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控生猪重大疫病: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发生机制研究
——基于四省(市)的调查数据

2021-10-18李建强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养猪户安全措施疫病

王 欢,乔 娟,李建强*

(1.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重大动物疫病一直是生猪养殖风险的主要来源,严重威胁着生猪产业稳定。2006年爆发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情导致生猪存栏下降3%、母猪群下降6%,最终使2007年猪肉产量下降8%[1]。2008—2009年,在长江中下游及广东地区爆发的猪瘟和猪肺病,导致生猪死亡74 696头,扑杀5 080头[2]。此后接连爆发的口蹄疫、蓝耳病、病毒性腹泻等疫情迫使大量中小养猪户和散户退出养殖,生猪产能削减,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尤其是2018年8月爆发的非洲猪瘟疫情,迅速波及我国31个省份,给养猪户和社会公众造成恐慌情绪。疫病发生短期内会使生猪发病率、死亡率提高,引发养猪户恐慌性出栏,长期内容易导致总存栏量减小、产能下降,引起终端市场供需不平衡[3]。2020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生猪市场供给能力持续降低,生猪出栏52 704万头、猪肉产量4 113万吨,分别比2018年下降24.04%和23.89%。

生物安全体系是防控疫情的最有效壁垒,关系着养猪户生产经营平稳。作为防控生猪疫病第一责任人,养猪户对生物安全的认知与行为决定了生猪出栏数量与质量等生产成效,同时由于重大疫病防控的正外部性,养猪户采取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能够维护区域畜禽健康和防止人畜共患病蔓延。然而我国养猪户普遍存在防控意识不足、防控设施标准和应急反应速度不高、养殖条件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是中小规模户在养殖规模、养殖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差异明显,进而容易引发生猪疫病以及增加后续防控难度。非洲猪瘟肆虐就暴露出养猪户疫病防控措施不足、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偏低等突出问题,一旦疫情持续存在,则会通过退出最不能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和应对疾病的散养户来重新整合养殖行业。面对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防治的困境,强有力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养猪户防止疫情爆发的最佳保护措施[1]。因此,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以减小疫病发生几率是养猪户和政府的共同目标,但需要首先厘清养殖场生物安全现状,分析养猪户生物安全防控行为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传统养殖习惯和落后养殖条件促使养猪户形成“重疫苗,轻生物安全”的错误防疫观念,生物安全未受到养猪户足够重视。养殖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能否在疫病早期进行披露,采取预防措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4]。直到非洲猪瘟疫情爆发才使广大养猪户对生物安全重要性的评价空前提高[5],但绝大部分养猪户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只是对来往人员、车辆进行控制及消毒,进行空栏消毒及日常消毒的比例较低,并忽略对引种及购进饲料的消毒、隔离[6]。面对生猪疫情,大部分养猪户与相关政府部门、防疫员缺乏沟通,而且防疫援助渠道比较狭窄,只能依靠养殖经验对常见疫病进行诊治[7]。在防疫方式上,养猪户也主要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疫病,较少使用环境控制方式[8]。对于养猪户作出不同生物安全防控行为的原因,田璞玉和郑晶[9]认为是经济激励和非经济激励两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经济激励,前者来自防控措施对疫病损失的规避效果,后者分为公共政策干预和养殖户之间策略互动两类;非经济因素包括对疫病、风险和补偿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文化、声誉和责任感等因素。这在养猪户兽药使用、疫苗注射、病死猪处理以及疫情报告等具体生物安全防控意愿与行为的众多文献中得到印证,其中养猪户性别、年龄、户主身份、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养殖经验、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产业化组织、产地检验与政策支持等因素具有显著影响作用[10-16]。同时,养猪户的疫病防控行为受到中介变量认知水平的影响[17],比如养猪户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政策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其病死猪处理行为选择[18],所以提高养猪户对一些疫病及其危害的认识水平有助于开展防疫工作[19]。

