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徐霞客”
2021-10-18黄臻楷
黄臻楷
“有子才如不羁马,知君心是后凋松”,这联诗出自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之手,原意是赞美自己的朋友有着如同野马一般奔放的才华和青松一般挺拔的气节。本文要介绍的是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他從才华到品德,恰巧都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屈大均,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学者,还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
屈大均天资很高,人也勤奋,年幼时便可以做到读书过目不忘,每天晚上在母亲织布用的油灯前读书三十篇,第二天早上就能一字不漏地背给父亲听。他的父亲也十分喜欢读书,手头但凡有余钱,首先拿来买书。父亲常对屈大均说“家可无田,但不可无书”,还经常教导屈大均要有气节、洁身自好。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屈大均,他在少年时就因为知书达礼而名闻乡里,因此被推荐到顺德举人陈邦彦门下。
如果说父亲是屈大均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位“贵人”,那么陈邦彦先生可以算作屈大均的第二位“贵人”。在屈大均正式拜陈邦彦为师时,中原大地正经历一场腥风血雨的变局: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清军在山海关大胜李自成,几个月后顺治帝入关,宣告清朝开始统治中原。清军入关后,为了打击反清志士的信心,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惨案,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环境里,满怀一腔热血的壮士们岂能忍受屈辱,屈服于清兵的铁蹄之下?陈邦彦便是这些反清复明壮士中的一员。他在教导屈大均《周易》《诗经》的同时,不忘对屈大均晓以民族大义,在年少气盛的屈大均心中播下了反清复明、恢复中原的种子。后来,屈大均跟随老师投笔从戎,参与抗击清军的斗争。可惜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在一次战役中,陈邦彦身上多处受伤,宁死不降,从容就义。屈大均听闻恩师殉国,忍痛冒险收拾他的遗骸。
后来,屈大均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不惜落发为僧,并将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死庵”,表明自己绝不臣服清廷的决心。值得一提的是,他虽然遁入佛门,但也不忘积极入世,利用化缘的机会,像徐霞客一样云游五湖四海,结交天下豪杰,共商反清大计。因为长期从事反清活动,屈大均再次被清廷注意,只好还俗回乡。康熙十二年(1673年),军阀吴三桂以“蓄发,复衣冠”为口号在云南起兵反清,屈大均自然不愿放弃这一难得机会,便加入吴三桂部队,被任命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桂林孙延龄军。但是,吴三桂明面上表态要反清复明,暗地里只想着割据一方,谋取私利。他的短视行为很快被屈大均识破,无奈的屈大均只好辞官告退。
屈大均离开吴三桂部队后,逐渐减少反清活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归降清廷。此后,屈大均把注意力转移到著述中。他致力于收集广东的风物、地理、文献、民情、习俗等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他编撰的《广东新语》一书记录了广东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民间风俗等,叙述详尽、内容广博,被当代学者誉为“广东大百科”。他使用“以诗为史”的方法,通过作诗叙述历史。例如,他作有《广州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当时广缎的优质及十三行的繁荣和富有,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关于当时的对外贸易机关广州十三行的最早文字记录。
此外,屈大均还根据采集的资料编有《广东文集》和《广东文选》。他还撰写了《皇明四朝成仁录》,描写了明末清初一大批抗清志士慷慨就义、壮烈成仁的事迹,热情歌颂了抗清将士和百姓。
屈大均的才华,在诗文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直将自己视为爱国诗人屈原的后代,继承屈原不事二主、忠心报国的气节。他写下了借吊唁屈原之名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如《题招屈亭》的“蛟龙侵水屋,风雨蔽天门。掩泣纷歌舞,思君不可谖”。又有《塞上曲》《鲁连台》等诗流传于世。屈大均诗如其人,气魄宏大,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去世后,尽管他的著作因为立场问题遭到清廷三次禁毁,但包括他的诗在内的部分作品依然流传下来。这位才华过人且保持高风亮节的学者、诗人,通过宝贵的思想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广东青年奋发图强、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