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和诗瘦,禅意入茶香
——浅谈“竹仿古”紫砂壶作品的造型与内涵
2021-10-15潘烨琳
潘烨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一件优雅的紫砂壶来自一抔紫泥千年的沉淀,来自一位匠人指尖的塑造,来自高温炉火的淬炼,来自杳杳梵音的熏陶,更是来自千年文化茶道的传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器物和工具的要求从满足简单的生产生活转变为物质的享受和精神的寄托。对于热衷茶道的中国人而言,紫砂壶是非常好的选择。其质地上乘、光泽度高,同时耐热结实,非常适合用来品茗悟道。本文欣赏的是一件器型圆润优美、内涵丰富的“竹仿古”紫砂壶(见图1)。
1、紫砂壶“竹仿古”的造型特点
这件紫砂壶“竹仿古”的造型流畅敦厚,壶型整体略扁,壶嘴略上翘,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紫砂壶以竹为构思灵感,壶身上下的设计无处不围绕着“竹”展开。壶嘴处设计了“佛肚竹”的造型,这种竹子非常有特色。竹子的形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矮、胖,竹节很短,中间略微膨大,因其像佛祖的肚子而得名。壶钮、壶把都设计成了竹节的形状,时时处处不与主题“竹”相扣偶,甚至壶体本身矮矮胖胖、形态略扁也是仿照了佛肚竹的形态特色。
仔细看壶的各个部分,壶嘴和壶把的尺寸与壶身尺寸非常匹配,其高度也设计得恰到好处,前后高度持平,有利于壶身的重心平稳,符合紫砂壶“稳重”的审美特点,大气的设计让壶的整体形态独特又不轻佻;壶嘴微微上翘,配合竹纹的装饰,在紫砂壶古朴浑厚的气质中融入了艺术的气息;壶盖为压盖,贴合严密,可见塑胚之精细、严谨;壶钮为拱型,两端有竹节装饰;壶把造型相当灵动,是一个饱满的曲线,其上亦有竹节装饰,塑型栩栩如生。因为用竹子作为材料制作物品时,必须顺着竹子生长略弯曲的方向弯折竹子,竹节才能流畅地弯曲,如果反向弯曲竹节,则会形成一种独特的“S”型形状,这件紫砂作品模拟的便是正向弯曲竹节的形态,因此壶把线条非常流畅优美。
2、紫砂壶“竹仿古”的精神内核
“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相当深厚,中国文人很早就有“竹林雅集”的集会活动。古人认为竹具有虚心、坚韧、淡泊、气节等许多良好的品质,将竹划归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中。但这件紫砂壶作品中,由于使用的是佛肚竹竹纹,因此将竹文化与禅意结合在了一起。 竹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而佛教文化则是外来文化。那么,竹文化是如何与禅文化结合,完成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呢?
首先是文化的共通性,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向是清幽高雅的象征,《诗经》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句子,这句诗营造出清幽雅致的环境,与后文描写的道德高尚、学问精通的“君子”相互呼应,人景相衬。竹文化几乎从诞生伊始就与“君子”、“品德”、“高尚”等词联系在一起,出于对君子的仰慕与崇拜,人们对竹也赋予了特殊的赞美。而禅文化同样是引导人们做品行高尚之人,也许大众对禅文化的印象主要集中在避世、无欲等思想上,但我们不能忘记,禅文化的本意依然是向善的。其倡导人们做品行道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与竹文化的内核不谋而合,因此能够为人们所接受,人们也能把竹文化与禅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把竹子的元素融入紫砂壶中再合适不过了。
其次是环境的共同性,竹林大多僻静幽远,这是竹林的生物特性和声音的传播规律决定的。但是在文人看来,这样的特性与禅文化中“空灵、圆融、静寂”的观念不谋而合。竹子在中国与许多佛教文化中的意象结合在一起,许多在佛学造诣上极深的文人也对竹子情有独钟。原因无他,竹林的静寂是静思的绝佳去处,竹林的环境特点非常符合禅文化对环境的要求。
除了竹文化与禅文化的结合,这件作品构思的巧妙还体现在紫砂壶本身与禅文化的融合。在释家看来,“空”是佛教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禅茶一味,本性自空。禅文化与茶文化、紫砂壶文化都有“自空”这一共同的特性。紫砂壶只有自空才能融下万千不同的茶,因此壶在佛教文化中本身就是一个有意象的器物,将紫砂壶与禅文化结合在一起,可以丰富紫砂壶的文化内核。为了体现“空”的特性,壶身整体的设计也遵循这一理念,壶把是一个非常圆润的曲线,壶身扁圆,线条总体非常流程,而宽大的中空壶把设计,在不经意间体现了禅文化对于“空”的追求,这一设计将原本壶和竹原本器型上的相通点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丰富了作品的内核。
3、总结
禅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紫砂壶文化,四种来源于海外、本土、生活、劳作不同源头的文化在一件“竹仿古”紫砂壶作品上得以体现充分,展现了紫砂壶工艺的文化包容度与结合度。这种从器型、花纹等型态特征到文化积聚的转变,不是普通的纹样堆叠就可以创作出来的。这需要创造者对禅、竹、茶、壶四种文化有非常深的理解和领悟,提取其共通点加以修饰和再现,才能通过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创造出一个文化交融的艺术品,真是“一壶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