已有研究为深入分析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但总结发现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相关文献重点关注养猪户兽药使用、病死猪处理、纵向协作关系等某一领域,缺少全面评估养猪户生物安全防控各方面措施的系统分析;二是实证研究中仅采用Probit模型或Logit模型展开影响因素分析,较少涉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层级结构,对因素间的作用机制探析不足。鉴于此,本文利用全国四省(市)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全面分析养猪户生物安全防控水平,然后基于理论分析运用二元Logit模型检验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借助解释结构模型(ISM)进一步探讨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的发生机制,旨在为养猪户构建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以及政府实施疫病防控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与科学建议。

二、概念界定、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概念界定

生物安全是为实施减少引入和传播病原体风险而设立障碍的做法,其中人是正确实施的关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态度和行为[20]。因此,生物安全不是指给某种生物(比如生猪)以安全,而是指在生物学层面,控制有害病原或其他生物质的扩散,防止其对目标生物的危害[21]。本文认为生猪养殖生物安全是指养猪户采取相应措施,以尽量减少病原体侵入养殖场(生物排他性)的风险,以及向外传播(生物污染)和通过市场链向前传播的风险。通过生物安全管理,养猪户能最小化疫病风险,改善饲养环境,提高猪群抵抗能力,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最终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发展。

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实质是遵守和采纳生物安全措施或技术的决策行为,除包括基本的隔离、清洗和消毒三部分外[20],实践中还包括基础设施、生产管理与制度建设等内容①主要参考标准:DB45/T 747-2011《猪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和DB41/T 1519-2017《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技术规范》。。进一步参考已有研究[5,11,22],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投入品采购和使用行为,即种(仔)猪、饲料、用水、兽药、疫苗和药物添加剂的来源渠道正规、稳定且集中,引进或储存的条件、方式和时间得当,使用的数量、间隔和器具符合要求,以保证生猪养殖投入品质量,杜绝有害物质进入与扩散,从源头上减少疫病发生风险。第二,疫病防控行为,即建立健全完善的疫病防疫程序,及时和规范地开展接种、隔离、消毒等活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效切断生猪疫病发生、传播与蔓延的途径。第三,饲养环境优化行为,即科学选址、优化布局、合理分区,定期开展灭鼠、灭蚊、灭蝇工作,阻止外来无关畜禽进入,降低猪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为猪场提供良好的生物安全屏障。第四,人员和车辆管理行为,即严禁人员与车辆擅自进入猪场,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加强员工生物安全知识培训,降低病原体携带进入猪场的可能,营造良好的猪场全员生物安全意识。第五,废弃物处理行为,即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和被扑杀猪,实现粪便、污水、垫料、被污染的饲料和其他废弃物等的资源化利用,阻断病原体返场和复活的途径。第六,养殖档案管理行为,即详细、真实地记录生猪的来源、品种、数量变化情况,投入品和设备使用情况,免疫、消毒和诊疗情况,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情况等,便于养猪户总结生产经验、做好生猪质量安全溯源工作。

(二)理论分析

养殖场的疫病风险主要来自外部物品、人员、车辆等携带输入的有害病原体,内部病死猪或已感染物质与安全猪群的交叉传染,以及其他生物媒介的病原传播,比如场内饲养的鸡、狗等和场外的飞鸟、蚊虫、鼠等。可见,本身无疫情的安全养殖场如果发生疫病的根源在于场外有害病原体的侵入,因此养猪户疫病防控的目标是将其阻挡在场区外或最小化感染范围,而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就是养猪户疫病防控最基本也是最经济的应对行为。

