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2021-10-14张魏霞
张魏霞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承担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今天,让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是非观念淡薄、思想修养不高、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层出不穷,不断困扰着当代大学生,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在当今形势下做好德育教育,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时效性是当代高校的工作重心。本文旨在“大思政”格局下,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剖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大思政”;德育教育;时效性
一、“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教育现状及突出的问题
(一)现状
“大思政”格局下的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课教学与思政工作分开的现象,主要从全局考虑,将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教学时效进行整顿和改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德育为先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全育人的效果。确保高校大学生能够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实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目前来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在提高,政治立场也比较坚定,但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来具体分析,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时效性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德育时效与学生愿望之间存在差距;第二,德育时效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第三,德育时效与高校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其实不然,德育时效性就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社会、学校三方面。
(二)突出问题
当代高校大学生品德突出的问题如缺乏正确的“三观”、大学生的诚信度大大降低、尊师气氛在高校校园里被淡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如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使得一些学生已经出现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不良的影响,会直接导致德育时效性的整体效果。其次,考试作弊是高校大学生诚信度大大降低的突出表现,无论是国家级的考试还是学校的期末考试,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另外,拖欠学费、助学贷款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现象屡禁不止。最后,尊敬师长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必须严格恪守的行为守则。但在近几年来的媒体报道中,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任课老师的姓名,有些学生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激烈争辩,着实有伤尊师重道之风。
二、“大思政”格局下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根据当今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教学方法简单、内容单一等,使得学生对德育相关内容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德育教育缺乏系统的奖惩评价制度,无法保证德育评价客观性、公正性、实践性,没有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明显的体现出德育的时效性。学生不仅缺少主体地位,学校德育教育也未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规划。为何得出此结论,原因是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影响因素较多,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在德育教育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但是,在现阶段各高校对德育似乎不够重视、缺少统一规划,即便学校开设思政课程,但难以解答如今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无法准确判断道德行为是否有所偏差,使德育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此外,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如家庭与社会。学生道德意识与是非判断力薄弱,部分学生甚至会对德育有所抵触,一旦受错误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影响,将会严重抑制德育实效性的发挥。所以,总体来讲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可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高校传统德育理念滞后;第二,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氛围不足;第三,高校德育制度机制不完善。
首先,高校的传统德育教育理念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社会本位论”,第二种是“个体本位论”。第一种体现的是德育的社会价值,第二种强调的是德育的个体价值。两种理念都较为片面,前者忽视了高校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后者则忽视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两种传统德育教育理念都不能适应现阶段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最终导致学生在开展相关活动的时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高校德育内容单一、氛围不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简单、乏味,那么会因为没有吸引力进而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理想。现如今高校的德育内容也普遍过于形式化,主要进行理论讲解,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熏陶。至于德育氛围的营造不足,主要体现在家庭环境氛围,社会环境氛围和学校环境氛围。家庭德育氛围不足主要是学生不愿与家长亲近和交流导致的,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会出现过于溺爱或过于管制又或缺乏关爱等等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社会德育环境氛围不足,主要是社会环境过于复杂,社会各界又要求大学生在道德等方面要表里如一,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逆反抵触心理。学校德育氛围不足,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重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难以获得学生理解与认可。
最后,高校德育制度机制不完善,未建立长效机制。高校若想在德育方面取得成绩,那么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长效德育制度机制是必要的。若缺乏制度机制,一方面缺少德育教育方面的专家,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就缺乏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调动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而在学生主体方面也未有精神激励机制,对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缺少关注,总的来说都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大思政”格局下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含了众多的内容和环节,要想确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树立现阶段高校德育教育新理念
思政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随着“大思政”的兴起,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德育受到挑战,社会、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应积极应对。德育教育要想提高时效性,就得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转变陈旧观念,落实德育主体,践行“德育为先”,注重学生思想意识、道德价值建设,调动学生参与德育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首先,德育的主体必定是高校大学生,围绕大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达到主体德育目标。其次,教师应采取开放式生活化德育教育,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德育文化,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或者“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双向式的互动教学,重视体现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保证德育能够与学生生活相融合。
(二)努力丰富德育内容,营造适宜的德育氛围
在“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各专业各科目的文化知识相结合,可以满足许多学生的不同德育需求。但在辅导员教师方面,因为在组织德育内容时是以德育内容为主体,那么就要注意德育教育需要由低至高、由浅至深、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并根据年级阶段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德育,注重内容的相互连接与渗透。而德育氛围的营造,只要社会和各高校立足于思政、德育为先,足够重视,那么利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造德育条件,提升德育实效性是非常明显的。
(三)完善高校德育长效制度机制,创建高校网络交流平台
加快高校德育制度基础建设,完善德育评价标准,建设德育长效机制,不仅能吸引来众多的德育专家,丰富了专业知识,还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起了全校老师和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動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应当充分联系实际情况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精神激励机制,这对“大思政”格局下的德育教育时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高校注重思政教育的同时,结合当今形势下网络时代给予我们的力量,为扩大德育教育的成效,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校园广播建立起交流平台,部分内容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吸引学生及时关注,发表言论等从而注重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确保思政教育朝着正确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威. 针对“大思政”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实效性分析[J]. 法制与社会,2018(24):186-187.
[2]颜瑞.论互联网发展与加强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实现[J].才智,2017(31).
[3]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