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香香的被子”说课稿设计
2021-10-14郑雪松段同妍
郑雪松 段同妍
【摘要】“香香的被子”是省编教材小班上册“天冷我不怕”主题活动中的一堂语言教学活动,该故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基于幼儿小班现有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本说课稿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方面展开设计。
【关键词】幼儿园 说课设计 香香的被子
【基金项目】2020年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基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绘本资源开发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7-0130-02
说课和讲课的主要区别在于,说课不仅应讲解内容,还应说出讲解的依据、思路和方法以及学法等。为了增强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说课成为师范生必备的实践课程。“幼儿园说课是指幼儿教师以幼教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主要用口头语言表述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分析、设计及理论依据的过程。”[1]
一、教材分析
此环节中教师要将平时观察幼儿的零散印象条理化地表述出来,这样教师不仅能更清楚地了解幼儿,又能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关系考虑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从而使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该说课稿的“教材分析”部分从作用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等方面展开。
(一)作用地位
故事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文学体裁,学前儿童故事教学活动,要摒弃以往故事教学的单向灌输或枯燥重复,遵循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网络活动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以学前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香香的被子”选用了小朋友们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小动物的角色,讲述了冬天小动物们在太阳底下晒被子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尽管许多研究者和教育家反对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導课的动态生成性和教学机智,但老师还应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其达成情况。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正如有研究者认为,“教学目的在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之后,教学目标还要进一步具体化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实施。”[2]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一方面要注重目标的全面性,即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另一方面要注重目标表述方式的适宜性。“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学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从幼儿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并在幼儿能获得直接经验的生活中开展教育,从而使教学活动具有生活性。”[3]
此外,“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4]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根据小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提出本次活动的幼儿教学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并进行句子的仿编。
2.能力目标:学会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听故事的兴趣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感悟。
(三)教学重难点
一般认为,教学重点是指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尽管“激发孩子的生命力”可以说是所有幼儿教学的重点,“孩子们的心灵正在得到充分发展,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生命的成长,而我们只能为他们提供帮助”,[5]为了更加明细化,将“香香的被子”教学重点聚焦为“培养小班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一般是幼儿较难理解或教师较难教授的内容,由于幼儿自身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高低,因而教学难点的设计存在相对的不确定性。由于教学难点的不确定性,因此,难点的设计往往需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只有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特征,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难点。将此次活动的难点确定为“幼儿学会用完整的语言进行故事表述并根据句子结构进行仿编”。
(四)学情分析
小班幼儿年龄大都在4岁左右,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直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幼儿多参与,使认识活动完成得更有效。此外,小班幼儿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注意转移和分配能力都很差,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尽量选择形象生动、主题鲜明的图片,在讲述故事时注意语调的起伏以及声色的变换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同时,考虑到小班幼儿语言发展还不完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学会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二、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倡导“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这种教学法是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是无规定时间学的;所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或是做出发点的;但是所用的故事或关于自然的材料,终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根据的……”[6]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幼儿园教学活动往往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一)说教法
根据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实际情况采用到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提问法等。
讲述法: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语速、音量、音色应考虑到小班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从而较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升幼儿教学的效果。
直观演示法: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的图片及形象直观的动画,能充分刺激幼儿的视觉器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
启发式提问法:提问是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启发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此次活动中,教师主要运用解释性提问(为什么你认为小松鼠的尾巴是它的被子呢)、假设性提问(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怎么做呢),使每个幼儿都能想说、敢说,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说学法
本次活动采用到的学法主要是視、听、讲结合法。这是根据幼儿的思维和语言发展特点决定的,“视”即为幼儿提供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充分刺激幼儿的视觉器官。同时,在活动中要尽量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达。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让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图片、头饰等各种教学道具,进行声情并茂地讲述,刺激幼儿的视觉、前庭觉等各种感官,从而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其次,在故事仿编环节给幼儿充分提供小组探讨、自由表达的机会,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关注到每位幼儿的特点,对于日常不乐于交谈和胆怯的儿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对于想象力丰富、侃侃而谈的儿童给予一定的表扬和激励,使班级的每位幼儿都能动脑参与到仿编活动中,并激发幼儿仿编诗歌的积极性,实现幼儿敢说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使人获得特殊成长的过程,具体而言,通过特定的设计和培育,加速自然成长过程,使人的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等获得预定的增长和发展。”[2]幼儿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也应明确怎样处理量、度、势的关系。“如能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量、度、势,妥善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先后、轻重、详略等,一堂课就能呈现出知识递进的层次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和波澜起伏的节奏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的难点、疑点也就会不攻自破。”[7]教学过程主要分导入部分;展开部分(出示挂图,分段讲述→完整讲述,启发提问→学科整合,科学延伸→想象交流,故事仿编);结束部分。
(一)导入部分
运用《种太阳》音乐进行律动导入,调动幼儿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幼儿说一说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太阳照到身上的感觉,从而引出小动物们在太阳光下晒被子的故事。
(二)展开部分
1.出示挂图,分段讲述
本环节是此次活动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提问和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说一说为什么小松鼠会用自己的尾巴当被子,引发幼儿思考。同时,由于幼儿对于“暖和”“松软”这类抽象词汇的直观感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在活动中应让幼儿讨论“暖和”“松软”是什么感觉,从而对抽象词汇有更形象的理解。在幼儿第一遍欣赏完故事后,教师对幼儿提出简单的问题,如“故事中出现了哪几个小动物?”“它们都在做什么?”既起到对故事简单的回忆,同时为接下来完整欣赏故事的环节做铺垫。
2.完整讲述,启发提问
在这一环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那小朋友们还记得它们的小被子是什么样的吗”并结合音乐、图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次讲述故事。让幼儿通过倾听去感知“冬天小动物们晒被子的心情和感受”,最终获得完整的“句式”核心经验,即“冬天把被子晒一晒,盖起来……”在完整欣赏完故事后进行启发性提问“胖小猪冬天为什么要晒被子呢”“小松鼠的小被子是什么呢”“晒过的被子盖在身上是什么感觉呢”,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语言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并进一步了解故事中“暖和”“松软”的感觉。
3.学科整合,科学延伸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依据幼儿学习综合性、整体性的特征,结合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在科学角度让幼儿了解晒被子的好处,同时,给幼儿传递讲卫生的小知识,实现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的结合,实现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4.想象交流,故事仿编
学前儿童的故事仿编就是要求幼儿按照故事的一定规则,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出符合生活常规的精彩情节。由于学前儿童仿编故事需要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更需要学前儿童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故事基本结构的理解,同时要依赖于自身语言结构的发展,所以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仿编故事能力有着一定的年龄差异。在这一环节,让幼儿自由谈论,“想一想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们看到晒被子有这么多好处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发挥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
(三)结束部分
在活动延伸环节,巧妙运用《健康歌》律动,带领小朋友们一起活动起来,达到本次活动的高潮,并自然而然地结束活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各个环节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控教学的节奏。教学过程的设计只是教师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进行的教学过程的完美设计,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存在很多突发状况打破原有设计思路,因此教师要具备灵活的教育机智。
参考文献:
[1]但菲,赵小华,刘晓娟.幼儿园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12:101.
[2]李森.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27.
[3]牟映雪.学前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00-3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5][意]蒙台梭利.爱立方译.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15.
[6]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语言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2.
[7]马淑霞.说课的艺术与实践[J].河南教育, 2002(5):33.
作者简介:
郑雪松,河南固始人,博士,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段同妍(1998年-),女,山东德州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