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奴,不在战场在法庭
2021-10-15汪磊
汪磊
一
翻开18世纪文明史,今人不免惊诧,一些文明先进的国家,竟然还认可文明史上最野蛮的剥削体制——奴隶制。自由,平等,正义,这些从文艺复兴就流行,如今已成人类共识的词汇,在那些年代仿佛是谎言。
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不屈强权,坚持信念,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事迹。他们或是建立了开天辟地的伟业,或是以耀眼的光辉照亮黑夜,指引人们勇敢地前进。除了这样的伟人和天才,更多的勇士并没有留下名字。好在后世还有人崇敬他们的德行,将他们写进故事,使那个时代里光明正义的一面不被历史掩没。
《佳人蓓尔》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中期,那时英国是一个殖民帝国,世界奴隶贸易的中心。
1769年,一辆体面的马车缓缓驶入繁忙的码头,车上下来一名海军军官。他从肮脏破旧的码头棚户区找到一个黑人小女孩,带回了英国。电影画面采用漫光反射效果,色彩细腻柔和。夕阳从海平线向码头投来最后一抹余晖,拥挤的码头被渲染出一派沉郁的气质,电影的每一帧都如油画般充满质感,美得令人惊叹。
《佳人蓓尔》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源自苏格兰斯康宫的一幅油画。画中的白人小姐端坐于大树底下,旁边站着一位活泼可爱的黑人姑娘。作者米桑挖掘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创作了《佳人蓓尔》。
被海军军官领走的小女孩,就是油画里的黑人女孩——黛多·伊丽莎白·蓓尔。她是英国皇家海军上校林赛侯爵与一名黑人女奴生下的私生女。蓓尔的母亲死后,林赛侯爵将私生女带回英国,交给叔叔抚养。他的叔叔是王座法庭首席大法官曼斯菲尔德勋爵。一个底层的女孩,就这样成了帝国上层家庭的一员。
曼斯菲尔德勋爵和妻子、姐姐,均表示不可能接收这个混血侄孙女。林赛侯爵苦苦央求,“正确的事情没有不可能。”作为一名法官,曼斯菲尔德勋爵明辨是非,但他必须顾忌自己和家族的名声。英国有一个说法,除了国王,帝国权力最大的就是王座首席大法官。曼斯菲尔德勋爵格外重视家族名誉也在情理之中。
二
英国是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贵族制度得以完好地保存,身份等级由血统决定。曼斯菲尔德勋爵的反对并非针对蓓尔个人。当蓓尔的奶奶心软后,姑奶奶的态度也软化,曼斯菲尔德勋爵不再坚持。全家人接受了蓓尔,在今后的岁月里视蓓尔为己出。这是一个相当开明的贵族家庭,他们更重视的是自己的血统,而不是种族和肤色,蓓尔进入了这个家族,就进入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
表姐伊丽莎白很快接受了蓓尔,两个孩子快乐地一起玩耍。曼斯菲尔德勋爵和妻子谈到蓓尔的未来,十分忧虑。按照他们的设想,蓓尔终身不能结婚。同一等级血统的贵族不会接受她的肤色,而下嫁“低血统”的男性又会降低身份等级,损害家族名誉。
蓓尔在家族的庇护下长大了,却没有机会再见到父亲。父亲的突然离世给她留下每年2000英镑收入的巨额遗产,表姐伊丽莎白的财产继承权却被父亲剥夺。姐妹二人一个有钱没地位,一个有地位没钱。
作为家族一员,蓓尔受到了应有的待遇和尊重,但在外人面前仍要表现得低人一等。家中宴客时,她不可以上桌,只能在餐后闲暇参加会客。她的社交权利也被剥夺,家族的城堡保护她不受外界的压迫和欺凌,但切断了她与外界的沟通渠道。
这部电影并不只是讲述蓓尔的个人成长,故事的传奇之处是它的背景主题。一天,阿什福德家族的夫人和两个儿子来访,阿什福德夫人在餐桌上向曼斯菲尔德勋爵问起“桑格号”索赔案。
“桑格号”是英国利物浦一家贩奴公司的奴隶船,1781年9月,在驶往美洲途中,因为船上淡水紧缺,为保障船员人身安全,船长下令将132个黑奴投入大海,以此向保险公司索赔。
