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西施壶”的美学魅力
2021-10-15蒋余建
蒋余建
紫砂壶之所以独特,在于紫砂矿泥,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陶土,它的质地细腻柔韧、清秀温醇。在经过高温煅烧以后脱胎换骨,我们能够通过简单的观察、触摸就能了解其独特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紫砂的这种魅力正逐步被解放,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文化的衍生,当下的紫砂壶艺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时代的色彩。
紫砂壶艺传承数百年之久,从第一把紫砂壶诞生的那一刻起,紫砂壶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实用性是早期推动紫砂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誉让紫砂壶一直以来都秉承着赏用皆宜的设计思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紫砂壶是先满足了用,然后再考虑赏。就比如曾经在茶馆风靡一时的“洋桶壶”这一壶式,仿佛就如同为当时的茶馆量身定做一般,容量大,满足茶馆需要频繁倒茶的需求;模样朴,朴实无华提携方便;加上牛盖,则又添一份雅,似乎包含着畅谈天下大势的潇洒,这种雅俗共赏的理念在很多紫砂壶造型中都有体现。还有一种壶则是以雅为主,远离喧嚣,满足一种安宁典雅的需求,这紫砂“西施壶”就是其中的翘楚。
“西施壶”的美有一种天然感,它的整个造型十分凝练,盖身几如一体,壶钮则连同壶盖结合得非常紧密,短促的流嘴就如同长在壶身之上,小小的倒把满足手指的轻扣,这样的茶壶天然就适合典雅的亭台轩榭、雕镂画栋,用它喝茶仿佛背后就有着江南园林作为背景,没有多么庞大的体积,却从中有着不一样的洞天,不一样的感受,它并不适合如茶楼那样的闹市,而是偏爱安宁的小院,一二人小饮,缓慢地享受生活。
这样的气质造就了西施壶的雍容和华贵,红润的包浆则意味着其与常见的紫砂泥有所不同,朱泥细腻的光泽,在制作的时候有着极高的黏性,收缩比例过大,在过去提炼不易,烧制不易的特点,制作起来需得技艺高超的紫砂匠人方能驾驭,外表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没有任何的点缀装饰,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形体轮廓的妙韵。西施壶的名字源自它的造型,圆润小巧的壶身玲珑剔透,短嘴、倒把是其特色,而最核心的地方则在于其浑然一体的轮廓,整个看起来憨得可爱,又流露出一丝精巧,在流传下来的紫砂壶造型中,几无变化,是传统壶式中,最受世人喜爱的造型之一。
一把精美的西施壶要具有几个关键的要素,方能称之为正宗,首先就是选用的泥料,通常来说西施壶会采用朱泥进行制作,红彤彤的色彩使人惊艳。其次便是茶壶的容量,西施壶又名“西施乳”、“文旦壶”,从命名上就可以判断出其中的小巧精致,这样的造型本身不宜过大,小而美才是这把壶的精髓。最后才是做工,一把壶好不好,工要到位,凝练的造型特别考验对整体比例的拿捏,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不少,各个部位镶接得自然巧妙,了无痕迹。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西施壶带有典型的江南文化的色彩,温柔、简约,就如同南方的小桥流水、婉约的似水佳人,这种柔和的气质,自有一种书香之气。这是一种撇开了粗犷,自带温暖的表达,了解这一点,也就把握住了西施壶塑造的关键了。
一支狼毫,能绘出万千世界的书画,黑白的水墨,即可以拥有无边的天地。艺术感的高下,完全取决于紫砂艺术匠人的艺术境界,西施壶采用的技艺,初看平淡无奇,再看却又平中见奇,好的工艺就是在细微处见真章。紫砂艺术作品,所运用的设计,所表达的艺术内涵,更蕴含于雅致的紫砂艺术作品之中。紫砂艺术源于中华传统陶瓷艺术,在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里,堪称“艺术瑰宝”。许多文人雅士、书画名家都曾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过紫砂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在其不同发展时期起着画龙点睛、促进艺术发展的作用。他们的参与使紫砂艺术更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也提升了紫砂艺术的品味。
结语:紫砂艺术作品——西施壶,历经多年探索发展,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在了解其外形特点与其包含特色的深刻内涵,更能感受到了中国紫砂艺术匠人在紫砂艺术上的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完美结合。一件精美艺术品,它必然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学价值,我们一方面体会到了简约、朴素的自然和谐之美,另一方面还感受到紫砂带来的独特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