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研究

2021-10-16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1期
关键词:相关者龙头企业共生

丁 琳

(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引言

自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构想之后,2013年至今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领军者”。当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企业设定绩效目标与实际绩效不符、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不合理等问题,制约其经济发展。构建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解决当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困境的重要突破口。目前企业绩效评价主流以股东价值导向与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两种为主。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经营主体,联结着产业链条上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最为科学合理。本文以利益相关者视角作为切入点,并结合共生理论,对以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等核心利益层以及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外部监督层构建双层评价体系,其中农户作为与龙头企业关系最特殊的利益相关者,基于差异化利益联结模式下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二、文献回顾

1.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与体系

在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上,平衡计分卡、绩效三棱镜和KLD指数法等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地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但同时都各有不足。平衡计分卡考虑的利益主体不全面,不能有效实施、评价结果应用执行不强、平衡计分卡认知不足(吕磊,2019)。绩效三棱柱模型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但也由于大量的定性指标难以量化而影响绩效评价的准确性(温素彬等,2008),同时因忽略了环境的变化和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权变因素故而适应性较差(崔洁,2014)。声誉指数法可以用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但是缺乏对各个维度所占权重的考量,也可能掩盖某些对于特定公司或行业而言非常重要且相关的维度(Griffin& Mahon,1997),存在主观性、样本局限性以及地域局限性(杜颖洁和孙涵,2014)。

目前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上,如陆庆平(2006)、冯套柱和樊鹏珍(2018)、杜丽丽(2019)等学者结合平衡计分卡、绩效三棱镜和KLD指数法等评价方法提出了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较有效地完善了原本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但仍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已有研究中缺少针对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其特殊的企业性质使得照搬照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尤其是农户这一特殊利益相关者。二是当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利益相关者问题上考虑不全面、定性分析主观性过强等不足之处。

2.共生理论与利益相关者视角相结合下的企业绩效评价

针对当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本文尝试将共生理念引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基于各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共生界面功能、共生行为模式及各共生体与共生环境之间的协调度,构建全面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吴飞驰(2002)发现,人总是寻求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即共生方式。企业也是如此。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已经提出将共生理念运用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之中(李灿,2010;徐光华,2011;杨淑惠,2014)。徐光华等(2008)学者通过实证验证了经营绩效、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形成的“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时钟模式”的可靠性。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随着社会绩效的提升,每循环一次,经营绩效和财务绩效将随之得到提升,形成良性的、永续的、共生的企业发展模式。基于共生理论进行的绩效评估不仅可以使企业在特定时期内获得理想的收益,还能够通过评估工作的开展,发现企业运行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陈茜等,2017)。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本文将企业绩效评价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供应商、政府、社区、中介机构等为主的外部监督层评价,二是以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为主的核心利益层评价。其中,农户基于不同的利益联结模式而承担不同的角色。借鉴三棱镜绩效评价方法中满意度这一判断标准,本文尝试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双层次、多角度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各个绩效评价层次定义绩效评价指标,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企业各项绩效评价指标做两类分析:一类是达到共生关系的边际判断条件,一类是保持共生稳定性的判断标准。并分析各共生单元之间共生行为模式,以此评价企业绩效。

1.核心利益层评价标准

(1)股东

根据凯恩斯的预期理论,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因此一个人得到的实际收益不低于其预期收益时,就会达到非不满意状态。设股东的预期收益为Re,实际收益为Ee。即需要满足:Re≤Ee,作为对共生关系达成的判断条件。

设股东前n期的实际收益分别为E1,E2,……,En,得到(1,E1),(2,E2)……(t,Et)……(n,En)n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对这n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得到:

Ei=kt+b

由上述回归方程推出,Re=k(t+1)+b

综合股东的目标,共生条件除了收到超额回报外,股东还应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价。盈利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股东才会保持这种动态稳定。指标选择上,选择农业龙头企业近五年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为主要评价指标。

如果股利收益未达到预期,或盈利能力指标未达标,则认为企业未来投资将会有减少的趋势。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分红达到预期,盈利能力指标上升,企业投资额将随之增长。最终的共生状态应当是一种动态稳定状态,股东分红收益在预期分红数值附近波动,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增长或正常波动。

(2)债权人

债权人在共生系统中达到共生的条件是按时收到债款及利息,同时债权人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的考量应该作为两者之间保持稳定的条件。偿债能力的衡量,一方面为还本能力,另一方面为付息能力。短期债权人更加注重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而长期债权人更注重企业经营能力,综合以往选择的研究数据,偿债能力以企业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及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比率为主要评价指标。

定义商业信用值来评价企业是否按时支付债款及利息。对企业每期是否支付这一行为赋予权重,出现未支付的情况赋予小于1的权数,根据金额大小、付款对象或其他性质确定未付款的重要性,金额比较重大或性质较严重赋予0,金额不重要或性质不严重则赋予0到1不等的分数,未出现欠款未付情况则为1,最后将数据进行平均,以此计算企业商业信用值。偏离1的程度是衡量企业商业信用的重要依据,越偏离说明企业商业信用越差。