面对生猪疫病损害,养猪户根据禀赋条件选择适宜的生物安全措施,产生的直接效应是减小疫病诊疗成本、减少生猪发病几率和损失,稳定养殖收入;间接效应是通过减少药物摄入和残留来提高生猪健康水平,供应符合质量安全的产品,同时还通过减少添加剂、药物使用和废弃物排放来改善场区内外的生态环境。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提高后,还能为邻近养殖场提供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减少病原体传播源。由此产生的正外部性,可以通过加入合作生产组织在成员间实现内部化,并且合作生产组织提供的统一标准、统一采购能够进一步降低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对于更大范围内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养殖户或合作生产组织无法承担,需要政府介入。也就是说,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是在自身禀赋与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下作出的决策,但“理性”的养猪户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期望效用或预期利润最大化。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一个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技术采纳模型。

Atanu等[23]认为,如果采用一项新技术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采用该项技术就是一种最优选择。然而,孔祥智等[24]指出,新技术的采纳是新旧技术生产效果的比较过程,只有当采纳新技术的预期净收益大于传统技术时,农户才会选择采纳新技术;即便采用新技术的预期边际净收益大于0,采用新技术也非农户的最优决策。本文认为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实质上是在综合比较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给自身预期净收益带来变化后的决策,因此修正技术采用理论模型后将养猪户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条件设定为:

式(1)中,g(⋅)为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后的生产函数,f(⋅)为未采纳的生产函数,w为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单位新增成本,c为未采纳的单位成本,m为养殖规模;p为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后的产品价格,p0为未采纳时的产品价格,由于我国养猪户是否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尚未影响产品价格,故p=p0;z为养猪户自身禀赋、外部环境特征等影响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决策的因素,e(z)表示由z决定的主观风险函数,且e(z)∈[0,1]。由于价格、生产函数、成本等由外界客观因素决定,所以从养猪户角度研究生物安全措施采纳问题,本质上是探讨由养猪户自身禀赋、外部环境特征等因素决定的主观风险函数e(z)。将式(1)进行变换后可得养猪户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条件为:

式(2)中,p>0,g(m)>0。不等式右边的各指标由客观因素决定,可将其设为未知常数K0,即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决策的主观风险函数的临界值,式(2)转化为e(z)≥K0。设Y为生物安全措施采纳决策变量,若e(z)≥K0,则令Y=1,表示养猪户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否则,Y=0,表示不采纳生物安全措施。遵循经典假设,将z视作养猪户自身禀赋、外部环境特征等因素的线性函数,则有:

式(3)中,u为服从极值分布的随机变量,xi表示养猪户的第i项自身禀赋、外部环境特征等因素,α和β表示待估参数。实证中,可以通过分析xi,找出各项特征与z的关系,从而分析影响养猪户最终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e(z)。

(三)研究假说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特征和内容,本文从4个方面概括影响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决策的因素,分别为养猪户决策人个人基本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养殖环境特征和行为认知特征。

1.个人基本特征 个人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技术培训。一般而言,女性的生产经营决策行为和风险偏好较男性更为保守和谨慎,且女性在落实繁琐的生物安全措施中更细心和耐心,因而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养猪户决策人年龄越大,其行为能力受限越明显,更愿意从事简单、省力的工作,同时思想观念趋于保守,习惯沿用过往经验,因而不愿意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养猪户决策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学习和理解能力越强,视野越开阔,思想越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更倾向于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养猪户决策人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更懂得生物安全的作用,因而更愿意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基于此,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说:

H1:决策人个人基本特征会影响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行为。其中,女性较男性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概率更大,受教育程度和技术培训具有正向影响,而年龄具有负向影响。

2.生产经营特征 生产经营特征包括养殖年限、养殖规模、社会职务、养殖收入比例。养殖年限越长,养猪户的养殖经验越丰富,对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理解更为透彻,但养猪户也有可能依靠自身养殖经验而不愿改善生物安全措施,因而养殖年限对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的影响方向不定。养殖规模越大,养猪户的生产管理能力越强,养猪专用性资产越多,避险意识和保证生物安全责任越大,因而更倾向于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社会职务指养猪户家庭成员中担任村以上干部、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或职业为兽医的情况,有社会职务的养猪户接触生物安全措施和知识的机会更多,有更强的责任和能力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同时由于是周边区域的“公众人物”,自身的养殖行为受到邻里、同行等重点关注,因而更倾向于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养殖收入比例指养猪户养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养殖收入比例越高,说明养猪户对养殖业的依赖程度越高,越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改善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以最大化养殖收入,因而更倾向于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基于此,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说:

