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栏目建设探究
——以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
2021-10-15魏月华
魏月华,魏 玮
2020年9月24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2020)》)正式发布。《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12274种)和英国(6214种)[1]。数量上,我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期刊第二出版大国。仅中国高等院校文科学报就有大约1500家,综合类期刊就占了相当比例。但近年来,学术期刊“千刊一面”“拼盘堆积”现象层出不穷。2021年6月23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宣发〔2021〕17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2]。《意见》给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文社科期刊要凸显自身的品质与特色,特别是地方高校,要形成期刊的个性化发展之路。
一 专栏的选题与策划实践
2013年以来,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紧跟时代步伐,立足衡阳地域优势和南华大学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主动约稿组稿,将栏目建设与选题策划紧密结合,致力办好特色专栏,逐步促进期刊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目前,据中国知网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显示①,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020年共刊发文章1063篇,其中组稿约稿专栏(特稿、专题、笔谈)共有71个290篇(2013年3个46篇,2014年5个16篇,2015年12个45篇,2016年9个31篇,2017年12个41篇,2018年14个51篇,2019年7个27篇,2020年9个33篇),被引文献总数为731篇,总被引3046次,篇均被引4.17次,引用率达68.77%,其中被重要期刊引用的文献222篇,即被核心期刊引用198篇,被EI刊引用7篇,被CSSCI刊引用171篇,被CSCD刊引用33篇。被引文献排名前50篇中专栏(特稿、专题、笔谈)有36篇,占比72%;下载量文献排名前50篇中专栏(特稿、专题、笔谈)有41篇,占比82%。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理论网、湖南省委宣传部《阅评简报》等全文转载、大篇幅摘编或理论阅评员肯定性评价的情况如下:2013年1篇,2014年4篇,2015年13篇,2016年5篇,2017年4篇,2018年2篇,2019年9篇,2020年1篇。所有这些转摘、摘编、肯定性评价的文章均来自专栏(特稿、专题、笔谈)。转载情况见表1。
表1 2013年—2020年学报刊发论文社会影响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各项指数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排行榜(前100名),在全国高等院校主办学报排名中全文转载量排名第60位(并列),转载率排名第82位,综合指数排名第75位。期刊综合影响因子相较前一年提高53%;被引频次增加幅度为46%,自引频次增加幅度为125%,复合影响因子学科排序在2015年前进65名的基础上再往上提了25名。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学科排序在2015年前进96名的基础上再往上提了73名。在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比中,学报核工业经济与管理栏目被评为“特色栏目”,同时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特色栏目。《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和湖南省资助优秀理论期刊,进入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的核心期刊(A-)。这些成绩和经验极大地提振了编辑部办刊的信心,改变了过去栏目自由来稿“等米下锅”的被动局面,更加坚定了注重专栏(特稿、专题、笔谈)选题策划的决心,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繁荣,发挥了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 专栏的选题与策划路径
(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2016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3]。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内容建设”[4]。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主流媒体要在黄金时段和版面设立专栏专题,打造科技精品栏目。加强科技宣传队伍建设,开展系统培训,切实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网络和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增强宣传效果、扩大传播范围[5]。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学术评价指挥棒作用,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6]。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树立正确政策导向。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要按照正确的导向引领学术文化建设,不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其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7]。2021年,习近平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8]。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坚持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作为选稿用稿标准,加强编辑策划,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不断丰富内容形式,创新学科资讯、学术综述、学术评论等栏目设计[2]。这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繁荣发展明确了方向,让地方性高校人文社科期刊的定位更加有底气,为学报栏目设置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可延续性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把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重大任务,加强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及时开展研究解读和引导辨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2]。学报以深入阐释习近平执政理念、中国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政治事件作为年度重大选题,积极筹划、组织稿件、设置栏目,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全文转摘。以2020年为例,刊发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2篇)、“乡村振兴专题研究”(3篇)、“新冠肺炎疫情的伦理问题”笔谈”(7篇)、“农业农村研究”(4篇)、“应急管理研究”(3篇)与“‘劳动股份制’立法”(1篇)等7个专题组稿。
