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FRP加固前后L形竖缝装配式耗能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2021-10-14张玉敏王宇亮蔡占军

建筑结构 2021年16期
关键词:延性阻尼器剪力墙

张玉敏, 庞 豹, 李 祥, 王宇亮, 蔡占军, 何 斌

(1 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唐山 063210;2 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唐山 063009)

0 概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耗能剪力墙[1-4]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浇结构中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5]的预制剪力墙中。对传统现浇剪力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在墙体中接竖缝来使现浇剪力墙达到更好地耗能效果,如武藤清[6]教授最早提出了带竖缝剪力墙的概念;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传统竖向接缝,如郭正兴[7-8]、孙巍巍[9]等学者对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而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采用耗能竖缝的研究比较少,如王宇亮[10]、阚义森[11]等。另外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采用CFRP布加固的试验研究也较少,如符春峰[12]、张超[13]、王球[14]对短肢剪力墙连梁震后加固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Pantelides C P[15]等采用纤维聚合物(FRP)加固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的竖向接缝。

本文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型耗能剪力墙,通过在竖向接缝中设置金属阻尼器,来改善装配式剪力墙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通过对该耗能装配式剪力墙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以及对该耗能装配式剪力墙破坏后进行CFRP加固,再对加固后的剪力墙试件进行同样的加载试验,研究该新型剪力墙的整体工作性能和耗能能力。

1 试验概况

试验共设计制作了2个L形耗能预制剪力墙试件和2个L形耗能预制剪力墙破坏后使用碳纤维布加固的试件,试件参数如表1所示(L代表L形墙,A代表试件破坏后加固,0.1,0.3代表轴压比)。所有试件均使用HRB400级钢筋制作,试件的几何尺寸及配筋相同,如图1所示。竖向接缝中纵向等间距放置三个耗能阻尼器。通过课题组前期试验研究[16-17],选择了耗能效果较好的软钢阻尼器。腹板墙与L形翼墙间250mm宽竖向接缝位置等间距地设置三个软钢阻尼器,与在墙体中提前预埋的钢板焊接,完成墙体和阻尼器的连接。阻尼器共15个弯曲单元,弯曲单元长150mm,宽20mm,相邻弯曲单元之间间隔5mm,弯曲单元端部采用半圆弧的连接形式以减少应力集中,其屈服位移为1.75mm,极限位移为20.2mm,屈服荷载为55.77kN,极限荷载为94.74kN,阻尼器详细尺寸如图2所示。

图1 试件几何尺寸及配筋

图2 软钢阻尼器尺寸

表1 试件参数

对试件L-0.1和L-0.3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后发现,该剪力墙破坏主要集中在腹板墙底部1 000mm高度范围内,墙体混凝土开裂和两侧底部自由端混凝土被压碎。结合现有相关规范,对破坏后的原试件进行如下加固:加固所使用材料均为某公司生产的碳纤维片材和CFSR-A/B浸渍胶。先对剪力墙混凝土被压坏的部位进行剔除清理,并使用3d强度达到60MPa的高强度自密实灌浆料,之后在距基础顶面300mm范围内布置单层宽度为300mm的碳纤维布,距基础顶面300~900mm范围内布置净间距100mm的单层宽度为100mm的碳纤维布,具体加固方案见图3。试验之前对所用材料进行材料试验,试验结果如表2~4所示。

图3 碳纤维布加固位置

表2 钢筋材料性能试验结果

表3 混凝土力学性能

表4 碳纤维布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2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试验的加载装置如图4所示,竖向轴压加载由100t的液压千斤顶施加完成(改变轴压),水平往复荷载由100t的MTS作动器施加(采集试验所需的水平荷载)。采用位移控制的加载方式进行加载,根据文献[18]确定加载速率为0.5mm/s,每级荷载两个加载循环。在各个试件的纵向水平位置放置三个位移计,分别位于加载梁中心、剪力墙纵向中心、基础底座的上边缘,其中用加载梁中心位置的位移计采集试验所需水平位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9]规定钢筋混凝土抗震剪力墙的弹塑性位移角限值θp是1/120,剪力墙试件高2 880mm,所对应加载位移为24mm,加载至试件破坏或者试件承载力下降到峰值荷载的85%时停止加载。具体加载制度如表5所示。

图4 试验加载装置

表5 试件加载制度

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规定MTS向西推时为正,向东拉时为负,部分试件的破坏形态如图5~7所示。

图5 试件裂缝分布

图6 试件L-0.3塑性铰破坏照片

图7 试件LA-0.3碳纤维布破坏照片

试件L-0.1,LA-0.1,L-0.3,LA-0.3的破坏性形态均表现为弯剪破坏。4个试件的边缘构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纵筋屈曲或拔起,试件L-0.1,L-0.3均为腹板墙下部两自由端混凝土开裂压碎,其中试件L-0.1翼墙下部混凝土被压碎拔起。试件LA-0.1,LA-0.3为腹板墙下部灌浆料被压碎和碳纤维布不同程度的鼓起或轻微爆开。