H2:生产经营特征会影响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行为。其中,养殖规模、社会职务、养殖收入比例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养殖年限的影响不确定。

3.养殖环境特征 养殖环境特征包括生产组织、养殖保险、政府检查。生产组织指养猪户加入养猪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或“公司+农户”生产关系的情况,这些生产组织通过技术指导、推广服务,以及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提高标准要求来向养猪户传播生物安全措施和知识。加入生产组织的养猪户相比单个养猪户而言,有更多途径获得相关知识、技术、资金和信息,还能减少防控支出,因而更有可能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养殖保险指养猪户购买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的情况,养殖保险主要是政府为转移分散生猪疫病风险和分摊养猪户经济损失的支持政策。养猪户购买养殖保险是为减小疫病风险导致的损失,说明其疫病防控意识较强,因而有养殖保险的养猪户更可能采纳生物安全措施。政府检查指政府部门对养猪户生产经营情况的现场检查和察看。检查次数越多,养猪户受到的监管压力越大,不遵守生物安全要求而受到惩罚的风险也越大,所以政府检查越严,养猪户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可能越大。基于此,提出第三个研究假说:

H3:养殖环境特征会影响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行为。其中,生产组织、养殖保险、政府检查均具有正向影响。

4.行为认知特征 行为认知特征包括标准化养殖场认知、标准化疫病防控效果。标准化养殖场认知指养猪户了解标准化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场情况的程度。标准化养殖场的生产管理需要符合相关标准或规范,必须具备较完备的生物安全措施,对高效、安全、环保的养殖技术具有推广示范作用。养猪户越了解标准化养殖场的养殖要求和实际成效,越可能采纳生物安全措施。标准化疫病防控是指养猪户严格按照各种疫病防控技术标准,进行消毒、免疫接种、治疗和废弃物处理,并及时上报疫情的行为。养猪户遵循标准化疫病防控规范能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更好控制疫病发生概率,所以养猪户对标准化疫病防控的效果越认同,构建生物安全体系的意愿越强烈,就更可能采纳生物安全措施。基于此,提出第四个研究假说:

H4:行为认知特征会影响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行为。其中,标准化养殖场认知、标准化疫病防控效果均具有正向影响。

三、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受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生猪养殖户布局分散。考虑到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实际情况,课题组选择生猪主产区中的山东省、河北省,主销区中的北京市,同为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四川省开展调查,使得样本既有来自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样本,又有来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样本。调查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课题组实地调查;二是委托调查。本文所用数据是2018年6—9月通过调查员实地一对一问卷调查获得。调查共回收问卷517份,剔除数据缺失、有误或有固定作答倾向的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为94.58%。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养猪户户主和家庭基本特征、养殖场生产经营特征、生物安全情况以及疫病防控技术认知情况等。受访养猪户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受访养猪户基本特征与中国生猪养殖现实比较契合。其中,受访养猪户决策人以男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83.64%,决策人年龄大于45岁的比例为78.11%,说明生猪养殖以男性和中老年人为主;养猪户决策人受教育水平偏低,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52.76%;134家养猪户家庭中有成员担任社会职务;50.92%的养猪户全年养猪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大于75%,47.58%的养猪户养殖规模在100~499头,说明养殖业是养猪户主要收入来源,但仍以中小规模为主。

