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构开展制造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2021-10-14左伟
[摘要]在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的国际实践中,创新机构作为重要载体,在加强产学研协作、定义未来劳动力技能、开发教育培训样板项目、加速新技术培训传播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成为职业教育转型的加速器。我国应关注发达国家的这一动态,通过加强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的产学研协作力度,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与职业教育系统的对接与合作等,在劳动力培养及产业转型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关键词]创新机构;先进制造业;劳动力;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左伟(1980- ),女,河北新乐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编辑,博士。(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0-0097-06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先进制造业已成为各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重塑大国竞争力的最关键领域。各国不仅围绕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展开激烈竞争,而且展开了围绕前沿技术的新型劳动力培养竞赛。在此过程中,为弥补传统职业教育机构难以及时响应前沿技术培训的不足,各国的创新机构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新技术培训的职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并在职业教育转型中发挥着独特的加速器作用。关注发达国家的这一动态,对于我国推进以创新机构引领和加速劳动力转型、助推职业教育迎头赶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机构成为各国劳动力转型竞赛中的重要载体
(一)劳动力技能竞赛已是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集结官产学研各方力量,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网络、弹射中心、工业4.0旗舰集群等,抢占世界先进制造产业高地。随着先进制造业战略部署的推进,制造业的劳动力培养也变得紧迫而关键,因为工业4.0下的劳动力技能已经不同于以往,致使各国普遍面临严重的劳动力数量及技能缺口。例如,德国2012—2030年产业劳动力缺口达291万人,且大量人员难以达到工业4.0能力要求;英国预测其持续的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将成为未来20年工业数字化的最大障碍。这种情况下,各方纷纷加速部署劳动力转型。例如,德国推出“职业教育4.0”,以职业教育数字化为核心更新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新加坡启动了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兴领域的技能创前程计划,并将专门设立先进制造培训学院为产业转型输送高技能人才;英国在评估后认为,尽管其技术创新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先进制造的劳动力培养竞赛中落后于竞争对手,而未能解决劳动力发展挑战将意味着错失英国制造业占据领先地位的机会,并就此在《英国创新战略》中对劳动力培养做了进一步强化部署。尚未取得明显进展的国家则日益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其后果之一就是拖慢了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铺开,因为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必须经由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完成基于新技能的制造和应用,劳动力的快速转型将使得技术采用的提前期大大缩短,这一关联性已被实践所证实。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的国家,也必定是劳动力转型领先的国家。如今,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已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竞赛,也是劳动力转型的竞赛。这一点对抢占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制高點至关重要。
(二)各国创新机构成为加速劳动力转型的重要载体
先进制造业对于劳动力培养的关键挑战在于,常规劳动力培养相对于产业变革存在一定滞后期,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培养则需要技能培训与创新的实时同步,尽早采用和应用创新是在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的关键,而传统的教育培训部门对新兴技能领域的教育培训难以做出迅速反应。为解决这一问题,发达国家的创新机构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前沿技术研发、产业化与劳动力培养的一体化职能。例如,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通过其下属的弗劳恩霍夫学院(Fraunhofer Academy),以促进技术研发向工业的知识转移为目标开展先进工业技术的培训,加速了关于能源技术、数字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兴复杂工业领域的技术培训和传播;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SIMTech)与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合作,开发了多门先进制造技术前沿课程,并通过业界广为认可的理论、实践、“模范工厂”三者相融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加以实施;英国高价值制造弹射中心(HVM Catapult)不仅面向众多企业提供先进制造技术的学徒培训及学位进修,而且其七大分中心直接作为先进制造业国家学院这一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中心发挥作用。可以看到,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培养已超出了常规的职业教育体系或是一般的校企合作,而越来越体现出由创新机构这一“技术创造者”本身直接承担“技术传播者”的特点,创新机构也由此成为劳动力转型竞赛中重要的新培训系统。
