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护理专业为例

2021-10-18李爽张弘强

智慧健康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医学人文

李爽,张弘强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0 引言

强调尊重生命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中最重要的内容,能有效指导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施仁心行仁术[1]。医学人文素质的内涵,是指在各种医疗实践的过程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理念,其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2]。当今,在医疗体制改革、医患关系还存在诸多难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可行的教育模式,对培育医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医学人文价值观视域下,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合理设置课程,探讨护理学科与人文的交叉和综合特征,探索临床实践(即专业技能)与人文课程教育的契合,使护理专业学生养成对疾病的认识和护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以此推动培育兼具获得巨大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的“白衣战士”。

1 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医学院校教育体系由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和医学人文课程教育构成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内容主要由“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人文情怀素养”“人文实践”五大部分组成,医学人文课程构成上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医学人文精神紧密联系的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课程组成。教学实施上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熏陶和网络媒体搭建完成,护理专业人文课程开设包括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人文关怀、护理与文学艺术等在内的系列课程。通过面向护理专业在校生、毕业生以及毕业生就业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虽然在内容上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但也有超过半数的医院和学生认为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并未达到发展要求,同时也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医护带教老师对人文素质教育具体授课模式、教学及考核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首先,当今医学院校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也不同程度地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课程,由于其专业性及职业特点,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课程学时设置较少;其次,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学年,对于高年级医学生来说,正处于临床实践中,人文精神与专业技能的契合能够更好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专业操作中学会尊重患者,加强交流等,学生临床实践时重视临床技能操作及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而对道德品质、精神情操等人文素质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强;再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无统一教材和教学大纲,人文课程强调的是跨学科和交叉性,课程体系分阶段进行,相互之间渗透不足;最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接受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思想保证,但其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教学内容较多,针对医学生的文化底蕴、科学素养效果不显著。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下,长期努力实践才能完成。

二是教学方法。首先,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多为课堂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中必然涉及到一些人文教育知识点讲解,但脱离具体情境无法讲清楚,案例、主题引入不足,使得人文课堂“地气”不足,应理清与学生既有知识概况、生活经历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热情;再有,人文情怀与人文精神培养类的教学主题适用于医学专业课程中,因而要解决某方面问题必须立足本专业,紧密结合专业课教学,应采用多种方法如课堂辩论、探究学习、情景展示等,站位科学角度和事实角度,避免“泛化”和同质化,引导学生立足本专业,反观生命、疾病、健康等人文精神思考。

三是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人文教育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若仅从人文性评价未注重其在专业运用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失去评价的核心内容;过程实施评价:是一动态评价过程,若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与思想启迪结合程度不高,这种评价不仅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情况,因此不能作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学业考核评价:以学业知识考试成绩为主要形式,学生缺乏自由成长与创造的空间和张力,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标准,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准确反映学生变化。

医学院校教师、医院带教教师、学生均需更加重视医学人文教育,通过优化医学人文教育授课模式,强调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的重点内容以及加强人文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医学人才人文素质教学效果实效性。

2 优化高水平人文素质教学效果的方案策略

2.1 构建主义是提升教学效果的理论基础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提升人文素养作用不明显[3],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不仅削减了人文课程的“润物细无声”感,不利于对学生人文思维培养,只会磨灭学生对人文素质构建的向往和追求。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为主体,融入教师的讲、赏、读、听、写为一体的医学人文课堂,提高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为学生示范医学人文的情景教学方式,不同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视角阐述不同体验,感受学习内容所传递的价值。构建主义教学重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形成个性化和小组学习模式,不断提升医学人文修养。

2.2 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习兴趣

将人文课程课堂教学与专业实际结合起来,即“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画好“连接线”,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指导推动临床实践中去。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在开展人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将人文常识、概念和学生们的临床实践相结合,还要善于总结归纳,以起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勤于思、践于行、持于恒,如此学习定有收获。设置相应情景,精心设计问题,这样,不但会提高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提升人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运用人文思维解决问题,树立人文关怀理念。