变量决策人性别选项选项男 女变量有无社会职务有无决策人受教育程度养殖收入比例决策人年龄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35岁以下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及以上样本数/个409 80 86 258 105 40 21 86 236 121 25比例/%83.64 16.36 17.59 52.76 21.47 8.18 4.29 17.59 48.26 24.74 5.11养殖规模25%以下25%~49%50%~74%75%及以上100头以下100~499头500~999头1 000~1 999头2 000头及以上样本数/个134 355 25 47 168 249 96 234 60 38 61比例/%27.40 72.60 5.11 9.61 34.36 50.92 19.63 47.85 12.27 7.77 12.47

接下来,结合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概念及实际生产情况,主要从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疫病防控、饲养环境优化、人员和车辆管理、废弃物处理、养殖档案管理等6个方面展开养猪户的生物安全行为现状分析(表2)。

由表2可知,养猪户对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疫病防控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比例较低。只有不到70%的养猪户能合理使用兽药剂量和生产用水,42.54%的养猪户对外购原料与饲料进行专业检测,而获得种猪或精液购买正规手续的比例仅为48.31%;尽管养猪户比较重视防疫和消毒问题,但在鸟害、鼠害的预防设施配置、种猪隔离、全进全出养殖方式采用兽医或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以及鸡、鸭、狗等其他动物饲养等生物安全措施上,采纳情况相对较差。

养猪户对饲养环境优化、人员和车辆管理、废弃物处理和养殖档案管理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比例较高。除38.85%的养殖场分区与布局不合理,存在一定的病原交叉污染风险外,绝大部分养猪户能做到净道与污道分开、雨污分流,实现饲料、药物等投入品分类储藏,以及设置绿化、围墙等防疫隔离带;大部分养猪户参加过相关技术培训,能够禁止外来人员和运猪车进入生产区,对外来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处理,但所采取的措施和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存在疫病入侵风险;养猪户比较重视病死猪、猪粪和污水等废弃物处理问题,能较好地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65.85%的养猪户记录了养殖档案,大部分都对生物安全相关情况进行了记录,但养殖档案的保存和使用需要加以重视。

总体上,养猪户采纳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技术不齐备,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疫病防控等是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模型构建

1.Logit模型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离散的二元选择变量,因此选择广泛应用的二元Logit模型确定养猪户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影响因素。具体形式为:

式(4)中,pi表示养猪户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概率;y是被解释变量,表示养猪户是否采纳措施(采纳=1;不采纳=0);βi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n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xi是解释变量,表示第i种养猪户自身禀赋、外部环境特征等因素;α表示回归方程的常数。

将式(4)适当变换可得:

2.ISM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方法能将社会经济系统中复杂的相互关系直观区分为不同层级的结构关系,有助于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目前广泛应用于农户支付意愿、质量安全行为、农业技术认知和参与满意度等研究领域[25-26]。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行为的各影响因素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运用ISM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解析这些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多级阶梯结构。

ISM分析方法主要包括5个步骤:构造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影响因素间的邻接矩阵;求解影响因素间的可达矩阵;确定因素间的层级结构;构建解释性结构模型。

若利用Logit模型识别出的影响因素有k个,则用S0表示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行为,Si(i=1,2,…,k)表示各个影响因素。因素间(S0和Si)的逻辑关系是指任意两因素间是否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或“互为前提”等关系。

构造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图后利用式(6)定义元素rij并建立邻接矩阵R:

式(6)中,i,j=1,2,…,k。通过邻接矩阵R及式(7)得到可达矩阵M:式(7)中,I为单位矩阵,2≤λ≤k,矩阵的幂运算采用布尔运算法则。

在可达矩阵M基础上,根据式(8)确定最高层影响因素:

式(8)中,P(Si)表示可达矩阵M中Si行所属矩阵元素为“1”的列相对应的因素集合,Q(Si)表示可达矩阵M中Si列所属矩阵元素为“1”的行相对应的因素集合,表达式分别为:

