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真“中”

2021-10-15暨江

百科知识 2021年18期
关键词:荥阳粮仓洛阳

暨江

谙熟河南文化的朋友知道,河南人爱说“中”,以此表达“好”“可以”“行的”等意思。正如所言,河南因地处我国中部及黄河中下游一带,居“天下之中”,为“南北咽喉”之地,故享有“中州”的美誉。据考古学家推断,在上古时期,河南境内气候温润,植被茂盛,野象众多,故古人以“豫”指代河南,以此形象描绘出人们徒手牵象的盛况。河南自古为中原腹地,占据着地理和军事上的显著优势,凡“天下有事,四方征战,必战之中原”。可以说,河南的繁荣稳定与否,一定程度上攸关着王朝的兴衰。

天下腹心

“滚滚黄河向东流。”谈及河南,就不得不说说这“水”。众所周知,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它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事实上,除了黄河之外,河南境内河川纵横、水系发达。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河南诸水形成了“北以河为纲,南以淮为纲”的奇特景观。黄河横亘豫北,支流主要有济水、沁水、丹水、洛水、伊水、汜水等,多集中于中游,即豫西北的山区与太行山的南坡一带。淮河横穿南部,流经桐柏、信阳、罗山、光山、息县、潢川、固始等地。西南部則有丹江、湍河、唐河、白河注入汉水,多流经南阳盆地。东北部则有卫河、漳水、淇河、安阳河注入海河。

“巍巍嵩岳立天中。”除了“水”之外,还要说说这“山”。嵩山为五岳中的“中岳”,它不仅是古代君王的封禅之地,也是北少林的发源地。河南境内西南部多为丘陵山地,东北部多为平原,平原与山地共同构成了河南的主要地形。河南境内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走向,北、西、南三面环山,在西部和北部有秦岭、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等山脉,南面和湖北交界处有桐柏山、大别山,豫中地区还有嵩山、邙山、伏牛山等。崇山峻岭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河谷沟壑。黄河宛如一条巨龙,从北部穿境而过,中东部则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以南阳盆地为主。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之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季风区,造就了发达的农业系统,故而河南有“天下粮仓”之称。

河南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世世代代生活在河南这片沃土上的中原儿女,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创造出了形式多样、内蕴丰厚的灿烂文化。

河南还是众多古都的所在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直至清朝覆灭,在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中,有近3000多年的时间,河南都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以及东汉至北宋等诸多朝代在河南境内建都。夏朝的都城有阳城(登封)、阳翟(禹州)、帝丘(濮阳)等地,殷墟则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都城遗址。西周以洛阳为东都,东汉亦建都于洛阳。三国时,曹魏建都河南许昌,后迁至洛阳,西晋亦建都洛阳。隋唐时期,洛阳定为“神都”。五代时,梁、晋、汉、周四朝均定都开封。北宋亦建都开封,史称东京、汴京。元代以后,尽管未建都于河南,但河南的地位依旧十分显要。明代著名理学家吕维祺指出,“(帝王)善于固本者,必定先护元气;救国威,必然先重腹心”,河南就是“天下腹心”所在。

中州要道

河南居华夏之中,故有“中州”之称。正如其名所示,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沟通南北的必经之路,历来为交通要道。平原地带,沃野千里,一望无垠,随地可行车马。黄河、淮河贯穿其中,支流密布,河道纵横,可行舟驾船。

秦代时,为了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开始广修驿道。此后,随着各王朝建都于此,驿道系统颇为发达,由此逐步形成了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驿站交通网。驿道不仅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也是重要的商业通道。明清时期形成的纵横省内的驿道,是沟通我国北方与南方的重要交通干道:往北可通达京师(今北京)、泽州(今山西晋城)、济宁等地,往南可通达襄阳、武阳关(今湖北武胜关)、颖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往东可通达宿州(今安徽宿县);往西可通达长安(今陕西西安)。今人从清末遗存的全国驿站图中可知,河南已形成了以商丘、开封、洛阳为一线的交通主干道,由此勾连起东部与西部。这条交通要道不仅是朝廷输送战略物资的生命线,也是商民贸易的必经之路。

