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疗效研究
2021-10-18王增军
王增军
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中心卫生院,山东 济南 271100
急性阑尾炎是由小肠与结肠连接处管腔内容物长时间阻塞、消化能力和免疫力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肠内出现致病菌感染等原因导致的疾病[1]。患者多为老年人,发病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有牵扯痛等症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甚至可使高血压复发,临床上较难及时准确地诊治,若患者病情未及时确诊并给予治疗,阑尾处的炎症继续恶化,细菌扩散可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2]。临床上主要通过切掉阑尾病灶组织,从根源上治疗急性阑尾炎。传统的阑尾切除术对患者的创伤较严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多,切口大不易愈合,容易受细菌感染,继发其他疾病。当前,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已应用于临床,使手术切口缩小,减小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该实验通过观察急性阑尾炎患者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与传统阑尾切除术围术期的临床指标,研究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内采用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并分为试验组和对比组,30例/组。对比组17例男患者,13例女患者,平均年龄(69.4±5.56)岁,从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时间大致为2h-7d,平均(3.5±2.1)d;试验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70.6±8.28)岁,从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时间大致为5h-8d,平均为(4.1±1.9)d。两组患者均志愿参加本次研究实验,两组个人资料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比组患者手术方法为传统阑尾切除术;试验组患者手术方法为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手术前皆为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减少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通过按压患者麦氏点,准确地找到患者压痛感最强烈的部位,以该部位为切口的原点。
传统阑尾切除术:手术伤口大小在4~6 cm范围内,依次切开手术部位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将浅筋膜、深筋膜向外翻且固定,根据人体解剖结构知识找到阑尾,将阑尾与盲肠与结肠的连接处结扎好,在距离结扎处0.5 cm处完全切掉阑尾,用0号肠线仔细缝合切口,清理手术切口周围的结缔组织和病灶组织。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手术伤口大小在2~3 cm范围内,依次切开手术部位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尽量减小对切口的损伤,找到并完全暴露阑尾,按传统方法结扎好阑尾根部,切除阑尾后需要结扎阑尾系膜血管,并使用碘伏对手术切口周围组织进行消毒,使用电刀对切口进行电灼,减少切口出血量。
两组患者均给予甲硝唑清洗伤口,并依次缝合深筋膜、浅筋膜、皮肤,手术完成后均给予患者抗生素,避免切口感染、化脓,及时为切口换药。
1.3观察指标 术中出血量;
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完成后24小时内的分数,每次0-10分,患者伤口疼痛感越强烈,分数越大。
住院时间;
切口长度。
2 结 果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组患者在围术期内的术中出血量、伤口大小、住院时间、VAS 评分均优于传统阑尾切除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阑尾切除术围术期各指标比较
3 讨 论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因消化功能减退、免疫力降低,导致阑尾和盲肠肠腔内容物长时间滞留,诱发致病菌感染而引起的阑尾短时间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肚脐右下方长时间疼痛、按压时也有疼痛现象,食欲不振,无论吃什么食物都会呕吐;有的还有腹泻情况,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会升高。临床上主要根据血常规、尿常规、超声、CT、腹腔镜等结果确诊急性阑尾炎,例如,白细胞数量异常偏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数量偏多,表明患者有致病菌感染,机体有炎症;超声检测图像显示中出现低回声冠状结构,可反映患者可能有阑尾水肿、充血症状;而腹腔镜可精确地检测炎症的严重程度[3]。
患者主要是因为肠蠕动功能减退、致病菌感染、免疫力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短时间内阑尾感染、发炎,引起牵扯性疼痛,由于症状较难确诊为阑尾炎,大多数诊断为其他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导致患者确诊时阑尾组织几乎坏死,需手术切除。而传统阑尾炎切除阑尾后,患者治愈时间较长,有的患者继发感染。之所以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对患者是损伤较小,能促进患者康复,是因为其可大大减小手术切口,避免出血量过多,且伤口不易愈合。同时,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经济负担。但是,不论使用哪种手术方法,术后均需要加强对切口的护理预后,避免伤口再次感染,诱发肺部感染等疾病,患者术后需有打屁现象才能进食,避免术后肠梗阻发生,加重患者病情。
由本次实验结果得,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组患者在围术期内的术中出血量、伤口大小、住院时间、VAS 评分均优于传统阑尾切除术组患者。综上所述,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可提高患者治愈效果,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