《意见》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2]历年来,我们时刻响应时代的号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刘衍永《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三维解读》(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杜雄柏《“制度反腐”沉思》(201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方涛《中国梦视阈下的“四个全面”——基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维思考》(2015年第2期,湖南省委宣传部《阅评简报》2015年第5期,获得了理论阅评员肯定性评价)、孙伟平《从单纯“对着干”走向“创造性转化”——如何正确对待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201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尹江铖《论习近平七一讲话的哲学向度》(2016年第6期)、罗建文,杨希双《〈共产党宣言〉是加强党性修养的至尊宝典》(2018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国理论网全文转载)、廖永安,段明《我国发展“一带一路”商事调解的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2019年第1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黄明儒,曾亚丽《从供需法则看“严打”毒品犯罪刑事政策》(2020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等理论文章,极大地激发了读者对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同,破除了对西方制度的迷信,起到了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为社会提供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正能量。
(三)专栏的选题与策划
办好一种期刊,关键是编辑尤其是主编能提出独具慧眼的策划方案,能持续不断地实施编辑创新。多年来,学报在主编的带领下注重选题策划的主体性、结构性和时效性,通过自由来稿、主动约稿,聚焦时代热点、社会焦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等策划年度重大选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9]。注重立足学校学科特色,打造“核特色”专栏,促进国家核事业发展。同时,聚焦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衡岳论坛”专栏,促进文化自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紧跟“时代热点”力推特稿专题。学报是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一直以来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和当下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组稿约稿。将年度选题挂网,实行优稿优酬,吸引优秀作者、读者自由踊跃来稿。同时,坚持“内容为王”,注重基金项目论文,进一步拓展稿源范围,调动资源,主动向全国各大高校,特别像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社科院专家以及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主持人或课题组人员进行约稿组稿。极大地提高了本刊的稿源质量和学术质量。如,2018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和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敏捷快速积极地约稿、组稿,刊发了12个重点专题33篇论文,占全年稿件的27.73%,如黄秋生教授、张红艳教授主持的2个“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题”、王炎龙教授、肖宗志教授主持的2个“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研究”、何旭娟教授主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罗建文教授主持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专题研究”、杨宗元教授主持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研究”、廖永安教授主持的“‘一带一路’商事调解专题研究”、曾长秋教授主持的“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专题研究”等,其中,罗建文,杨希双的《〈共产党宣言〉是加强党性修养的至尊宝典》(2018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国理论网全文转载)。2019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稿”中,罗建文,吴小军的《中国道路制度逻辑的经典呈现与历史演绎——纪念〈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70周年》(2019年第3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的十大理论宣传网站“中国理论网”全文转载,并且获得第二届“湖南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奖,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经过多年的栏目建设,学报即年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学科排序等都保持了较平稳的增长。2016年至今学术影响力指标的情况如下。
2016年的即年影响因子为0.122、影响因子为0.467、五年影响因子为0.439、基金论文比0.63、影响因子学科排序179/617。
2017年的即年影响因子为0.093、影响因子为0.506、五年影响因子为0.487、基金论文比0.74、影响因子学科排序192/625。
2018年的即年影响因子为0.095、影响因子为0.477、五年影响因子为0.459、基金论文比0.70、影响因子学科排序107/436。
2019年的即年影响因子为0.107、影响因子为0.557、五年影响因子为0.487、基金论文比0.7、影响因子学科排序234/637②。
