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摇篮玉门

2021-10-16任明葆

中国石油石化 2021年18期
关键词:钻床新探玉门

文/任明葆

孵化出一批批新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队伍,玉门油田有效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诞生于抗战中的玉门油田,新中国初建成第一个天然石油生产基地,担负起“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经验、出人才、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向各油田、炼化和销售企业输送骨干力量10万多人、各类设备4000多台(套),把自己这个局部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有机地结合起来,赢得“石油摇篮”的美誉。

一援

在国家急需石油的日子里,玉门人痛切地感到:全力支援国家建设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959年9月26日,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玉门油城沸腾了!几天之内,上千封申请书从四面八方送到各级党委。有的人白天还在岗位上紧张工作,接到通知,家信来不及写,衣服来不及换,打起背包,连夜出发。

以全国劳动模范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为代表的玉门石油职工,一批一批地带着成套的设备,离开玉门,日夜兼程,赶往大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兄弟油田的工人们一起,艰苦奋斗,忘我劳动,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把大庆油田基本建成,使我国石油基本自给!

●“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玉门油田发扬大协作精神,无私支援各石油企业。

最可贵的是在支援中表现出来的摇篮精神和玉门风格。一次,一个新油田需要一辆固井输灰车,当时玉门只有一辆。有了这辆输灰车,固井时,只要几个人就行了。当玉门将这辆输灰车支援新油田后,每固一口井,需要五六十人,甚至上百人,在一个小时里,川流不息地把几千袋50公斤重的水泥,扛到两米多高的固井车上。稍有停息,就会影响固井质量。因此,固井成了一场很紧张很艰苦的工作,参加的人总是满身汗水满身灰。但他们说:“新油田条件比我们差,困难比我们大。我们需要输灰车,新油田更需要输灰车。把输灰车调给新油田,这水泥袋子我们扛!”

二让

玉门油田在时时努力发展自己,也在时时想着支援别人。1969年严冬的一天,拉运废料的司机看到年过半百的老工人王延治在艰难地搬动着封井器,不解地说:“王师傅,别费那个劲了,咱玉门根本没有新打的高压井,还要封井器干什么?”王延治说:“咱们用得着的要修,咱们用不着,新油田用得着的也要修。”事隔不久,新探区正好急需封井器。当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玉门之后,王延治抬出了早已修好了的两个封井器,高兴地说:“你们拿走吧!”

井下处的几个老工人为造了一部自动刹车片加工机高兴的时候,想起了不忘支援别人的责任。因为,过去支援别人的是个手摇机,于是,马上画了自动机的图纸,寄给新探区。不久,一部自动刹车片加工机,也在新探区飞速旋转起来了。从兄弟油田来玉门培训的一批又一批新徒工,分到钻井、采油、炼油、机修、运输等部门,交给老工人,带思想,传作风,教技术。十几年来培训的新工人相当于玉门职工的86%。

在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的进程中,玉门油田积淀形成了以“一厘钱”“穷捣鼓”“找米下锅”“小厂办大事”“再生厂”为内容的玉门精神,以及“慷慨无私支援别人,历尽艰辛发展自己”的玉门风格。

三上

大批人员和设备支援大庆以后,在白雪皑皑朔风呼呼的祁连山下,出现了玉门职工艰苦奋斗发展自己的动人场景。七八十人排成一行,像运动场上拔河一样,背着钢丝绳,硬是把四五吨重的抽油杆和油管,从井底下一节一节地拉上来,清去管壁结蜡,冲去管内积沙,然后再一节一节地放下去。这样,每修一口井,这七八十人背着钢丝绳,要在井场上来回跑200多趟,相当于负重行走30多里路。更艰难的是下油管的时候,油管越接越多,负荷越来越重,大家的两只脚,像刹车片一样,在地上一点一点地向前滑动。要是动作不协调,或者有人一滑倒,油管下降的强大曳引力,便会使大家都失去控制,不由自主地向前扑倒。有的鞋后跟蹬掉了,有的脚上流血了,有的肩膀擦破了,可是,为了保证安放油管的质量,人们的牙总是咬得紧紧的,手里的钢丝绳总是攥得牢牢的。玉门职工在这困难的年代里,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缺乏修井设备的重重困难,在国家最需要油的时候,生产了大量原油。

1970年,玉门1/3的人员和1/2的钻井、机修、运输设备又调走了。人力紧张,设备不足,工种不全,有的班组,甚至只留下一个老工人和一个工具箱。严重的困难又一次考验着玉门职工。他们又一次发扬当年人背钢丝绳的精神,挑起了生产原油的千斤担,写下了发展自己的新篇章。

特种车保养站仅有的一台钻床决定调往新探区,老工人李祥文想:钳工没有钻床,怎么能在生产中打胜仗?调走钻床支援别人,咱再造一台发展自己。于是,他们一边帮助新探区把钻床往外面拉,一边把从废料堆里拣来的旧配件往工房里拉。经过日夜苦干,调走的人还未全部走光,调走的钻床还未在新探区安装,一台新的钻床又造出来了。在他的带动下,保养站很快掀起了一个技术革新的热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调走了10多台设备,他们又造出了10多台设备,保证了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

设备不足,靠自己造。劳力不足,向自己要。工人苦干加巧干,向一专多能发展。采油工人搞修井,修井工人搞钻井,修理工人搞制造,一人能顶几人用。玉门职工不仅不断解决着设备和劳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断解决着改造油田的问题。他们也像大庆那样,把一口口“报废井”变成了生产井,把一块块“无油区”变成了有油区,把一片片“低产层”变成了高产层。使开发多年的老油田,焕发出旺盛的青春活力,创造了人员减少,产量增加的奇迹。1971年的原油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30%,劳动生产率和上缴利润都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水平。

点 评

物质变精神 精神变物质

支援别人无私奉献,发展自己只争朝夕。志在戈壁,扎根祁连。以岗为家,自觉从严。三大四出,无私援助。老矿挖潜,争做贡献。干群同心,克己奉公。玉门精神,发扬升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鼓舞石油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猜你喜欢

钻床新探玉门
小鞋子
小鞋子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
这里是玉门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叩问玉门
PCB数控钻床X 轴结构优化设计
汉代鼓吹乐新探
普通卧式车床改深孔钻床及其在油缸加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