式(9)中,mij、mji均是可达矩阵M中的元素。

确定最高层影响因素L1之后,从可达矩阵M中删除L1对应的行与列,获得新的可达矩阵M′;对M′重复式(8)和式(9)计算,得到第二层影响因素L2;依次类推,得到所有层级影响因素。

最后,用有向边连接相邻层次间及同一层次的因素,得到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

(三)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猪养殖的前端投入、中端管理、后端产出等各环节、多方面生物安全措施。面对众多措施,也难全面地一一分析,需要抓住生物安全的核心部分:隔离、清洗和消毒[20],可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养殖户的生物安全行为。因此,结合现状分析结果,选取最具代表性、起基础性作用的生物安全措施进行实证分析。

变量名称被解释变量隔离观察措施消毒处理措施解释变量个人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技术培训生产经营特征养殖年限定义及赋值均值标准差预期方向未采纳=0;采纳=1未采纳=0;采纳=1 0.41 0.79 0.49 0.41女性=0;男性=1 35岁以下=1;35~44岁=2;45~54岁=3;55~64岁=4;65岁及以上=5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中专=3;大专及以上=4否=0;是=1 0.84 3.09 2.20 0.81 0.37 0.89 0.82 0.39负向负向正向正向1.39 3.05待定养殖规模社会职务养殖收入比例养殖环境特征生产组织养殖保险政府检查行为认知特征标准化养殖场认知标准化疫病防控效果5年以下=1;5~9年=2;10~14年=3;15~19年=4;20年及以上=5 100头以下=1;100~499头=2;500~999头=3;1 000~1 999头=4;2 000头及以上=5无=0;有=1 25%以下=1;25%~49%=2;50%~74%=3;75%及以上=4 2.46 0.27 3.31 1.24 0.45 0.85正向正向正向无参加=0;参加=1无=0;有=1 1次以下=0;1~6次=1;7~12次=2;12次以上=3 0.24 0.63 1.18 0.43 0.48 0.85正向正向正向不了解=1;不太了解=2;一般=3;较了解=4;很了解=5不同意=1;不太同意=2;一般=3;较同意=4;很同意=5 3.17 4.48 1.25 0.69正向正向

①隔离观察措施。猪群、生产物质与人员是潜在危害病原携带体,其中种猪引进发生疫病传播的风险最大。引种风险来自种猪本身的健康状况、引种过程的染疫可能以及到场防疫隔离的识别能力,一旦病原未被及时清除,病猪进入场内安全区域,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形成大面积传染病,给养猪户造成严重损失。因此,种猪到场后必须隔离观察至少30天,进行抽血化验、补注疫苗、驱虫、消毒等程序;如果出现疑似患病或患病猪只,需立即单独隔离、治疗。因此,本文选择养猪户引种后是否隔离观察种猪至少30天作为隔离观察措施的代理指标。

②消毒处理措施。清洗和消毒是两个连续的生物安全措施,养猪户对人员、车辆、物品与环境等消毒一般要先采用清扫或冲洗的方式进行清洁,然后选用合适的方式和药剂进行消毒处理。通过消毒处理活动,养猪户能够消灭停留在不同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疫病发生。养殖场人员和车辆进出流动性大,防疫情况最为复杂,一旦消毒处理措施不到位,就会成为病原最危险的传播途径。因此,养殖场人员和车辆进出,尤其是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场区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程序,把病原阻挡和消灭在场区外。本文选择养猪户对外来人员和车辆是否进行消毒处理作为消毒处理措施的代理指标。

2.解释变量 根据研究假说,实证分析中影响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的解释变量分为个人基本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养殖环境特征和行为认知特征4个方面。

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四、结果与分析

(一)估计结果

1.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的影响因素 运用Stata14.0软件展开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再对式(5)进行回归,得到估计结果(表4)。模型(1)~模型(2)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表4显示,模型(1)中的受教育程度、技术培训、养殖规模、养殖收入比例和标准化养殖场认知5个变量显著影响养猪户采纳隔离观察措施;模型(2)中的技术培训、养殖规模、养殖收入比例、生产组织、养殖保险和标准化养殖场认知6个变量显著影响养猪户采纳消毒处理措施。