2.立足“核特色”打造特色专栏。借助学校“核特色”的优势,关注相关学科论文的学术创新性和学术价值,服务科研工作,增加“核工业与经济管理”“核人文视野”特色栏目的影响力,力争打造成精品栏目。首先,建立动态的前沿研究课题库、重点基金课题库、科研获奖课题库,依托上述数据库,主编带领编辑部联系一部分编委进行学校学科特色选题的研讨会。其次,时刻关注有关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前沿研究动态,了解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科学研究计划。再次,有目的、有重点地跟踪核工业经济、核能经济管理及相关栏目的专家和项目。加强调查研究,跟踪服务能力。深入学院、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线调查跟踪,经常与所跟踪的项目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为其提供相关成果文献,促进他们的研究。通过邀请讲学,介绍学报相关情况,采取加快优先发表,优厚稿酬等途径吸引其成果在学报发表。2013年至2020年,累计刊发“核特色”专栏文章77篇,涵盖对核战略思想、核能经济、核工业经济、核电项目管理、核大国迈进核强国、核安全评价、核安全管理、中外核电厂选址比较、先进小型核反应堆前景及问题、核应急能力评估、核事故场内应急撤离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学术影响较为突出,为我国核科学事业发展、核工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核工业经济与管理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和湖南省优秀特色栏目。
3.聚焦本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10]。“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衡阳是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源头——“蓝墨水的上游”,2000多年可考的历史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岳衡山,胡安国、胡宏父子创始湖湘学派;石鼓书院,韩愈赋诗,朱熹论道,千年学府。学报于2007年就前瞻性地开设“衡岳论坛”专栏,持续探讨研究衡阳区域经济文化,涵盖了地缘经济、文化产业、理学思想、衡岳文化、船山诗词、衡山旅游文化、南岳佛教徒抗日爱国精神等主题,经过近15年的发展,该栏目已具有来自校内外稳定的作者群体和学术研究团队,栏目刊发的文章不仅传承传播了优秀文化基因,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还促进了衡阳地区乃至中国的旅游业的兴旺、经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三 栏目建设的困境与展望
(一)困境
1.优质稿源不足是学报栏目发展的一个瓶颈。学报没有上一个新台阶,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不强。很多高影响力作者、重大基金课题坦言在我们学报发论文对其科研统计没益处。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但是在研究生毕业、职称评定等实际操作中仍然偏向于SCI论文,导致学校优质稿源大量外流,校外的优质稿源很难约到。同时,特色栏目发文量不足,稿件质量有待提高。特色栏目特别是核工业经济与管理栏目发文量每期不到2篇,信息量不够大,而且几乎是内稿,外稿很少,稿件质量也不尽如意。特色栏目引入的主持人基本集中在校内,视野不够开阔,业内知名专家主持少,特色栏目影响力带动学报影响力动力不足。
2.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学校虽然配套了资金确保约稿组稿,但是资金有限,有时约稿回来的稿件因稿酬不足以打动作者而无疾而终。栏目编辑是栏目建设的操盘手,是栏目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应学会主动出击[11]。然而,学报编辑主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时不够强,思想上行为上比较被动。如跟踪本校国家社科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进展不够紧,校内课题基金高质量论文大量外发,编辑部虽多次联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收到的论文稿件质量不高。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有人员中,年轻编辑业务能力不够精,历练少,外出交流少,培训不多,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亟需进一步锻炼。激励机制有所欠缺,期刊社从业人员属专业技术岗,2019年前,职称评定以考代评,新进人员只要通过人社部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自动评定为相关职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10号)明确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初级、中级实行以考代评的方式,不再进行相应的职称评审或认定”[12]。但有的高校没有执行出版专业以考代评制度,需同学校教职人员一样,课题、论文达到相关要求才能聘用相关职称,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以及降低了行业的吸引力。
3.开放办刊水平有待提升。《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学术期刊深化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扩大作者群和读者群,积极参与全球学术治理。支持学术期刊根据发展需要选聘海外共同主编,适度增加编委会国际编委比例,充分发挥海外共同主编和国际编委在组稿、审稿、推介等方面的支持作用[2]。从调查情况看,多数高校学报编委主要来自于本校,极少有外校及全国的专家,更不用说海外专家。编委指导和推荐稿件作用发挥不够。有些编委自己高质量的稿件一般不向学报投稿,对本学报的关注、思考和贡献较少。
(二)展望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2]栏目是根据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文章的内容、性质、形式开辟的版面,是期刊的基本单位,是期刊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期刊特色和风格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改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期刊栏目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突出栏目的特色化和专题化,进一步广泛地调研和跟踪,策划专题栏目,集中组织一组稿件,加大信息量,提高学科影响力,特色栏目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主持,争取通过一到二个栏目影响力带动学报影响力的扩大。组建高水平的编委会,发挥专家群体作用。吸收全国范围内高水平的专家进入编委会,建立面向全国的专家审稿库;开展面向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期刊交流,发挥学报园地功能,扶持学术新人,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作者和读者群。通过“引进来、走出去”邀请知名专家到本校讲座,派出本刊编辑到相关高校和研究院所讲座,加强编辑与作者联系,扩大优质稿源。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同时,争取学校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让学报的繁荣发展更有底气,助推学报上一个新台阶,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根据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检索数据得出。
②根据CNKI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统计数据,2017版、2018版、2019版、20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