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味芳心 冷月葬花
——《黛玉葬花壶》创作理念谈
2021-10-15孙长书
孙长书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一本《红楼梦》经典永恒,一曲《葬花吟》绕梁三尺,一把我创新创意的《黛玉葬花壶》让“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经典片段演绎为心手之间中的五色砂土。
感知名著,感恩紫砂,让一壶日月、情怀、人文在一把把小小的壶中得以精彩呈现。从四大经典名著的内涵里去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创作出与众不同、自成一派的紫砂作品,是我喜欢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标签。熟读《红楼梦》,不仅是知晓封建家族贾家由盛及衰的过程,体会宝黛二人凄美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在名著中能汲取精华和养分,用传统文化浸润手中的这一方紫砂艺术。
红楼梦:经典永恒
金陵十二金钗各臻其美:宝钗冰雪聪明、熙凤泼辣果敢、可卿温柔似水、探春知书达理、晴雯机灵敏捷、袭人善解人意……黯淡的宜兴秋季月色下,竹影绰绰,月光清冷,林黛玉柔弱高贵的气质一直深深打动着我,挥之不去。在黛玉身上,寄托着超越于世俗世界的“心灵”的自由。灵气——这是我喜欢的审美标准,不以言语只会意会的感觉本身就带着神秘空灵的滋味,挥之不去。
葬花吟:千古绝唱
用我最私爱、擅长的梅花元素来衬托黛玉冰肌玉骨,清傲淡雅的品味、诗性与芳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把《黛玉葬花壶》是我以紫砂为载体完成个人的怀念艺术:黛玉伤春惜花而立香冢,紫砂入壶而写意诗意,咏叹了美丽灵魂的脆弱与美好时光的易逝。
腹有诗书,下笔入神。只有熟读、通晓《红楼梦》,才会走进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读懂她的痴心深情。美丽如花、清洁自爱、我见犹怜的林黛玉,不幸的原生家庭注定了她缺爱的性格:父母早亡,孤身一人,铸就其性格的悲观、多疑、敏感的个性。在原著第二十三回中,阳春三月花开季节,漫步桥边,落英缤纷,贴合了林黛玉郁郁寡欢的心情。在贾府热闹繁华的大家庭中,虽有宝玉宠爱,但越喧嚣越衬托出黛玉的孤独。熟读诗书的她,对落花的怜惜,为落花立花冢,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宝玉和黛玉貌似佳偶天成的爱情故事实则得不到圆满的结局。一曲千古绝唱《葬花吟》,是多才多情的黛玉感悟于自身的爱情和命运之曲。见花伤神,为爱伤身,表面上黛玉葬的是花,内心实则葬己。落花缤纷中,哀怨的眼神成为感动千千万万有情人的不朽画面。
葬花壶:致敬经典
《黛玉葬花壶》壶身取材于我家乡的徽砚,这既是对林黛玉禀赋才情的由衷致敬,也是对家乡徽文化的一次深切回应。作为安徽省重要地理标志之一的徽砚,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最能表现葬花时的哀怨与无奈:一方浅浅的池塘中,季节改了名字,随风而逝的不仅仅是花季,更是凄美的爱情。仙衣飘飘的黛玉带着常年积累的抑郁,呆呆看着眼前的落花,感慨着爱情悲剧。在《红楼梦》原著中,林黛玉所葬的本是桃李,我偏偏以红梅为宾,并取伊秉绶的隶书墨迹“寒味芳心”为此壶的题铭和副题。
一片片花瓣带着细雨和忧伤散落池塘,壶钮设计成人物造型,那是黛玉纤细单薄的身姿,孤独地静坐在池边,我见犹怜;壶把取材于一截梅桩,略带梅疤的枝干寓意着宝黛两人跌跌撞撞的曲折爱情;壶嘴微凸,这是封建社会里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简单而纯粹;壶体不规则的形态,是徽砚独特的造型,也是贾府这座封建大院里人情淡薄、人心莫测的真实写照。段泥的清丽,是黛玉清纯干净的化身,壶体疏影淡淡几许梅花,像极了黛玉葬花时的落寞与诗意留白——孤标傲世懈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浦露庭霜何寂寞,雁归穹病恐相思!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陶刻的寥寥几笔“寒味芳心”,是经典与永恒最佳的邂逅。他的隶书历经四百年,其魅力不减,反而越来越受当代人喜爱,就像古老的爱情故事,依然被后人所怀念。
入宜十几载,结缘五色土。我与安徽老家的联系不疏反密,回乡与亲友相聚,探访名山古迹,参观徽派建筑,走访博物馆,走进校园,受邀参加诸多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感谢传统的紫砂艺术,让我在乐此不疲中成为了宜兴陶文化与徽文化之间的交流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