河南境内水系纵横,因此水路也是河南的重要通道。隋代以前,人们多利用自然河流,以兴舟楫之利。隋代以后,漕运渐兴,隋炀帝先后修筑了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江南河等,构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水运网。这条水运网给唐宋两代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北宋时期,每年的漕运量多达800万石,为北宋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水必有桥,河南境内桥梁众多。据记载,早在周代,河南境内已修筑有众多桥梁。隋大业元年(605年),宇文恺在洛阳城内的洛河上修筑天津桥,“大揽维舟,以铁锁钩连南北,夹路对起四楼”,是中国最早有关城市桥梁的记载。此外,临颍县的小商桥是一座典型的石拱桥,它始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年),后毁于战火,元大德年间重修,其修造的历史略早于闻名世界的河北赵州桥。

近代以来,随着铁路运输的兴起,河南成为铁路交通的中心枢纽。众多横亘南北、跨越东西的交通命脉穿越河南,1895——1906年,在河南境内先后修筑了京汉、陇海两条大动脉以及横贯豫北的道清铁路,郑州、新乡等城市也因铁路逐步发展起来。

中原粮仓

河南自古就享有“中原粮仓”的美誉。初夏时节,河南大地一片金黄,小麦从南向北逐渐成熟,此外信阳一带还种植了水稻等南方农作物。有粮就有仓,含嘉仓是隋代最大的粮仓,也是距今最古老的粮仓之一。含嘉仓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郊,据记载,当年为了修筑含嘉仓,隋朝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然而苦心修造含嘉仓的隋王朝很快就灭亡了,事实上,发挥含嘉仓功效的是唐宋两代。

据考古学家论证,含嘉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其实,它并非只有一个仓,而是由众多粮窖组成,目前已探明的粮窖就多达287座。含嘉倉修建于隋代,隋末因战事频发,遂遭废弃。唐太宗李世民汲取隋亡教训,将粮食储藏于城内的含嘉仓,并随着储粮量的增加,不断增筑粮窖,含嘉仓由此形成今天的规模。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全国主要大型粮仓储粮总数为1266万石,含嘉仓储粮583万石,约占全国储粮总量的一半,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座粮仓,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关中每遇灾情,君王与王公九卿便暂居水运便利、“舟车所会”的洛阳度荒,就因洛阳有粮。当时,洛阳“帑藏积累,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而长安“府库及仓,庶事实缺,皆籍洛京传输”。据说,武则天长期居于“神都”洛阳,也因洛阳储粮较多。

除了洛阳之外,荥阳也是河南重要的粮食存储之地。荥阳紧邻洛阳,凭借北望黄河、南眺嵩山的优越地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荥阳就是军事重镇。战国时,魏惠王就以荥阳为中心,利用其河网密布的优势开展漕运,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商业、政治、经济于一体的重镇。魏惠王开始在荥阳挖了两个沟渠,引黄河水分别灌溉了荥泽与圃田泽两个大湖。不久,魏惠王又修筑了“鸿沟”,这是最早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人工运河,它与荥泽、圃田泽共同构成了鸿沟水系。可以说,鸿沟的开凿为后世修筑南北大运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以后,全国各地的物资,特别是江南的物产都要经过荥阳运输至洛阳和长安。早在秦代,朝廷就在荥阳城附近建造了一座大粮仓,名为敖仓。楚汉相争之时,尽管刘邦被困于荥阳城内多日,但依旧粮草充足,足见其储粮规模之大。西汉建立后,敖仓继续发挥着为国储粮的作用,平日收纳来自全国输送的粮食,战时则成为粮草重要的供应地。汉景帝时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的谋士就极力劝说其先取荥阳,再取洛阳,由此天下便唾手可得。东汉以后,荥阳境内的两大湖泊被泥沙堆积成平原,鸿沟也被废弃。至此,荥阳失去了往日的作用,地位一落千丈,敖仓也不复存在。随着汴渠的开通,开封逐渐替代荥阳,成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问题历来攸关国家安全,历经千年沧桑,中原大地依旧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仅2020年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就高达1365亿斤,跃居全国前列。此外,河南也是全国5个重要商品粮调出省份之一,在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猜你喜欢

荥阳粮仓洛阳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洛阳正大剧院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35 出土器物
荥阳京城花园唐墓M5 和M8 出土器物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荥阳唐墓中出土的骨骰
洛阳自古繁华
粮仓
树懒的粮仓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