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厂“迷茫”行进
2021-10-15石燕丽
石燕丽
凭借价格优势和快反优势,温州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和其他制鞋产地的厂商。然而,一片兴盛之下,却是暗流涌动,无所适从。
有传言说,到今年底,温州鞋厂将会倒下至少四分之一,我们无意去考证这个数字,更关心的是温州制鞋基地的未来!
鞋厂新模式真乱
相较传统工厂以设计或品质取胜,这几年,不少温州鞋厂在模式上下起了苦功夫,钻研出一条条“自我发展”的道路。
1、秉持低价,以量取胜的工厂。这类工厂像品牌里的“大东”,以基本款、经典款为主,靠量来压低上游供应商的价格,走的是成本领先策略,目前已经杀出一条血路。但是,劳动密集型且低附加值的企业,都有一个普遍且不可描述的硬伤(接觸过财务人都懂,无需明说),如果赚的钱不能在阳光下,这种模式很难持续。
2、反季做产品的工厂。这种以雪地靴工厂
居多,在传统制鞋淡季里,为了养工人,可能五月份就已经开始生产基础款的雪地靴,成本 60 元左右的鞋子,能够以一半甚至亏本的价格给到批发商。但随着今年暖冬的预测,这种期货押宝的模式恐怕也难持续。
3、玩套路做套现的工厂。通常打一枪换一炮,这种工厂最被同行们痛恨。他们通过大量拖欠上游供应商的款,从而大量低价抛货,成本 80 元的鞋子,他敢五六十元出货,即便在淡季时也有很大的出货量,但苦了供应商,被割了一茬又一茬。这种不合规的套现模式,已经成为温州鞋企的蛀虫。
4、靠订货会活的工厂。得益于温州这几年订货会市场火爆,给了部分小厂一些喘息的机会,依附于订货会而生。通常订货会后生产很忙,订单出完后就淡了,他们需要不断依靠订货会给自己打强心针,在维系优质客户进行深入合作方面,还需加把劲。
研发创新真难
市场的激烈竞争,令很多品牌都开始尝试通过加快产品更新来获得销售上的正向反馈。事实也正是如此,只要新品一上,门店业绩就追高。但这种周周上新的节奏,倒逼温州鞋企不断推陈出新,也带来了更多挑战。
1、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以前一个款可以做到十几二十万对,现在最多也就几万双。产线吃不饱,只能被逼增加开发部,提高每季的开发数量,但是,工人做的款越多,其试包及熟练程度等都容易导致品质和货期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工厂无法集中单款效益。款式投得越多,工厂利润越低。
更为烦恼的是,如此操作也会导致鞋底厂吃不饱,开发出新的鞋底后只能同步给更多鞋厂去试版,看看哪家会爆。这不仅加剧了鞋厂产品同质化,也导致鞋底厂在品质和货期上的不稳定性,所以旺季经常是“鞋底出不来”耽误了货期,也进一步限制了客户的补单。如此种种,进入到死循环。
而从采购角度看,采购商为了拿到更多新款,不得不拓宽合作工厂,据说某知名区域品牌在温州有 160 多个男女鞋工厂,采购商的订单分散,也直接导致了鞋厂接单的量小且分散,产线更不好排。不少采购商表示,只有开发稳定、贡献度高且老板是踏踏实实做鞋的鞋厂他们才会下重单合作,但当前,许多工厂仅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推版,导致版到市场后却是平销滞销偏多,无疑透支了信任。
客户不断找新款,而鞋厂却很难出新款,创新性不足,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被客户们广泛诟病。一方面,温州鞋擅长模仿、缺乏原创的基因很难改;另一方面,温州创新性的供应链还不完善,也限制了温州鞋厂对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面。比如,当下用得比较多的 KPU、压立体纹样的高频,以及数码打印和3D 打印等,很多都需在福建或广州生产,温州鞋厂来回沟通,耗时耗力,且会增加成本和影响货期。
此外,温州鞋厂配色师、配饰开发人员、大底开发人员、好的形体师等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导致整体创新不足,产品没办法百花齐放,只能温州“一家亲”。不过,话说回来,采购商们如果敢于尝试原创款,无疑对鞋厂做差异化创新产品将是极大鼓励。
总之,在各种巨大挑战下,温州制鞋行业的集中度正在进一步提高,没有实力的只能被淘汰出局。尤其是暑期多地爆发疫情,给了许多工厂沉重打击,除了因订单减少带来的财务压力,更可怕的是疫情中断了市场信息的反馈,导致开发断层。不少鞋厂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开发方向,无奈之下只能靠原有的经典版型来升级或延伸,但这本身又是他们的短板。
不过,目前温州产地供应链的细微变化,也在逐渐影响着采购商们。温州鞋厂的强项在于规模生产,一些工厂已经开始尝试与自带开发属性的电商品牌合作,新版打出后,先在小红书种草,然后直播卖货,这种有粉丝基础、有电商品牌的差异化识别,不怕别人跟仿。
同时,传统品牌除了小范围着手产品差异化调整外,也必须重塑供应链,改变订货模式。从以前单纯看款订货,哪家款式爆就订哪个,调整为提前订货的品类组货模型式订货。特别是对于二批来说,如果不想和同行打低品价格战,就得升级工艺追求品质,不过选厂时得擦亮眼,因为“时间就是金钱”,鞋厂货期跟不上,你就很难吃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