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10-14希力木格其乐木格
希力木格 其乐木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二者互为需要,不可分割。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客观上必然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营养源泉;另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经验。中国具体实际自然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实际,也就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客观上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让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迸发真理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存在诸多内在契合之处。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华文化中一贯注重的“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知易行难”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观,“以民为本、以政裕民、安民富民”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阴阳共生、物极必反”的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都或多或少有其相通相洽之处。这种相通相洽,是二者能够相互结合的内在前提。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成果。比如,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朴素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结合起来,创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创造性地转化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关于“小康”的理念而形成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求实”精神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更加注重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又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强大的生机活力。
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彼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多个方面都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用辩证思维来对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实际和现实需要去推动其优秀成分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有能力不断汲取各种文明成果的滋养,在实践中发展自己,做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具有时代价值的内涵加以深化、拓展、补充、丰富和发展,作出与时俱进的阐释,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改造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切合时代的系统阐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民族性的同时实现自我更新。要着眼于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它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自信的构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只有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我们倡导的文化自信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才能发挥出它的导向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基本国情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思想为理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资源。
2021年8月,包头市东河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组织各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及画家、志愿者手绘墙面,让原本冰冷的墙面灵动起来,为城市注入更多文化内涵,成为城市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班大威/摄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实质上却是以封建主义思想和道德否定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历史虚无主义则极力否定历史知识的客观性,秉持“西方文化优越论”,彻底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不渝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焕发出新的真理光芒,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