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居更新、绿色引领: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目标与路径

2021-10-15张云路李雄

风景园林 2021年9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人居风景园林

张云路 李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2021年5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高达63.89%[1]。快速的城镇化释放了城市巨大的经济潜力,同时也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肆意开发和人口集中增长导致城市承载力超负荷,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结构失衡、传统文化遗失等诸多问题。面对城市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如何健康地推进城市更新实践,不断增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人居环境学科群的核心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科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和重塑城市活力的发展需求,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更新路径,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需求,保证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这既是新时代风景园林师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必须面对的更高要求。

1 城市更新的内涵及过程

城市更新是城市的“新陈代谢”。城市更新一词最早正式出现在1958年8月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议上,指对城市已有建筑形态、空间布局、环境功能等的改善,是“对城市中已经或开始衰落的区域,进行新的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效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方式,采用“推倒重建”的方式来提升城市物质空间形象[3]。改革开放后引入房地产资本,促成了大量的旧城更新,形成了以“土地”换取“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增量发展模式以破坏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为代价,对土地进行了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城市建设不顾建筑密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紧迫等问题,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弱化了社会效益,忽视了文化礼仪传承、人居情感传递和邻里关系和谐构建等精神生产力的再造[4],同时使城市绿地遭到严重侵蚀。不合理的城市更新方式以及产生的问题引发了大众对城市改造方式的反思和讨论。在面对同样的“窘境”时,西方国家率先在城市更新中关注人的需求和尺度,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5-7],城市更新更加注重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这同样也是当前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期望。

中国城市发展过程,经历了由“城市改造”到“城市更新”的反思与转型过程[8]。不管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的旧城改造工程,还是改革开放后,以房地产资本为首的市场主导的旧城更新,其城市改造重点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和城市环境为主要任务,改造方式局限于物质建设领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随后,城市改造涉及的一些深层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开始涌现出来,如:人口过密使社区内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不合理的居住社区搬迁、开发建设无法构成有效的社区网络,出现新旧小区无法兼容等问题;工厂、工业区改造、搬迁过程中导致的环境污染也在威胁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9]。

传统的城市更新在大空间内做规划,往往是整片、整块的城区翻新,忽略了城市局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和生态设计,无法满足居民对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论”,强调城市更新讲求循序渐进的小规模整治[10],这不仅需要规划者从宏观层次把握城市更新方向,更需对城市进行“细部描绘”,在改进住房质量、楼房外观的同时关注居住社区的环境和社会关系建设。当前中国进入了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基于国际发展趋势和中国新常态发展背景下的现实需求,要高质量地进行城市更新,从社区到整个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绿地系统和人居系统的健康运行。因此,生态可持续、绿色健康与环境和谐的城市更新才是时代所需要和人民所向往的。

2 城市更新中的城乡规划、建筑学支撑

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息息相关。城乡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作为人居环境领域的三大学科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图1)。针对城市更新中的古城保护、旧城和市中心改建、旧居住区改造、旧工业区改建等内容,城乡规划师带头成立了现有大、中城市改建规划研究课题组、旧城改造规划学术讨论会、中国城乡规划学会旧城改建与城市更新专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11]。在城市更新理念方面,率先提出了以人居环境优化作为城市更新的最高理念[12],丰富了城市更新的内涵。

1 基于“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城市更新框架Urban renew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disciplines system containing architecture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增长主义时期,城乡规划师将大量扩展的土地以新城、新区的形式并入城市,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高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工业化功能区的规划安排,形成了粗放式、蔓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此种模式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更新,但是也造成了城市新旧城区、社会、文化的分裂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中国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如何整合修补破碎的城市物质空间、重塑城市生态文化体系,成为城市更新中规划实践的重要内容。除了参与城市绿色生态规划、行动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等宏观规划外,城乡规划的研究方向已从“大规划”转移到“小织补”[13],如工业仓储用地的再利用,棚户、老旧小区和各类交通枢纽站点空间的改善和利用等。如何更好地进行“细部描绘”,如何更好地改造和利用好“剩余空间”[14],既是新时代赋予城乡规划工作的挑战,也是城市更新工作的“主阵地”。

在城市更新的具体实践中,特别是反对大规模拆建的旧城更新实践中,建筑师对不同地域、类型、风格的对象实施针对性改造,产生了一批经典案例和理论成果。如1987年始,吴良镛主持改造的北京菊儿胡同的“类四合院模式”、济南泉乐坊的“泉城韵味”等。虽然切入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注重了城市更新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在文化源流上有据可循[15],为城市更新工作中的建筑改造提供了范例。之后,建筑设计的重点逐渐转向对旧建筑、旧工业区设施等的再利用,对于场地活力的再激发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产生了良性作用,如苏州河一带由旧仓库改造的艺术家工作室,由旧居住区改造的上海新天地,由工厂改造成的北京798艺术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13]。建筑学在旧城区及旧工业产区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所体现的价值是广泛的,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同时推动了建筑改造手段由“拆”向“留、改”的转变,为城市更新的研究工作做出了较多的贡献。为保障城市更新工作的与时俱进,除了对建筑景观形象的更新外,建筑师还加强了对建筑的功能转换、文脉延续等研究工作,尤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和需要的建筑去留问题,成为建筑学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的新挑战。

