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教育为引导的英语专业听力课程建设探索
2021-10-17靳梦月
◆靳梦月
0 引言
英语听力课程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让学生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能够听懂别人说英语,从而为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奠定良好基础。课程思政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教育要和各类课程协同发展。这就要求各类学科的教师都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也应该发挥课程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思政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特点和现状
英语听力课程是一门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和技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听力材料,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推理、判断和归纳能力,让学生在听懂对方意思的基础上实现和对方的无障碍沟通,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水平。英语听力课程涉及的内容和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为英语听力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还应该加强文化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跨越文化的鸿沟[1]。正是因为英语听力课程的自由度非常高,语音材料和听音的方式都不会拘泥于单一的形式,使得英语听力课程内容的灵活性非常强,教学内容的弹性非常大,因此能够有效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价值。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听力课程教学中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听力材料的选择不够多样化,一般是按照教材内容来反复听,让学生在反复听的过程中将听力材料听懂,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教师对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不足,没有过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更加丰富的听力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听力材料的内容,仅仅关注学生是否听懂听力材料,这就导致难以发挥出各种听力材料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听力技能和语言知识的掌握,没有充分挖掘出听力材料内容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自然也难以做好思政教育[2]。从教师的专业来说,虽然听力课程教师具备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或者说,虽然有的教师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怎样将思政教育融入听力课程教学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随意和杂乱,很难发挥出真正的效果。
2 以思政教育为引导的英语专业听力课程建设路径
2.1 以思政教育为引导,建设课程机制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建设以及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听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听力教学有效融合。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建立听力课程的引导机制。
1)要对听力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增加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元素,并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听力课程,可以引入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或者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听力任务或者项目活动,在完成项目活动以及学习任务的同时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2)除了课堂活动,还应该加强课外活动建设,通过课外活动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对课内听力教学的拓展。比如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欣赏英语歌曲等,给学生推荐的英语歌曲、英语电影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
3)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听力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听力课程建设应该凸显实践性和实用性,要从就业市场出发来建设课程内容,从学生以后从事的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等出发来建设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语言技能,还能够对以后相关的职业形成更深入的了解,以此来凸显英语听力课程的职业性和专业性[3]。
听力课程应该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应用这几个方面来建设: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基础的听力技能;而专业课程则应该凸显学生的专业特色,要融入更多和专业相关的听力材料内容,让学生在培养听力技能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专业相关的岗位知识和职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方面重在培养学生听、读、说等各项语言技能。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适时渗透思政教育。总之,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并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思政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来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让听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 以思政教育为引导,革新教材内容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内容建设要凸显课程思政的理念,这就要求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听力课程教材内容进行革新。教材内容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虽然现阶段提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但是在实际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是要以教材为主,这足以说明教材的重要性。因此,要想让听力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就一定要从教材出发,以思政教育为引导,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语言功能包括思维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思维功能是指人们使用语言过程中的思维,思维能够对语言使用行为进行调节;而社会功能是指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来传递各种信息,包括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等。从实际情况来看,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对语言技能的掌握,对语言的思维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所弱化。
针对这种情况,听力课程的内容要从语言思维功能和社会功能出发来进行建设。比如要多给学生介绍中西方相关的文化,在听力材料中融入更多的国家文化介绍,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语言来传递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听力教材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素材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听力材料中传递更多的中华文化,带领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促使学生肩负起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听力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西方文化[4]。另外,在英语听力材料中还应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听力材料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英语听力课程的内容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这就要求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与方针来建设听力课程内容,凸显听力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2.3 以思政教育为引导,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在听力课程教学中,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课程的考核方式要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听力课程的重要价值来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就要对以往的教学考核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要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重新确定听力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从听力课程考核的内容来看,以往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听力技能进行考核,而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考核,可将思想道德层面的考核渗透到平时的考核中。对于考核方式,以往教师主要是通过终结性考核来考核学生的听力技能,也就是听力考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5]。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效结合在一起: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来实现,而过程性评价则主要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在过程性评价中可以纳入课程思政的成效,比如教师可以从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建立和课程思政相适应的听力课程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
3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英语专业听力课程课时长、课程内容灵活性高且弹性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听力课程的这一特点将其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建立以思政教育为引导的听力课程。在听力课程建设中应该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来更新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内容整合到听力材料中,让学生在培养听力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另外,还应该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来确定听力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内容,不断增强听力课程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