变量名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技术培训养殖年限养殖规模社会职务养殖收入比例生产组织养殖保险政府检查标准化养殖场认知标准化疫病防控效果常数项地区似然比检验卡方值伪判决系数样本数/n模型(1):隔离观察系数0.313 8 0.090 1 1.095 9***0.675 6**-0.067 0 0.228 5**-0.054 6 0.292 6*0.241 3-0.384 1 0.168 8 1.119 9***-0.185 7-0.766 2***控制156.41***0.304 2 406标准误0.296 6 0.136 7 0.198 0 0.314 9 0.088 3 0.111 8 0.250 5 0.143 1 0.264 2 0.247 6 0.153 4 0.153 3 0.156 3 0.298 4模型(2):消毒处理系数0.154 9-0.082 0-0.177 7 0.993 5***-0.060 6 0.481 0***0.011 6 0.265 1*0.674 5*0.800 2***0.088 6 0.254 0**-0.161 4-0.475 4控制107.12***0.210 6 489标准误0.320 5 0.158 0 0.174 2 0.290 9 0.101 2 0.175 6 0.333 7 0.144 9 0.407 2 0.273 7 0.190 7 0.119 2 0.182 7 1.313 8

2.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 设定S0代表被解释变量隔离观察措施,S1、S2、S3、S4、S5分别代表解释变量受教育程度、技术培训、养殖规模、养殖收入比例和标准化养殖场认知。根据理论基础和相关专家学者及职能部门管理者的讨论建议,最终确定如图1所示的5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A”表示列因素对行因素有影响,“V”表示行因素对列因素有影响,“0”表示行和列之间无影响。

根据图1和式(6)得到邻接矩阵R,再通过Matlab7.0软件和式(7)得到可达矩阵M,最后利用式(8)、式(9)可以对影响因素进行层级划分。测算结果显示,L1={S0},L2={S4、S5},L3={S2、S3},L4={S1},并重新排序得到新的可达矩阵N,具体为:

可见,5个影响因素被划分为3个层级,进一步用有向边连接相邻层次间及同一层次的因素得到养猪户采纳隔离观察措施的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图2)。重复上述步骤可以得到养猪户采纳消毒处理措施的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图3)。

图2 养猪户采纳隔离观察措施的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图3 养猪户采纳消毒处理措施的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二)结果与讨论

1.隔离观察措施 由图2可知,影响养猪户采纳隔离观察措施的因素中,养殖收入比例和标准化养殖场认知是表层直接因素,技术培训和养殖规模是中层间接因素,受教育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具体影响关系从表4模型(1)中可得,养殖收入比例和标准化养殖场认知分别通过10%和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为正数,与理论预期一致。养殖收入比例越高,说明生猪养殖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所以养猪户更加重视生猪疫病风险,更倾向掌握生物安全措施来防范疫病、减小损失。标准化养殖场是先进、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和标准的集中使用范例,尤其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需要遵守较多规范,养猪户了解标准化养殖场的要求与优点后,更可能采纳隔离观察措施。

技术培训和养殖规模均在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养猪户隔离观察措施采纳行为。养猪户在技术培训中学习到生物安全的关键内容和措施后,会转化为实际行为,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规模越大的养猪户,面临的疫病风险越大,所以具有更强的积极性做好种猪引进隔离观察工作;同时,养殖规模大会降低单位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作为深层次原因,受教育程度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影响方向为正,与理论预期一致。种猪引进与使用技术性较强,养猪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理解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掌握相关技术要求。

综上,三个层次的5个影响因素既独立作用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养猪户隔离观察措施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体系,并形成一条“受教育程度”→“养殖规模”→“养殖收入比例”→“隔离观察措施”的作用传导路径。