在以往的旧城改造等过程中,一系列的改造活动对旧城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干扰,城区的生态环境无法支撑超出指标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同时在对历史建筑的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泛文化”现象[16],即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和表面的文化,而缺失了对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关注,形成千篇一律的文化形象;城区内部的绿色环境和基础设施未能跟上城市功能区的更迭和发展,缺乏足够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系统等[17]。由此可见,在城市更新的复杂性、多元性影响下需要加入更多的学科力量,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人居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的核心力量,应与城乡规划和建筑学科一同组建城市更新中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互动的关系,并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发挥绿色引领作用。

3 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城市更新

风景园林学是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或建成环境的应用性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并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18]。目前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尚在探索之中,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如何参与城市更新、如何支撑城市更新、如何引领城市更新的研究和关注亟待加强。这不仅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息息相关,还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得在风景园林学科支撑下的城市更新工作朝着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文化兼修的更高目标推进。

3.1 绿色生态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进行人居生态环境的优化。无论是在山水格局的构建、绿地系统的建设中,还是在生态人居环境的营造上,风景园林师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绿色与生活空间的结合。同时风景园林学科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导向,展现出“绿色发展、开放共享”的内涵[19]。风景园林师在城市更新中将城市内外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绿色资源加以整合,为城市预留出生态韧性空间和生态缓冲空间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不同规模、类型的绿色活动空间。可见,风景园林学科能充分利用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为人民服务,使城市更新具有“生活性”“生态性”和“生产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平衡。

3.2 美丽宜居

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有机体。而其中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绿色空间所形成的绿色基础设施则是人类和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生命支持系统。城市更新必须要由粗放转入精细的规划模式,即从以往关注灰色基础设施如城市管廊、道路等的更新,到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更新,这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以往大多数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中,美丽宜居的绿色环境营造和生态功能拓展往往体现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更新上,如佩雷公园[20]、福州城市绿道[21]等都是经典的代表案例。风景园林学科在城市更新中作为一种提高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品质的重要科学支撑,可以通过风景园林的营建手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逐渐恢复城市的自然元气,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3 文化兼修

每个城市都具有自己的历史文脉和内涵,风景园林学科已经成为挖掘城市文化、提升文化内涵、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因此,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将更加突出文化兼修的软实力和吸引力。城市更新方式由过去采用的“拆、改、留”转为“留、改、拆”[22],如北京前门大街和大栅栏城市街区更新[23],逐步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绿色开放空间的结合,让传统文化遗产走进人民生活之中。城市更新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采用当代需要的形式和内容,使传统文化以一种新形态、新气象出现在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之中,使之塑造的绿色空间成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技术性和被人民喜爱的文化风景综合体[24],能真正留住城市的文化和生活记忆。

4 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路径

以“绿色健康”“美丽宜居”和“文化兼修”为目标,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精准把握城市更新的内涵,笔者初步提出了以下5个方面的更新路径,积极探索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的范式,科学提高城市更新的绩效,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图2)。

2 风景园林融入下的城市更新路径示意图Schematic diagram of urban renewal path integrated with landscape architecture

4.1 既是城市单元的更新,又是人居系统的更新

城市发展不仅关注城市内部空间建设,还需要协调与周边自然的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人居系统。城市更新工作虽然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但同样需要重新建立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关系。在更新路径中,风景园林师要进一步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以城市生态空间的保护、修复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手段,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协调。如,通过“保绿”推进城市绿色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修复,重新塑造城市与自然的共融关系;通过“引绿”实现城市外围绿色空间的渗透和连接,重新建立城市与生态的物质循环机制;通过“还绿”高效利用城市废弃空间和腾退闲置土地,重新恢复城市土地的生态功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除了保障现有绿色空间,风景园林师还需要聚焦于居民的需求。从在哪里、如何设计、服务设施有什么到如何使用和维护管理,从设计到施工,风景园林师都需要与公众及时交流,以此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使居民参与到城市更新的建设和维护之中,如深圳香蜜公园在规划设计营建中参考公众意见,进行参与式设计以满足市民需求,培育城市的公园文化,建设公众乐享之园[25],同时施工建设接受群众监督,建设完成后还建立了政府-理事会-企业维护机制以保障该公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4.2 既是基础设施的更新,又是环境品质的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目的,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意味着城市更新将从以基础设施更新优化为中心、以老旧硬件设施升级为重点的发展方式,变成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城市环境品质综合提升模式。因此要以“高质量环境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指引,防止城市更新中的建设形成急于求成、盲目求新之风,要重新树立“品质优先”的原则,适度包容城市剩余空间。在实践过程中,风景园林师可通过“绿更新”“微更新”“巧更新”等策略,对城市原有的灰色基础设施进行改造,让城市道路成为林荫道,将城市的人工排水管网逐渐转换为由湿地、公园、草沟等组成的绿色网络;通过建设“微绿地”“口袋公园”“社区花园”等,营造或改善更多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例如,成都利用绿道串联不同的景观资源,如自然生态节点以及历史人文节点,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场所,并带动周边产业,激发城市活力。同时绿道修补了城市慢行系统,满足徒步、自行车行驶等多种居民需求,可承载城市公共生活、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绿色”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26]。

