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21-10-16王慧
【摘要】本文围绕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部分高校的实践经验进行调研,分析了当前改革的理论依据,探索了新时期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并提出了配套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ESP
【作者简介】王慧,女,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ESP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江西高校以ESP为导向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编号JXYJG-2018-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面对新时期人才的新需求,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问题更加凸显,ESP成为大势所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使用。
一、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教学对象不同。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和英语基础不一样,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职业需求也不同,如打算出国发展或深造与选择在国内发展或深造的研究生对英语的需求差距就很大。
2.课程教学方式陈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基本沿袭本科阶段以灌输为主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EGP),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一个模子”,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实际应用,读写课多采取大班制上课,师生互动少。
3.课程教材体系单一。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采用统一版本的教材,很多研究生教材的内容跟研究生所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材一样。
4.课程评价标准僵化。一般高校多沿袭本科阶段英语课程的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基本沿袭考查课或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多数高校没有完全取消英语六级考试与学位英语水平之间的挂钩。
二、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由以上问题可知,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路在何方,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是改革的指导思想。2020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是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专门用途英语着力“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体现了研究生英语的工具性。其课程“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群”。
可见,专门用途英语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体现,其目标设定、课程功能、课程体系等在文件中均有指导性规定。
2.国外“目标需求”分析理论。Hutchinson & Waters(1987)认为,“目标情景需求可以决定我们的目的地……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关键步骤和基础步骤,是制定大纲和评估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Hutchinson & Waters对“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做了进一步阐述:前者指学习者为完成学习目标所“必备的知识、尚缺的知识和想学的知识”,后者指学习者学习的动机、态度、策略等学习者个人的需求。
3.国内“需求”导向理论。我国学者提出了“需求”导向理论。束定芳、华维芳指出,外语需求可分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个人需求指学生当前的外语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包括学生当前外语的实际水平、学习经历、学习目标等;社会需求是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包括对具备外语能力者的种类、数量和水平等方面的需求。
以上理论对我们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国内高校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
近些年,体现“需求”导向的ESP教学模式是我国众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陆续开展了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以上高校(如復旦大学等)规定学生在学完研究生基础英语之后,还要修完指定的选修课,并且对研究生英语进行分级授课和水平测试。这些可以看作“因材施教”教学方针的运用。
当前,尽管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开设了研究生英语新课程或调整完善了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需求调查和明确的目标导向,在实际执行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选择、教学评价等方面),致使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实际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四、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因材施教”“需求导向”“分类推进”“配套实施”等基本原则。
1.ESP课程体系改革可分类、分层次进行。ESP可以分为学术英语与行业英语等类别。其中,学术英语(EAP)可以再分为通用学术用途英语与特殊学术用途英语。前者(EGAP)为结合专业学习、侧重培养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学术英语教学。后者(ESAP)则以研究生为主要教学对象,培养学生将学术英语用于交际、写作等能力。行业英语(EOP)则是针对法律、会计、旅游、机械等某个行业而开设的专门英语课程。
2.ESP课程内容要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进行多样化设计。如艺体院校、理工院校、医学院校等,可以本专业英语必修课为主,同时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选修课。前者包括专业文献阅读、英语实验报告、专业翻译、专业写作等,后者包括中外专业史、中外重要专业赛事或重大研究进展、中外相关专业名人简介等。总的来说,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和发展需要,设置ESP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专业化。这些内容可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课外讲座、定期辅导、指导自学等多种形式实现。
研究生课程教学应区别于本科生课堂教学,教师给予指导但不是手把手逐个知识点灌输,应按照满足研究生专业发展需求和兴趣的指导思想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切记重复本科阶段教师“满堂灌”、内容脱离专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学生抬头率和点头率不高等现象。
在ESP课程设计中,应注意:一是在学时方面,应贯彻“少学时、多课程”“重课堂、更重课外”的理念,老师不能为了占用一些学时而影响“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原则的贯彻。建议一门课以32学时为宜,最多不超过48学时。二是在年级方面,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不同年级应有一个需求和目标的梯度安排,而不是简单的教材和内容延续。因研究生学制较短、研究和论文任务重,建议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博士研究生阶段以特殊学术用途英语为主,更加重视专业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五、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配套措施
1.教学方法改革。ESP课程要求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设计多种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相关的交际环境及训练形式。如对艺体类专业研究生,可播放艺术、体育等比赛的解说,搜集国外艺术家、体育明星等的访谈,对艺术、体育等作品进行专业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比赛、训练等的模拟对话交流,还可通过小组情景表演、课外活动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学术英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与氛围。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在研究生阶段应得到更多的尝试应用。目前流行的各种专业教育论证可成为深入推进ESP课程体系改革的有利背景。
2.教学材料改革。目前ESP教材体系尚不成熟,ESP教材体系可先采用“引进+自编”的双轨方式进行。对于中医药、京剧等中国特有专业和陶瓷文化、茶文化等中国优势文化,应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自编,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教材。应由学科专家学者、英语教师等共同组成编写组开展研究,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开发ESP教材。
专业英语资源匮乏是制约ESP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大力推进教学资料体系改革,拓展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建立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的英语语言资料库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评价方法改革。ESP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二者的权重以“四六开”或“三七开”为宜。高校应配套建立动态、多元的教学评价,评价主体不仅有学术英语的任课老师,还应涵盖专家、同行、学生本人、同班同学等。当然,这种评价体系会增加教师和管理者的工作量,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简化模式。
4.师资队伍建设。ESP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大多数ESP 英语教师毕业于英语专业,缺乏专业性知识。因此,英语教师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行业的人才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建立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ESP临时教研室(组),采用集体备课、合作教学的方式,互补互进,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CUP,1987.
[3]束定芳,華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9(6):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