2.消毒处理措施 由图3可知,影响养猪户采纳消毒处理措施的因素中,标准化养殖场认知和养殖保险是表层直接因素,技术培训和养殖收入比例是中层间接因素,生产组织和养殖规模是深层根源因素。具体影响关系从表4模型(2)中可得,标准化养殖场认知在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养猪户消毒处理措施采纳行为,与理论预期一致。标准化养殖场对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有一套完整的消毒和防疫制度和措施,养猪户了解和掌握程度越深,就越有可能应用到本场。养殖保险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为正数,与理论预期一致,说明养猪户购买养殖保险利于其对外来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处理。可能的原因是消毒处理措施相对简便、快捷,购买养殖保险的养猪户更倾向采纳消毒处理措施来规避疫病风险。

技术培训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影响方向为正,与理论预期一致,说明培训中有关消毒处理的内容会帮助到养猪户完善消毒制度,提高消毒意识。养殖收入比例在10%显著性水平下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与理论预期一致。养殖收入比例高的养猪户,更依赖于生猪养殖,更可能采纳消毒处理措施来阻止有害病原体进入,降低疫病入侵风险。

生产组织和养殖规模分别在10%和1%显著性水平上对养猪户消毒处理措施采纳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与理论预期一致。养猪户加入生产组织后,一方面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生物安全防控知识和措施,有便捷的技术指导渠道;另一方面生产组织会利用纵向协作关系对养猪户消毒处理措施采纳情况形成监督,促使其重视消毒处理工作。在外来疫病风险压力下,规模越大的养猪户更有动力和能力采纳消毒处理措施来尽可能减小疫病入侵的概率;同时,规模大的养猪户更可能加入生产组织联防联控以共享生物安全防控的正外部性,以及降低消毒药物采购成本。

综上,三个层次的6个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养猪户消毒处理措施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体系,并形成一条“生产组织、养殖规模”→“养殖收入比例”→“养殖保险、标准化养殖场认知”→“消毒处理技术”的作用传导路径。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采纳行为关系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进而影响养殖收入、产业产能和社会稳定。基于489份养猪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养猪户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利用ISM模型探析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层级结构,从而厘清养猪户生物安全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表明:①养猪户生物安全措施和技术采用不完善,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疫病防控等是薄弱环节,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不高。②受教育程度高、养殖规模大、养殖收入比例高、标准化养殖场认知强和参加技术培训的养猪户,更倾向采纳种猪引进隔离观察措施;养殖规模大、养殖收入比例高、标准化养殖场认知强、购买养殖保险、参加技术培训和加入生产组织的养猪户,更倾向对外来人员和车辆采纳消毒处理措施。③影响养猪户采纳生物安全措施的不同因素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形成层级结构;总体上养殖环境特征和行为认知特征是直接原因,个人基本特征和生产经营特征是间接或根源原因,且后者需要借助前者发挥影响作用。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得到以下政策启示:①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强化养猪户生物安全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媒介广泛宣传标准化养殖场和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加深养猪户的了解程度和直观感知。②提供政策条件促进养猪户组建或加入各类生产组织,利用其内部协作机制传播和扩散生物安全措施;扩大养殖保险覆盖面,开发重大生猪疫病保险产品,完善养猪户风险分散机制。③强化生猪产业支持力度,在资金、技术和用地等方面分类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大、中规模养猪户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和散养户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养猪户养殖收入,确保具有生物安全防控的内生动力。④建立养猪户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以物品、人员与车辆为核心确定养殖场生物安全风险等级,据此督促养猪户制定本场的应急方案。

猜你喜欢

养猪户安全措施疫病
10kV配电线路维护工程的安全措施分析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农村电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问题分析与施工安全措施
影响农村养猪户猪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基层养猪场户非洲猪瘟防控实用技术
影响农村养猪户猪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养猪户猪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