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典籍翻译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作用

2021-10-16

现代英语 2021年7期
关键词:典籍赏析思政

李 希

(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一、引言

近年来,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举行了各种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如学习讲座、建设课程思政师范课程等。但开展好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忽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典籍翻译赏析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作用。

二、中国文化英语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在“文化引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成绩却不容乐观。中国文化英语教育出现了“失语”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鼓励学生说英语,了解西方文化。所以很多中国大学生学会了用英语谈论西方文化,却极其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对西方思想家推崇备至,却对中国传统的哲学一无所知。甚至很多年轻人迷恋西方的好莱坞电影、欧美流行音乐,却视中国的戏曲为糟粕,称之为“老年人才看的东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加剧一些大学生的错误观念:西方文化更优秀和“洋气”,而中国文化代表落后和“老土”。久而久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得不到传承。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大学英语学习现状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能动性和自主性,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是被动的听讲者,学生课堂参与较少、心不在焉;尤其缺乏进行英语学习的能动性。习惯了由父母和教师安排、督促学习任务的学生,面对大学中约束较少、宽松的大学管理制度,在大学英语学习,尤其是在英语课堂之外,往往没有学习英语的自主意识,缺乏自我约束,表现出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不适应,而这些不良现象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教材因素

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教材,不少英语教材所选内容完全来自英文原文。这些教材充斥着西方思想,比较缺乏中国文化元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较少,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文章生硬难懂,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材料产生抵触心理,学习兴趣也不断下降。因此,这就意味着学习教材不应该唯西方原版文章是从。

(二)教师因素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第一,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一些教师未能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在大学英语改革中,从未在行动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填鸭式教育成了广受诟病却一直未改进的课堂常态,课堂气氛沉闷,大学英语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教师课堂活动的任务设计不恰当。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在于确保学生参与活动和提供实践机会的程度。如果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活动过于困难或枯燥,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动性,学生会发现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且抑制自学能力,从而产生沮丧的学业情绪,以至于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教师就更难组织有序有效的课堂活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设计适合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活动是很重要的,因为有吸引力的教学风格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能会对他们的动机产生积极影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英语翻译技巧和英语语法的讲解,通常做法是进行大量四六级真题翻译训练,虽然四六级翻译大多跟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但是内容过于碎片化。这样的课堂训练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只会进行中英文词句的机械转换,缺乏深层的语境辨析,最终导致译文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忽略了汉语文化经典的传承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将中国典籍翻译赏析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中,是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重要部分。

四、典籍翻译赏析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跟学习兴趣有关。兴趣会积极影响学习者的行为和认知参与。首先,它增强了学习毅力,正如学生访谈中谈到的:“我想学习它”;“这是让我坚持下去的东西,是让我想要阅读和了解的东西”。它激励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做得更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此外,有兴趣驱动的学生将他们的学习延伸到规定的内容之外:“我将进一步深入一个主题……我有足够的兴趣继续阅读这个问题之外的内容。”典籍翻译内容涵盖量大,有足够的外延供学生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如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是兴趣触发认知参与;学生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而得到好的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循环。如上文所述,填鸭式教育以及单调的课堂活动会抹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赏析活动则一般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尤其是赏析中国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经典小说翻译,如《西游记》,其赏析活动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勾起童年回忆,能够激发学生继续参与的动机。

(二)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育,一般是教师逐字逐句讲解,有时辅助学生自己动笔练习的形式。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英文语法和翻译技巧,却收效甚微。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的交流有限,而生生互动则一般仅是单词含义的探讨。而赏析中国典籍翻译,不同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的限制和死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以58个学生作为参与者,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进行中国典籍翻译赏析。典籍翻译赏析并非只有纸质阅读一种模式,多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视频等文化制品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互动更加畅通,教师引进《西游记》英语动画,通过多模态的方式解析典籍翻译。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会跟读模仿、讨论。通过学生访谈,可以发现中国典籍翻译赏析课的学生大多将他们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归因于各种互动活动,制作和展示中国典籍翻译赏析的PPT等。在学期前后,教师测试了学生开学前和期末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数据,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1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配对T检验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均值差异显著(P<0.001)。这说明实施中国典籍翻译赏析有助于同学们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这些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欣赏中设计的各种活动促进了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从而引起英语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

赏析中华典籍翻译有多重形式,例如可以将典籍原文选段的多个平行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又或者摘录唐诗、宋词中的经典诗句,赏析类似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拥有无限意境的经典句子翻译,既可以增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母语文化修养,又能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指的是人们对其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和未来表现出自信。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花费太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却无形之中缺失了对母语文化的认知,表现出唯西方论的文化自卑感。大学生学习外语与培养文化自觉并不矛盾。学习外语有助于了解世界,学习先进技术,进行文化交流。但是不应该本末倒置,将外语学习以及外国文化凌驾于中华语言和文化之上。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赏析翻译的过程中,欣赏中国语言之美,加深对经典的解读和阐释,思考自身文化,具备文化自觉,即从心底认同中国文化的精华,最后肩负起保持中国文化优势地位、扩大国家影响力的任务,这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当代大学生大都缺乏接触中华典籍的机会,少有学生具备精湛的汉语能力,更不具备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字表达形式的能力。中国传统典籍中,很多术语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既凝练简约,又蕴含高深的哲学思想,例如中庸等。要准确英译这些中华典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重要任务。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不同于普通的中英翻译,中国典籍的原文含义、意境和美感都应考虑到。在此过程中,中国翻译的标准“信、达、雅”要求译者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更需要从译者从文化角度入手,传达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访谈中,有学生发出“学到了‘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这个句子的英语表达,感觉译文比原文逊色太多”诸如此类的感受,可以看出中国典籍翻译赏析,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对母语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反思,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五、结语

赏析中华典籍翻译既有利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提高翻译技巧,有助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又能够促进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最重要的是,其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产生了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典籍赏析思政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