(三)我国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急需一个与技术创新同步的新路径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我国在推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关的同时建设一支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劳动力大军已十分紧迫。一方面是存在数量缺口,2015—2025年间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2985.7万人;另一方面是存在技能不足,一些颠覆性创新成果尽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却因制造技术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产业承接能力。近年来,我国已出台《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等相关规划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要求围绕先进制造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产业变革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探索劳动力培养与技术同步的新路径,特别是创新机构加速劳动力培养上,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我国已开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总结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我国加快推动劳动力技能培训与技术创新同步、助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发达国家创新机构的劳动力教育培训实践
(一)建立研发、产业化、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近年来各国加快创新机构的建立,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要解决创新链上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之间的断裂问题。在政府牵头协调下,各国纷纷建立起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对接与融合平台,即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实体机构。第一,将技能培训有机嵌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链条。鉴于技术培训同步于技术创新的日益紧迫性,不少创新机构扩展了其教育培训职能,特别是承担国家产业竞争战略重任的发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直接以“政府+学术界+教育界+企业”联盟的形式组建。这一设计直接将劳动力培养作为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有机嵌入先进制造业的整个链条,实现研发、产业化、技能培训的一体化推进。第二,涵盖各群体的教育培训职能。各国创新机构在劳动力开发上,有的侧重学徒及在职员工培训,有的则担负起涵盖各个目标群体的教育培训职能,包括面向企业的在职员工培训、面向教师和培训师的培训、面向大学生和青少年的课程开发和实习项目等。在具体执行上,不少创新机构专门成立了培训中心,如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成立了弗劳恩霍夫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先进制造研究中心(AMRC)成立了培训中心,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设立了知识转移办公室,以集中履行相关职能。第三,整合产学研各方合作资源。作为尖端创新及产业化载体,各国创新机构集聚了业内代表性资源。例如,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设有不同技术领域的72个研究所,拥有广泛的产业界和教育界合作伙伴网络。以此为依托,创新机构培训中心作为教育枢纽,连接研究机构和教育界进行课程开发,连接工业界开展教育培训,连接政府及行业项目以促进技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充分对接全行业教育培训的供需资源、开展多种项目合作提供了有效路径。
(二)定义未来劳动力的职业布局及技能标准
评估先进制造领域的劳动力供需缺口是开展教育培训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围绕劳动力培养的基础性共识和核心关切。对于转型企业来说,需要明确未来将新增什么样的劳动力角色及技能标准,为了创造和维持未来劳动力企业需要做什么;对于教育培训系统来说,需要明确与未来新技能匹配的教育要求、与现有供给之间的缺口,以增强教育供给变革的前瞻性;对于个人而言,则需要对未来该行业能提供什么样的职业机会、需要何种能力、如何获得新技能有一个预期,以确定从事这一行业的吸引力和可行性。聚焦上述核心关切,创新机构召集利益相关者明确行业未来劳动力的角色及技能定义,共同确定劳动力发展路线图。以英国高价值制造弹射中心(HVM Catapult)为例,其与Enginuity合作围绕汽车工业数字化开展技能识别,共同确定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行业挑战、应对挑战所需的组织数字化能力、关键岗位角色及技能标准,分析当前的供需差距,并就此提出各利益相关者的联合行动建议。在此过程中,弹射中心一是召集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跨界合作,包括数字工程技术专家组,来自高校和继续教育学院的教育专家组,来自汽车行业的雇主专家组,衔接各方专业优势形成完整的技能识别链条;二是注重这一分析的行业适用性,确保未来劳动力的角色组和能力集适用于供应链中的一系列大中小企业及原始设备制造商;三是开发出一套未来技能预测的标准化流程,这一流程可作为模板,适用于所有制造行业领域的技能识别。上述做法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且可扩展的工作机制,为各行业明确未来劳动力定义、联合教育系统进行技能升级提供框架和参考。
(三)开展先进制造技术的教育培训
召集技术权威和教育专家,定义和解释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适用不同群体的教育培训课程及实践项目,是创新机构对接职业教育、共同推进工业4.0下教育供给侧变革的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开发模块化课程。这种模块化课程侧重新兴技能的短期应用性学习,以满足学徒和在职员工学习新技术的即时需要。例如,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与精深技能发展局等合作,开发了包括先进智能加工技术、工业人工智能等60多个模块化基础课程,每门课程学习时间从8小时到55小时不等,在此基础上可组合成不同的专业模块进行学习。创新机构开发课程的优势在于,可以紧跟创新趋势提供该行业的前沿共性技术培训,可以利用其特有的技术研究成果开发特色课程,可以由技术研发者作为培训师直接授课,实现新技术由创新到传播的一体化衔接。二是提供职业资格认证和学位进修通道。為了满足先进制造技术对劳动力的更高要求,发达国家的创新机构普遍创建了资格证书和学位进修课程。以德国弗劳恩霍夫学院为例,其与多个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及亚琛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合作,共同创建了能源技术、数字技术、制造技术等多个领域的资格证书课程及相关学士、硕士课程,并通过移动设备学习程序iAcademie创新学习方式,以提高教育培训的便捷及灵活性。三是开展面向各个群体的教育培训项目。例如,面向教师和培训师,德国弗劳恩霍夫学院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围绕工业4.0的教师和培训师资格试点项目;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与高校共同提供与制造技术相关的多个实习计划及奖学金项目;面向失业人员,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为其提供增材制造、工业自动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培训;面向那些难以参与常规教育培训途径的群体,德国弗劳恩霍夫学院与教育合作机构共同开发了mint在线继续教育项目等。在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各国创新机构都比较重视相关项目面向某个群体或某一领域的代表性及可复制、可扩展性,体现出新技术教育培训的“种子”和孵化器的特点。
