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示类写作”对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的启示

2021-10-15李园园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启示

李园园

摘要:202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所用的新高考Ⅰ卷是“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姑且称之为“启示类写作”。作文命题没有出现过往强调多次的具体生活情境和具体的写作任务,而是以社会实践情境作为考生思考的起点,以明确的指令语引导学生走向对现实、人生、社会、家国的思考,延续了近年高考作文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常见方式和路径。与话题作文、旧材料作文时代的相对宽泛的写作相比,今天的写作,需要考生在特定情境中的完成典型的写作任务,而阅卷场对于考生“符合题意”的界定,以及作文整体要求——“文风、文脉、文气”的提出,都对我们的高考写作备考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启示类写作;作文备考;启示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总有出人意表之处。命题者真的是对当年的“备考人”的备考“行踪”可谓明察秋毫,了然于心。“备考人”依照往年的作文题进行纤毫毕现、自以为是庖丁解牛般技中肯綮时,解密的高考作文题却是另一番模样;即便是题目的话题、论题、概念、词语等可以让有些“备考高手”自以为“命中矣”,但是,细看也只是“中”的某些皮毛,如果按照所谓的“中”去回想当初模拟测试时的高分作文,那“中”也不是“高中”,等结果一出来,如范进一般“中了”之后即发疯,也是有前车之鉴的。这般“神操作”正是“打击套作”使然,这也正是高考命题人的职责所在。

这就是难怪2021年全国多套高考作文出现在大家眼前时,不少人问:“说好的情境呢?”

202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所用的新高考Ⅰ卷是“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姑且称之为“启示类写作”。这类作文题目有着怎样“应然”的题目特点?这类写作的考场表现如何?考场阅卷的操作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本人围绕以上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一二,以求证方家。

一、命题特点

2021年全国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启示”要求下的写作任务

这次作文并没有出现大家熟悉的“演讲”“发言”“征文”“书信”基于具体生活场景的情境和写作任务,但是材料中体育会带来身体强弱变化却是生活实践验证了的、易于考生接纳理解的现象和道理,是考生熟悉的社会实践情境。

引导语“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有明确的写作指向,规定了本次写作的任务。

延续了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命题贴合考生生活、材料阅读障碍小、指令明确的特点,既有可写性,让考生们都能有话可说;且具有丰富的思考延展空间,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区分之外,还能够体现不同考生对历史、社会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之分,思考品质的高下之别,具有较强的选拔性特征。

2.“启示”下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

本次作文设题非常巧妙。题目以“体育”为抓手,以身体强弱变化为思考的起点,勾连起对人生、社会、家国强弱变化的深入思考。联通古今,用历史关照现实,既有对历史过往的回顾,更有对现实与未来的思考。既体现了教育“五育并举”的方针,又完成了高考写作“立德树人”的任务。

延续近年高考作文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常见方式和路径:从生活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名言警句出發,引导学生走向对现实、人生、社会、家国的思考,体现青年学生的时代关注、责任意义和担当精神。

综上,可以看出高考写作命题的整体方向、规律并没有大的变动:在主题上,或呼应时代重大主题,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在形式上,命题者往往会提供给考生以材料和任务指令,引导考生在特定的情境里完成典型的写作任务。借此综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完成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评卷标准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一直具有客观务实的特点。如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所言,评卷工作“遵照202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评分标准并根据广大考生写作实际而进行”。

1.首次强调的“三文”:“文风、文脉、文气”

和往年作文评价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特别提出了整体要求,即: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它要求作文应该在思想方面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这一要求体现了对优秀作文整体面貌的界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表达方面的要求。表达要准确流畅,词语、句式和修辞要合理运用,彰显了对写作体现思考、表达主张、交流观点的实用性功用的重视,也是对近年有些考生只求辞藻、言之无物或佶屈聱牙、求偏求怪文风的明确纠正。

2.“启示”下的“符合题意”

是否符合题意是决定学生写作得法的重要因素。张玉金教授《202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分析》一文里对 “符合题意”界定为:“要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结合材料。二是要谈出毛泽东关于‘体育之效’论述所具有的启示意义。三是要在文中体现出考生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对考生写作是否符合题意的判断来自于对试题引导语部分的全面遵从:“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除此之外,考场作文得分档次的划分还参照了考生写作的实际情况,重视对考场写作情境的综合考量。评卷标准鲜明体现了对端正文风的追求,对题目指令的遵从,和对考生写作实际的尊重。

三、优秀作文的一般特点

1.鲜明的任务意识

考生能根据任务指令,结合给定材料,抓住强弱之变行文,任务完成度明显提高。不结合材料、不提关键词的现象有所减少。

2.丰富的写作素材

考生的视野开阔,社会参与度强。无论是历史典故、中外发展历程,还是现实社会中教育、医疗、扶贫、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先进人物,考生们多能信手拈来,融入自己的写作之中,文章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3.规范的行文结构