4.3 既是景观形象的更新,又是生态韧性的更新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面临这样重大的公共应急事件,如何开展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成为广泛讨论的议题[27]。除此之外,高密度城市的雨洪压力、空气污染、地质灾害、地震火灾等问题不断增加,也威胁着城市安全。城市更新的目的不仅是让城市更美、更整洁,更是要重建和恢复一个具有生态韧性和弹性调节能力的城市系统。不仅要“景观的高颜值”,更要“生态的高品质”,风景园林师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塑造多尺度、多类型的韧性绿地空间,重建城市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绩效,促进景观破碎地区的生态修复,完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在承受各种扰动时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提高城市更新后的适应力与恢复力。城市更新工作通过保留如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空间,规划城市必需的河、湖、渠等蓄-滞洪设施,使城市有一定比例的绿地能涵养雨水,有一定的库容能调蓄径流,建设由点(雨水花园等)、线(植草沟、明沟等)、面(湿地、河、湖等)组成的雨洪调节系统,维系和增强城市生态调节功能。如美国纽约市与风景园林学科研究团队合作,配合雨水桶赠送计划、绿色街道建设、史泰登岛蓝飘带等方法技术[28],加强了纽约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此举措不仅使纽约市免遭洪水侵袭,还利用街道旁的植物浅沟、滞留池、雨水花园等绿地进行景观设计,让城市更新所建设的绿地空间具有生态、景观双重功能。

4.4 既是空间物质的更新,又是文化活力的更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历史脉络和文化印迹,是城市文化气质的重要体现。城市更新可以让城市物质空间以“旧”变“新”,可以让“脏、乱、差”变成“洁、净、美”,但在空间物质的更迭中,不能忘记城市的文化根本。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使命是延续城市文脉传统,激发城市文化活力,实现城市更新的文化价值。城市更新应着重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关注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气候特征等,征询居民意见,修复和营造能唤起乡愁记忆的传统景观风貌和空间场景,增强居民的地方归属感。同时风景园林师应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前人的哲学理念和生活态度,特别是对“意”的把握。以造园之意为先,之后以具体物质形态加以表现,创造出属于当代的文化景观。“意”为引领,以画入景,实现文化与景观、人与自然的融合。如苏州狮山公园山、水紧密相依,如同八卦图盘,不仅传承中国山水意象精神,还与城市发展的新导则及当代生态可持续概念相契合,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实现了传统和现代园林文化的交融[29]。风景园林学科引领下的城市更新将构建“文化+城市”“文化+风景”的混合发展模式,将文化力量注入城市更新实践,在文化传承中容纳新兴的城市功能,从而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最终通过城市更新,挖掘和重塑城市的人文精神内涵,全力打造更具温度、更有情怀的城市人文环境。

4.5 既是管理手段的更新,又是治理水平的更新

城市更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是推动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升级的“催化剂”。若要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常态化,先要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政绩导向的传统城市治理模式,然后建立以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生态、交通等多专业和学科为支撑的城市绿色综合治理平台。政府部门可从城市空间政策规范化、城市管理系统化、人民服务精细化3方面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更新的管理工作,并建立“使用者—管理者—设计者—营造者”的4方传导体系,利用多方力量共同探索城市更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在城市更新中城市治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提升。

5 结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城市规划建设正由增量模式转化为存量模式,城市更新的发展也逐渐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城市更新已经成为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及居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当前风景园林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人居环境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促使着城市更新方式由过去的“拆、改、留”朝向“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文化兼修”转变,不断支撑和服务城市更新。融入风景园林学科的城市更新将更加注重城市发展内涵,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这过程中,风景园林学科也将进一步顺应新时代要改善人居环境和重塑城市活力的发展需求,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协同支撑,让城市的规划建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等综合价值,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城市更新的成果。

致谢(Acknowledgments):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生王维奇同学在论文资料收集和文件整理过程中的辛苦工作。

图片来源(Source of Figures):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人居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国外城市更新的经验对我国老旧小区改造的借鉴意义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