(四)借助会员及合作网络加速教育培训的传播和扩散
在新技术由实验室向工业界转移的过程中,对于加快新技术向教育培训的转化和传播,创新机构自身的成员网络、会员网络及合作伙伴网络发挥了独特优势。一是在协同形成跨领域的共性教育培训内容上,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跨学科特点及其相关领域的技能重叠情况,创新机构各个技术中心之间依托自有的成员协同网络,联合开发可共享的培训课程,加速了新技术向培训知识的转化和跨行业应用。二是在新技术教育培训的行业传播上,创新机构依托其会员网络或合作伙伴网络,广泛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教育培训。在此过程中,创新机构尤其重视中小企业这一群体,借助与各领域行业协会、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伙伴关系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将其纳入技术传播链条。例如,英国弹射中心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和劳动力技能开发等在内的一站式方案,促进新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学习和传播。三是在新技术教育培训面向公众的扩展上,各国创新机构普遍建立了与政府教育部门及劳动力发展部门的合作关系,积极响应各级政府的技能教育倡议、劳动力开发倡议等,通过参与全国及区域性教育项目,扩大新技术的培训与应用。
(五)宣传展示先进制造业新形象
当前各国普遍面临较大的制造业劳动力缺口,但是不少民众对先进制造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及产业前景并不了解,更有一些国家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进一步拉低了民众的信心,这大大影响了制造业的吸引力特别是青年学生投身制造业的兴趣。针对上述问题,各国创新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树立制造业新形象的活动。一是展示先进制造业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开放创新中心及其制造商伙伴的研发设施、智能工厂等,使参观者见证先进制造业的前沿技术、产业增长趋势及地方服务能力,刷新公众认知。二是增强职业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例如,英国弹射中心在“国家学徒制周”等活动中介绍其开展学徒制的实践,澄清青少年对于学徒制的疑惑,提升他们对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兴趣;针对女性参与制造业比例偏低的情况,举办女生部落活动,鼓励更多女学生了解和接触STEM理念及职业发展,为制造业打造更加平衡和多样化的人才储备管道。借助上述一系列措施,创新机构努力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为先进制造业及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三、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启示
(一)在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上,产学研的跨界协作十分必要
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培养与传统产业有显著区别,这一点各国已形成基本共识。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已不是技术创新链的外围旁观者,而是内在的关键一环,是关系新技术能否产业化、在多大规模上产业化、以何种速度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先进制造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初始供给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由于颠覆性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及其所带来的产业變革和劳动力变革的不确定因素,在新产业形成规模之前,传统职业教育机构既难以即时响应,也难以独自提供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技能培训体系。针对这一问题,不少国家都以一种政府推进的方式,通过组建产学研联盟或机制,增强技能培训的前瞻性、协同性,共同解决劳动力转型初期的供给挑战。例如,英国正在围绕“技能价值链”建立起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召集、领导与协同机制;欧盟也计划组建一个包括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工组织等多层面多部门的“技能提升联盟”,以加强产学研各方资源、政策、行动的对接与合作。尽管方式各不相同,但强化顶层设计、广泛动员的产学研一体化劳动力培养机制正在成为一个趋势。这提醒我们,由于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的特殊性,仅仅是自发的校企合作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通过一体化设计和动员,建立起政府、学术界、产业界、教育界等各方参与的跨界联合机制及实体,以在劳动力培养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在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及职业教育转型中,创新机构发挥着独特的加速器作用
在各国的产学研联盟机制中,创新机构无疑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实体。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校企合作相对松散的国家来说,创新机构不仅以其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弥补了上述缺陷,而且在劳动力培养和职业教育转型中,成为一个可以以点带面的加速器。综合各国实践可以看到,其一,针对从新技术教育培训初期的供给时滞,创新机构作为技术创造者直接承担起技术传播者的角色,与各方合作构建起包含定义未来劳动力技能、课程开发和资格认证及学位教育、相关试点样板项目等最初的一套教育供给转化体系,在新技术向教育培训的转化上发挥了类似“母工厂”的作用。其二,创新机构所确立的前沿技术领域的关键性、劳动力培养的同步性以及各创新机构吸纳的各种政策资金支持,汇聚成劳动力培养的先发动力及先发优势,助推该领域的教育培训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往往成为工业4.0下职业教育转型的突破口和先行者。其三,创新机构的会员资源及共享网络,有助于新技术内容、新样板项目、新培训方式的推广,更容易在一个行业内形成广泛的辐射及规模效应,加速职业教育的整体转型升级。可以看到,在各国应对工业4.0的职业教育变革中,创新机构正在成为重要的加速器。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和发挥创新机构作用,借助一个实体同步推进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升级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与职业教育系统的对接与合作
