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产业化路径研究*
2021-10-18晏菁,柴凝
晏 菁,柴 凝
(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自信,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发展,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提高到治国战略的新高度,实现民族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何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无形文化”在“有形空间”中得以延续,已成为社会及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以湖南省邵阳市传统村落清溪村为研究对象,对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现状分布进行整体调研,了解该村既有产业发展现状,讨论民族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探索该村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实施路径,以期构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传承机制。
1 清溪村文化景观的构成
乡村文化景观包含多个方面:适合农业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土地及其利用方式、满足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乡土建筑和格局、适宜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场地、构造当地人的历史记忆和当地居民的文化特征、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资源和动力。本文将清溪村的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大类。物质文化景观从不同程度上体现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它是人类能切身感觉到的、由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的有形因素。这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村落、建筑和农业、衣着、道路等,以能见度为主要特征,以居住点最明显,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为人们直接所感触,存在于无形中但在文化景观中又有巨大影响的人文因素就是非物质文化景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道德观念、生产关系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溪村的居民既是村域文化景观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又是村域文化景观的重要体现形式(见图1)。
图1 清溪村全景
2 清溪村民族文化产业化潜力
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开放、进步的民族。他们在传承和发展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汲取外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促进自身的进步。民族村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景观文化。民族文化大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而民族村寨则是其集中的表现。
2.1 清溪村既有产业现状
清溪村是湖南地区苗族民俗风情保存最完好的村落之一,这里保留着苗族最古老、最传统的文化和记忆。文化资源结构完整、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是研究清溪村优良文化的重要优势,可开发的文化资源的广度、深度或丰富性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此外,青溪村的文化产业历史悠久,传统悠久。清溪村的既有民族文化产业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见表1)。
表1 清溪村文化资源存量及产业评估
1)民居建筑 清溪古民居建筑群坐东朝西,古时是连接湖广两省的必经之地,亦是商贾贸易集中之地。古官道横穿清溪村,沿街分为3个自然片区,至今保存完好。明万历年间修筑的石板街,水系发达,后有飞鹿水,中有冲头水,左有楠木水,三水归一汇成清溪河。
2)民俗风情 苗族的民俗很多,在月圆、婚丧等重要阶段,以及社会生产活动中,苗族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例如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住吊脚楼,吊脚楼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楼下层用来贮藏粮食,上层为人居住。
3)民族服饰 苗族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别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2.2 民族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清溪村来说,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全面促进其主导产业以及地区特色民族经济的发展,且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但总体而言,目前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要实现文化经济的转型有诸多困难与阻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产业规模生产效应难以实现,不能形成强大的市场力量 就目前清溪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民族文化产业的主流经营模式是“手工作坊+农户”和“小农户自然经济”。
2)缺乏开发资源及管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①尽管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加上教育水平低,形成了狭小的农村文化圈,难以集中力量建设民族文化;②多种优势资源缺乏善用,难以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③没有当地龙头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强势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地龙头企业的不足,但容易造成垄断经营和利益分配不均,严重损害文化经营者的积极性。
3 文化传承下民族文化产业化路径
民族文化工业化可理解为把生产要素具有相同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合成由国家文化资源主导的社区或社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将国家文化资源、技术、人才、企业或组织整合到文化产品中,投放市场,作为文化产品卖给消费者,实现其使用价值,换取经济利益的过程。
3.1 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实施路径
目前,清溪村的文化产业比较发达,主要有旅游餐饮业、苗族服装加工业和娱乐业。其基本发展模式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以旅游餐饮为主导产业,促进多产业发展 旅游业是发展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行业。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先导、以专业协会为基础,以个体经济的市场联系方式为主,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促进民族手工业、服装业以及娱乐业的健康发展。
2)实行分片制旅游管理,保证各方利益 由政府引导,村民参股,集中分片管理。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的村民,不收门票,演出收入按股分配,保证了村民利益的公平。选村代表和村干部组成旅游接待组。
3.2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传承机制
传承民族文化产业,是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就人力资源而言,民族手工艺品缺乏创意,尤其缺乏顶尖的创意人才。另外,民族文化传承人也面临消亡。许多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仍然对手工业的发展缺乏信心,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缺乏主动“筑巢引凤”的政策和决心。另外,清溪村对地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政府没有相应的开发、保护政策,人才的保护力度不足也是造成民族文化产业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
4 结语
清溪村文化产业化模式较为成功。经验表明,在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既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有效地吸纳剩余劳动力,实现村民收入的增加、文化产业的进步,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清溪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一定是最优模式,也可能存在许多问题,但其发展确实对区域民族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创新,避免不利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民族经济的互动发展中,民族文化产业必将大放异彩,我国区域经济在民族文化产业支撑下的加速发展也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