“桑格号”索赔案的初审船主胜诉,保险公司不服,申诉到最高法院,负责审理的正是曼斯菲尔德勋爵。
蓓尔的故事线和这条故事线的交集是她的种族和肤色。她的母亲是一个低贱的黑奴,蓓尔因自己的肤色受到主流社会歧视,所以对黑奴具有强烈的共情心。在她和案件之间,牧师之子约翰充当了衔接人。
约翰是本教区牧师的儿子,他没有跟随父亲的脚步走向神职,而是选择了法律事业。和曼斯菲尔德勋爵的初次会面中,约翰向大法官袒露自己的雄心壮志:进入司法部,制定法律,改变世界。
三
“桑格号”案件拉近了约翰和蓓尔的距离。一个牧师的儿子,没有高贵的血统;一个混血黑人,身为豪门贵族的一员,却没有社会地位。他们都同情那132个奴隶。
约翰和曼斯菲尔德勋爵在庄园骑马,谈起“桑格号”索赔案,他说:“裁定结果可能会消灭奴隶贸易,摧毁国家的经济基础,这压力岂不是太大吗?”曼斯菲尔德勋爵郑重地用法语回答:“即使天塌下来,也要执行正义。”对应林赛侯爵的那句“正确的事情没有不可能”,说明这是一个有道德和荣誉感的贵族家庭。
两人在交谈中出现了分歧,曼斯菲尔德勋爵倾向于船主抛黑奴下海是不得已的举措,属于运输途中的货物损失,理应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约翰质疑道:“人的生命是否可以按照货物的性质参与保险?”约翰的视角高于法律,源自他自幼受到的宗教道德观熏染,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在一个保守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人人平等”的观念还是太新潮了。它对底层社会的信徒很有吸引力,先天优越的贵族阶层则不以为然。曼斯菲尔德勋爵年轻时和约翰一样,胸怀远大理想。但他已年迈,又身居高位,在“桑格号”索赔案上,他需要非常谨慎。案件的转折点是一份航线记录,来自一名“桑格号”船员的告发。记录显示“桑格号”曾在数个港口靠岸,足以补充淡水。真实情况是,船上爆发了瘟疫,船长下令将132个染有瘟疫的黑奴投入大海,向保险公司谎称船上紧缺淡水,以骗取巨额保险。
最后,曼斯菲尔德勋爵遵循了内心的正义和良知。宣判时,他先从法律角度承认“桑格号”在缺水的危急情况下将黑奴抛入海中的合理性,然后揭穿骗局,判决船主败诉,并从人道主义角度谴责奴隶制的非正义性。那段阐述克制而凛然,感人肺腑,“将有生命的物体自船上抛入海中以骗取保险金的行为是违法的,不论那些生命是马,还是人、奴隶,或是其他,都是违法的,也是不对的。我的观点是,奴隶制度是可憎的,不应该得到支持。我们要执行正义,即使天塌下来。”
判決引发社会大辩论,间接促进了废奴进程。27年后,英国与美国联合签署《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废奴可能动摇大英帝国的根基,破坏帝国的繁荣,进而削弱帝国国力,“桑格号”索赔案与之息息相关。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是,王座首席大法官能在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和皇家权势的双重压力下保持独立,以一种“波澜不惊”的方式将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个广为传播的说法是,曼斯菲尔德勋爵用一个司法判决就废除了英国的奴隶制,而在美国却付出了战争的代价。我们可以用南北战争的惨烈对比一下英国精英的政治智慧。美国内战的参战士兵数量高达350万人,75万名士兵死亡,40万名士兵伤残,不明数量的平民遭到波及。
著名小说《乱世佳人》的故事背景就是美国内战。对比两个故事,同样是废奴,一边是血腥的战争,一边是贵族精英的道德和荣誉。一边是暴力杀戮,一边是正义裁决。两位电影主人公都是性格刚强的女性,在那个男女不平等的时代,她们坚持个性自由,勇于追求幸福,是社会大变革中夺目的女性之花、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