目前,我国已建设17家产学研协同、集聚行业代表性资源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及多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包括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内的多层次人才队伍等都是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在筹建与发展中,各创新中心应与职业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强对接与合作,共同推进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其一,在推进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这一核心目标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创新中心可将劳动力培养作为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并行展开,广泛吸纳职业院校为创新中心成员,统筹产学研教各方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产业化、劳动力培养的一体化协同机制。其二,共同制定与技术路线图同步的劳动力发展规划,主要是针对单独职业院校和一般校企合作难以覆盖的前瞻性问题,协调劳动力培养与核心技术研发在目标、进度和重点项目上的匹配度,以确保未来几年内相关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之时,有充足的高技能劳动力予以支撑。其三,共同打造行业共性技术培训的“母工厂”,包括围绕新技术的教育培训、应用推广等各种示范样板项目。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这些项目不是针对某个校企合作的具体问题,而应注重其可在行业内复制和扩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进行跨界联合开发,成熟完善后向各群体进行推广传播。
(四)在建设制造强国进程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制造业职业教育吸引力既与产业发展状况相辅相成,也与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当前扩大先进制造业劳动力的人才管道、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一方面,要引导公众对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有一个客观研判。近年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近5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均增速,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幅提升制造环节附加值,并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2025年我国将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要大力展示新时代中国制造的现代化水平和愿景,通过开放创新中心“智能工厂”、媒体推介、新技术进校园等活动,明晰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制造及职业价值的未来预期。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要引导青少年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教育理念及价值观,还要重视与我国的工匠文化传统相衔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不仅创造出以四大文明为代表的旷世手工业技术,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而且形成了以“精益求精”的工匠之术、“德艺周厚”的工匠之德、“兴天下大利”的工匠之道为代表的职业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这也是中国制造及其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的文化底蕴。创新中心与职业院校可通过普及技术技能发展史等活动,与新时代大国工匠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的学习宣传相结合,积极营造承续传统、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技术技能发展领域,为建设一支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劳动力队伍提供广泛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迟俊.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与“工业4.0”契合的掣肘、举措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7(11):40-45.
[2]黄健.对英美制造业职业教育体系比较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5(34):70-74.
[3](美)威廉姆·邦维利安,彼得·辛格.先进制造:美国的新创新政策[M].沈开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4]薛栋.智能制造数字化人才分类体系及其标准研究[J].江苏高教,2021(3):68-75.
[5]AMRC.AMRC ‘inspires next generation of female engineers[EB/OL].(2019-11-20)[2021-07-05].https://www.amrc.co.uk/news/amrc-inspires-next-generation-of-female-engineers.
[6]John Lanham,Paul Shakspeare,Neill Goodliffe.Skills Foresighting-Automotive Industrial Digitisation Case Study[R].Solihull:High Value Manufacturing Catapult/Enginuity/Gatsby,2020.
[7]John Perkins.Engineering skills for the future: The 2013 Perkins Review revisited[R].London: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2019.
[8]Ian Collier,Paul Shakspeare.Manufacturying the future workforce[R].Solihull:High Value Manufacturing Catapult/Gatsby,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