本次考试涌现出的优秀作文在结构方面有鲜明的共性:开头从材料毛泽东“体育之效”起笔,展示观点;主体部分或以弱者立场,或以强者立场,或分别从强者、弱者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历史变革、现实社会的事例,阐述强弱变化之理;结尾部分立足当今,展望未来。

尤其是本次题目给定的材料同时关照了强者和弱者两个方面:“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在优秀作文中从这两个角度分别阐述行文的占比最大,这些文章的结构从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比如《不以强喜,不以弱悲》《强者不喜而恒强,弱者不悲而终强》《强固可喜,弱亦欣然》《强者自矜、弱者自强》《强不可自喜,弱不可自悲》……

这种“A+B+AB”的作文主体结构形式,思路清晰,观点明确,章法清楚,而且在阐述道理的时候相对容易周全,对于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写作的考生而言便于操作,因此备受青睐。

四、常见问题:

优秀作文多是类似的,问题作文则各有各的不同。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轻视材料,另起炉灶

此类考生往往具有比较扎实的语言表达功底,但是他们不愿意或者不屑于走既定题目规范下的“寻常路”,而是要另辟蹊径出来。他们没有认识到给定材料的重要性,甚至有意回避给定材料,换之以更显新鲜的素材。

《弱亦能变强》一文,开篇“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时代在在变强,我们也应该变强。一部《夺冠》让我看到了女排队员为祖国增光的骄傲。她们无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具备了强的特点。女排从一开始,便是那么强大的吗?我想不是的。”后文围绕女排精神阐述如何由弱到强、实现人生价值,收尾于“女排强于身体,亦强于精神,我辈更应如此。”整篇文章完全不涉及材料中毛泽东关于“体育之效”的阐述。完全脱离了材料本身的含义,而成为了《夺冠》的观后感。

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对写作“符合题意”三方面要求之一——“要能结合材料”,有如下阐述:“要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因此,对既定材料的抛弃,本身就有悖于写作既定的任务指令。这类写作往往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

2.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这类考生大都缺乏审题意识,面对题目往往一扫而过,或只抓住材料中的一个词语,或忽视了引导语中的任务指令,导致无法圆满完成写作任务。

比如《以体育强国之魂魄》一文,作者探讨的是体育课为什么会被占用、如何解决体育课被占用的问题,完全忽略了材料中的“体育之效”,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弱变化启示意义。

还有部分考生只专注到了“体育之效”带来的身体强弱变化,而未能涉及引导语中的“启示意义”,导致立意不准、思考不深。

3.由此及彼,偷换概念

此类考生能从材料出发,但是运用给定材料的目的却是为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而非对材料本身含义的探究。

比如《以向上之姿态,绘富强之蓝图》一文,由材料引出“中国已走过百年艰难,正以向上之姿态,绘制富强的蓝图”的观点,主体部分三个分论点分别是:回望历史,中国以向上的姿态重塑东方巨龙;正视当下,中国以向上的姿态屡创辉煌;展望未来,中国以向上的姿态阔步向前。全文的重心不是对强弱变化之理的阐述,而是对“向让姿态”的讴歌。偏离了写作给定的主题范畴,而且有套作之嫌。

另外,还有些同学存在内容贫乏、东拼西凑,以及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

五、“启示寫作”的备考对策的“启示”

不同于话题作文时代,命题者给定一个词语,考生就可以由此随意生发,尽情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文采;也不同于材料作文时代,考生由给定材料得出一个立意,然后就可以抛却材料,围绕立意自由行文。今天的写作,需要考生在特定情境中的完成典型的写作任务,对考生的生活积累、思考品质的要求更高。

1.端正文风

考场作文是对学生思考品质、表达能力的考查,尤其是面对一些具有现实交流任务的实用性写作而言,语言准确通畅比言语华丽更为重要。但在实际的备考过程中,不少同学非常容易被华丽的辞藻所吸引,导致出现生造词语、以辞害意这些邯郸学步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平时的指导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此类文风的纠偏。

2.强化审题意识

对今天的作文题目而言,审题不仅是审材料,把握给定材料的含义,还要特别注意对引导语的分析、细化,严格遵从任务指令。较之过往的写作,考生的思考路径显得狭窄,对题目本身的条分缕析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养成对题目“文本细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题目含有的显性和隐性的任务要求,圆满完成所有的任务,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3.建立科学的写作规范

写作规范不是死板的写作套路、写作模板,而是科学的行文逻辑,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写作原理。无论是“引、议、结”,还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总分总、对照式等等结构,都应让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路径、行文逻辑。

4.功夫在“诗”外

近年高考命题的价值导向决定了考生应有的社会视野、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要求考生对此要真正有感受、有思考、有体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没有现实关注,就无法创作出有思想的作品。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机会,比如订阅报纸杂志、观看电视新闻等,给学生打开大门,将他们拉入社会生活中,去切实了解国家发展动态,把握时代脉搏。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有话可说。

总之,写作备考训练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未来高考写作命题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可能。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引导学生的时候,除了扩大学生视野、加强积累之外,引导学生深入研读题目要求最为重要。唯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真正达到写作备考训练的目的。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