如果企业存在拖欠利息或债务的情况,企业不具备很好的偿债能力,则认为企业未来能通过负债的形式获得的资金将会减少,随着企业资金流的恢复,在后期保持较为良好的商业信誉,且资金链的不断裂,则企业可以恢复举债资金。

(3)员工

本文假设市场是信息对称的,员工选择企业是出于理性的考量,因此员工入职则代表所获得的收入足以满足生活需求,而员工是否会选择留在企业则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员工主要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方面需要按时收到工资,另一方面会考量公司的发展能力,权衡去留。衡量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选择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过去五年各期数据评价。

定义工资支付系数评价企业支付员工工资情况。因为假设市场信息对称,因此市场有足够的信息传播能力将企业拖欠员工工资这一行为传播出去,企业是否支付员工工资只存在是与否的差别,有一次拖欠即行为不当。选择对企业工资支付情况进行权数确定,各月工资支付情况以0和1进行判定,无任何拖欠情况即为1,否则为0,计算最终的加权平均数,与1作比较,观察其偏离1的趋势。

如果企业存在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认为员工所在的市场是一个信息流通的市场,企业拖欠工资的行为能传播到整个市场。通过对其赋予权重,评价其偏离1的程度,越偏离则员工向心力越差,企业招聘的职位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也越低。发展能力指标作为员工留在企业时间长短的考量指标,认为该指标越好员工的变动就会越小,越能留住人才。

(4)消费者

以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物质交换主要为金钱与商品,达到共生稳定性的条件应当是顾客消费商品支付的钱获得的实际效用水平Uc不小于其预期效用水平Ue。消费者能获得应有的或超额的满意度,因此企业能获得这笔买卖的销售额以及回头客带来的销售额。

2.外部监督层评价

(1)供应商

与农业龙头企业关系最密切的供应商是农户。在产业链条上,双方存在几场动态博弈,一是针对进货价格的博弈,二是资金占用时间的博弈。因此农户和供应商与企业保持动态稳定的条件,一方面是农户卖出的农产品的实际价格Pr≥其他途径销售卖出的价格P0;另一方面,农户手中所持有的现金满足农户生活所需。其中第一个条件作为达成共生关系的判断条件,后一条作为共生关系稳定性的判断标准。

(2)社区

农业龙头企业与社区之间由于空间的联系而产生一些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为其社区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企业对社区环境保护的责任承担。一方面,企业有环境保护的责任;另一方面,企业需对社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提供就业机会、扶贫等。结合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特征,企业的环境绩效按照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模式,环保投入排放,合理利用资源和环保效果四种指标就进行绩效评价更合理。引用卡罗尔观点中的慈爱心怀的自愿责任以及企业为周围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帮扶作为对企业对社区的社会绩效评价的指标。以企业对于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帮扶行为体现社区经济帮扶方面的社会绩效,以慈爱心怀的自愿责任评价企业在社区的慈善方面社会责任承担情况。

(3)政府

政府对于企业在此共生系统中保持稳定关系的条件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准入条件,即遵纪守法,无违规行为;二是必要条件,政府收到应收的税收。其中第二条作为构成共生关系的判断条件,第一条作为稳定性关系的判断标准。政府需要特别关注违纪违规行为记录多的企业,催促未按时缴纳税款的公司纳税。

(4)其他主体

除了以上的利益相关者之外,企业因社会捐赠行为产生了其他利益相关者。捐赠接受者和外界的社会监督者有权利对企业捐赠行为的真实性进行监督,避免名利双收而没有真实履行承诺。这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获取是企业的自愿行为,无关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主要评价企业的社会捐赠等行为是否有真实受益于受捐赠者。

四、结论与启示

企业绩效实现的内在逻辑深层表现为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勾稽关系。企业的任何一项经营或非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交易方”,其中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以核心利益层为主体,非经营活动则主要以外部监督层为主体。在利益相关者角度下,企业绩效实现是与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的结果表现。绩效实现是表象,深层逻辑是在所处的利益联结环境中,受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影响下做出的经营与非经营行为。

重视农户对农业龙头企业绩效实现的影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契约型或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达成经济交易。在契约型联结机制中,农户与企业以合同的形式达成契约关系,企业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持,农户以自养或规模养殖完成合同订单。作为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的角色,农户在原材料供应质量、数量及按时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在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中,作为企业的股东,农户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参与企业分红,农户入股参与度以及参股额度都会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实现。另外,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在空间上处于同一地理环境中,除了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外,企业还需要对周围农户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保护的义务。因此,处理好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绩效、社会绩效及环境绩效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相关者龙头企业共生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广东“5+1”全链条给农业龙头企业“点睛”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