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2021-10-17韩芹芹宋玉竹吴远双
◆韩芹芹 宋玉竹 吴远双
0 引言
生物化学作为高校生物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与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细胞工程等课程息息相关,对这些课程的理论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生物化学课程能够让人们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主要物质代谢途径的基础上,对生物本质的特征有全新的认识。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促进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分析当前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改革,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案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新形势下对于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并能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且能够举一反三。
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生物化学课程改革
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
目前,课程教师面临一系列拷问:是否转变为把学生作为主体对象?是否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怎样使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保障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果不断提升?这些问题的回答归根结底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课程的系统综合性评价和持续改进,尤其是基于课程实施的系统综合性评价与持续改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及基于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
1.2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评价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考核方式落脚点在于通过课程考核对学生学科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情况进行检测,对学生进行分等和筛选,以此决定奖学金档次、是否获取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同时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往往采用的是“一门课一次考”“考核结果以量化的分数而非质性的报告呈现”等固定模式。这些模式中,教与学以教为主,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个体,因此,课程考核结果反馈延迟甚至缺位。受限于此,教师与学生无法观察自身行为,无法改进教学与学习进程。
1.3 课程考核需要回归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
当下的课程考核改革应强化过程考核、形成性考核,改变以往的一次考试定结果的终结性考核。对教师而言,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考核可以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及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及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而言,可以及时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发现课程学习的差距,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终结性考核缺乏及时反馈、无法及时改进教学、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
传统的考核内容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考核重点在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复述和基本理解。这种导向造就了很多高分低能的高校毕业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主流的教育理念从重视传授知识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再到兼顾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素质,也反映出高校逐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尽管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但是课程考核的内容仍然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核,使得课程考核成为对死记硬背的一种激励,妨碍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提醒教师在进行课程考核内容设计时,必须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并重,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
1.4 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性
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生物化学理论与实验课程对后续几乎所有的专业类课程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试点课程,同时支撑其他学院的课程教学。近年来,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生物化学课程组在课程设计、实施、考核方式的改革中做了一些工作,例如:理论课考核中增加以基础理论知识解析工程实践具体问题的试题;实验教学中摒弃了原有的独立实验,改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综合性大实验;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实验操作规范与职业规范等。改革取得初步成果,获得一系列校级教学成果奖。但是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课程考核改革与发达国家的高校及国内著名高校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持续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内容、评判标准,以能力达成为导向,课程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形成灵活多样的、可评价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机制。
2 生物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考核主要覆盖考勤、作业、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四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如下。
1)平时表现环节不易量化,主观因素较强,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这个问题随着学校推广雨课堂教学软件得到较好的解决。
2)上一学年度期末考试中新增加的与实际工程问题相关的综合性应用性题目,学生普遍得分率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强化相关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另外,评分标准需进一步细化。
3)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繁多,学生需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但预习效果难以评估,未来将通过运用雨课堂教学软件推送预习PPT的方式来进行辅助评估。
实验教学考核主要包括出勤、报告、实验技能、实验室规范等内容。实验报告的评定已有一套评分体系,基本已覆盖报告评定的核心方面,上一学年尝试在学生表现优秀之处予以额外加分,并通过QQ 群与学生交流,希望能通过交流,强化学生对于实验的分析总结能力。后续将继续细化评分细则,实现更全面合理的评估。实验室规范是学生职业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上一学年的尝试中,初步取得效果,但是也存在学生在规定范围内做得很好,在其他未涉及之处未能做好的现象。未来将与其他实验实践课程紧密沟通,进一步强化相关实验室规范的意识,同时在课程内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实验室规范的要求。
3 生物化学考核方式改革举措
3.1 理论考核方式改革举措
基础知识的掌握将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堂练习和卷面考试等教学环节实现,通过课堂互动、练习成果和试卷成绩对学生能力达成进行考核和评估。降低试卷中基础知识考查的比重,为能力评估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应用基础知识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卷面考试等教学环节实现,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练习成果、作业完成情况和试卷成绩对学生能力达成进行考核与评估。进一步增加卷面考试中应用性题目的比重,从而更好地起到评估能力达成的作用。
综合应用基础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主要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卷面考试等教学环节实现,通过课堂互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试卷成绩对学生能力达成进行考核与评估。
通过与后续课程建立有机联系,解析具体工程问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更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自学能力培养方面,利用雨课堂推送预习PPT,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推荐学生阅读指定文献,写出阅读心得,进行评定;引导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获取信息;通过雨课堂讨论助力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形成。
3.2 实验考核方式改革举措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教授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应用,通过具体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理论和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掌握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应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能力、可进行独立实验操作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五个维度。降低实验报告中实验原理抄写的权重;在教学中,学生预习并讲解和讨论;细化实验报告评分细则,增加分析讨论部分的权重;优化实验规范检查表以规范学生的操作;对学生随机考核某一实验。
4 结束语
总之,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实践中,贯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通过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一套灵活多样的、可量化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