛曾告诉战友,如果自己再也无法回来,那么他要拼尽最后一口气把边境线上的非法标识物烧掉,所以需要带上汽油。带上国旗是因为,即便自己倒下,他也要将国旗竖立在自己身上,让自己的身体作为旗杆的一部分宣示主权。

在“5592”观察哨,这样的英雄气概被战士们当作誓言写在请战书上:“我请战,到一线没有界碑的地方,用我的身体站成祖国的界碑!”李鑫对记者表示,“以身为碑,以血筑界”是岗巴营官兵长期在特殊的斗争环境中练就的血性。“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是因为我们深知,越是没有勘界立碑,越是存在边界争议,就越要钉死在边境线上,一步也不能退。因为今天能否站得住,意味着以后我们的国境线是向前还是向后一厘米,个人的后退就意味着国土的收缩,这个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摘自《环球时报》9.28)

猜你喜欢

边境线界碑边防
界碑
爸爸,我不怪您!
金鸡山上守边防
温暖边境线的图书馆
“新时期”边防“新特点”
红领巾守护界碑十余载
边境线上的认同与国家在场
界碑去哪了
歌颂老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