2.3 过程反思提高知识内化程度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现今,学生普遍缺乏反思能力,遇到困难不习惯探究问题、分析原因。过程反思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对自己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一种能力,要想让学生具备良好反思意识,应根据教材及教学内容,创设适合的反思情境。对于反思情境的创设,不可流于形式,要有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且要有一定趣味性。反思情境创设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灵活运用”具体化,以把握好情境创设的难度。同时,要保证情境设计能使学生有反思的欲望,在不侵犯学生权利的基础上转化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教师应增强信心、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知识内化的程度的同时,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3 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践

3.1 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协调发展

人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思想性与艺术性精妙结合的教学活动。教学中方法与专业技能相融合是为了提高并开发学生对人文关怀技能的能力,而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是人文精神与医学专业技能相结合的综合。临床专业技能学习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技能固然重要,但传授思想性更为重要,因为,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无人文情怀的人,只能产生“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4]。临床不久只是技能的展现,其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与人需要交流与沟通,尤其是面对患病人群时,人文素质的思想性体现很强的卓越性。在临床专业技能中强调知行合一,教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以形成一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的方法。

3.2 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结合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的、以理服人的方法,进而间接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上,从而帮助学生从心态和思想改变行为的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过程,提高辨别善恶能力,以形成规范的教育。教师的发言应该简洁、具体、明确,说服解释要有依据,民主的气氛下避免单项灌输,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说服教育不是万能钥匙,往往需要通过某些途径来贯穿,如学校教育中通过创设情境来实施体验,使人身临其境,将“知”转化为“行”,有些问题说服教育不是最佳选择,因此选择教育策略时要注意灵活和综合性。

(2)榜样示范法。用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将抽象的人文精神具体化、人格化,使人文课程教育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把学习榜样与学生临床专业技能联系起来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应着眼于把榜样从一种人文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学生自律的力量,从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榜样示范法通过讨论、评价,强调学生向榜样学习提示人文修养。

(3)实践活动法。学生参加临床实践中,是指导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医患关系和优良的环境来熏陶学生的方法。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场所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4)情感陶冶法。这种方法强调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定“于无声之处教育学生”,主要运动情境渲染、以境触情,使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逐渐完善。如学校墙壁上的挂画、矗立在草坪的雕塑、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等,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人文修养。在这个过程中亲近人文修养,塑造人格品性,是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循序生情的整体感知,激起感情的升华。

(5)情怀修养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需要医者仁心,医者的情怀,对待患者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救赎者,需要感同身受,尽力减轻患者痛苦,这是责任更是情怀。情怀可以理解为心情与情感,用于表达人们的心情与胸怀,具备情怀的专业技能是有人文意识的,或者说具备情怀的专业技能是活的并且是有性格的。能够让人树立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努力。教师教课时,若遇上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引经据典,以自身所学辅助之,推荐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富有诗书气自华。

(6)关怀评价法。评价临床医务人员人文关怀能力,是提高学校教育及医疗的教学与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在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有助于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发展空间;在临床实践中,专业技能与人文性统一,是这一环节的基本特点,与患者交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用爱心正确评价关怀能力。教师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使得学校和医院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3.3 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目前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没有统一界定,关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众说纷纭,关键含义是必须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之上,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完成目标任务。本研究由传统人文教学课堂(线上线下)和临床实践(依托人文关怀实验室)课程教学组成,即专业技能中依托临床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理论,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人文教学课堂坚持“线上自主探究+线下协作研讨”有效融合,利用网络,开展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是混合式学习有别于传统班级授课方式的最显著特征。更重的是,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实质主要目的是将医学人文课堂充分融入临床专业实践中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的多方面整合重组,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佳化,目前,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育,不仅包括校内,也包括临床实践单位的承担者医院[5],学校与医院往往是两个分割的部分无法充分更好的结合,以真正实现人文素质培育的最优化,这种教学模式不是机械的把学生套牢在课堂中,而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能力,结合临床实践,素材资源来源于案例,将学校的人文课堂和临床实践有机整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这种模式虽然有多种优势,但是亦有面临学校和医院教学资源及师资如何对接的挑战,学生及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均是主要考量因素,因此建立健全这种混合式教育体制,教师应重视发挥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提高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推动教育成效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图1 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教育模式使我们体会到基于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它充分发挥了学校和医院的两种教学资源的优势,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重构传统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获得感,有助于创新教学方法并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医学人文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安徽医学》稿约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