4个试件的破坏形态主要分三个阶段:在弹性阶段,试件均无明显裂缝出现,荷载-位移曲线基本呈线性关系,剪力墙试件无明显残余变形;在弹塑性阶段,随着位移增加,剪力墙试件不断有新裂缝出现和延伸,形成数条“X”形交叉斜裂缝,剪力墙出现了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随后出现明显的竖向裂缝,剪力墙形成塑性铰;进入破坏阶段后,试件新裂缝的出现减少,主要是原有的裂缝开展和变宽,腹板墙两侧角部混凝土或灌浆料大块剥落破坏明显,同时试件LA-0.1,LA-0.3伴有碳纤维布的鼓起和轻微爆开,剪力墙的承载力有所下降。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承载力及位移延性系数

试件承载力、位移及位移延性系数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加固前试件随着轴压比的增加,试件的开裂荷载及屈服荷载均随之增加,由于试件L-0.3过早地出现劈裂裂缝,其极限承载力比试件L-0.1降低了约10.5%;试件正负向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是因为腹板墙与翼墙在加载方向上存在强度和刚度的差异,且阻尼器屈服力的作用会因腹板墙和翼墙轴压比有所改变;试件LA-0.1的正向和负向极限承载力比试件L-0.1分别下降了39.84%,4.38%,试件LA-0.3的正向和负向极限承载力比试件L-0.3分别下降了8.03%,5.00%,同轴压比下加固后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比加固前有所下降,但仍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对承载力的要求;试件L-0.1和L-0.3的位移延性系数最大达到3.62,试件LA-0.1和LA-0.3的位移延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2.48,2.34,虽然加固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较未加固试件略有降低,但仍能满足变形能力的需求。

表6 试件承载力、位移及位移延性系数

4.2 滞回曲线

试件滞回曲线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加载初期4个试件的滞回环呈细长型,残余应力及残余位移都很小,说明试件处于弹性工作阶段;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滞回环的高度及所包围的面积也在增大,在卸载后所有试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残余变形,4个试件均呈现明显的“捏缩”现象,其中试件LA-0.1的捏缩现象最为明显,4个试件的滞回曲线均呈反S形和Z形,试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钢筋滑移,说明水平缝钢筋锚固不足,无法实现强水平缝的设计要求,会对竖向接缝耗能乃至整体墙肢耗能产生影响。总体来说,各试件的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图8 试件滞回曲线

4.3 骨架曲线

试件的骨架曲线见图9。由图9可以看出,4个试件从开始加载到破坏均经历了三个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破坏阶段。加固后的两个试件承载力明显低于不加固的两个试件,但加固后的两个试件水平荷载随加载位移缓慢增加,加载后期两试件骨架曲线趋于水平,说明加固后的试件仍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形能力。试件L-0.3在弹性阶段曲线的斜率大于其他3个试件,说明试件L-0.3的刚度比较大。当加载位移超过36mm时,试件L-0.3骨架曲线基本趋于水平,承载力不再增加且低于试件L-0.1,是因为试件L-0.3上部过早地出现了劈裂裂缝,其中试件L-0.1,LA-0.1极限荷载基本相同。

图9 试件骨架对比曲线

4.4 刚度退化曲线

采用等效刚度K来研究试件的刚度退化情况,等效刚度K可定义为某一循环的峰值荷载与相应位移的比。

试件的刚度退化曲线如图10所示。从图10可以看出,4个试件的刚度退化曲线基本一致;加载初期刚度退化较快,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和试件进入塑性阶段后,刚度退化开始变得缓慢,最后试件的刚度退化曲线趋于水平;试件L-0.3整体刚度高于其他3个试件,负向出现初始刚度较小,因为加载梁与MTS作动器之间的连接存在间隙或锚固基础梁处的螺栓松动,基础梁发生滑移;同时对比试件L-0.1和试件L-0.3可以看出,提高轴压比可以使试件的整体刚度得到提升,但由于试件L-0.3腹板墙上中部过早出现劈裂裂缝导致其刚度退化较为明显;加固试件LA-0.1,LA-0.3较未加固试件L-0.1,L-0.3的刚度退化缓慢。4个试件在正负方向上加载时的刚度退化曲线均不相同,负向加载时翼墙受拉刚度大,正向加载时翼墙受压刚度小,所以正负方向刚度的差异与翼墙的受力状态有关。

图10 试件刚度退化曲线

4.5 耗能能力分析

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是衡量剪力墙抗震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且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越大,结构消耗的能量越多,结构的抗震性能越好。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可以用式(1)来计算:

(1)

式中:S1为滞回环的面积;SΔOBE,SΔODG分别为上下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耗能能力计算示意图如图11所示。根据式(1),计算得到不同加载时期各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

图11 耗能能力计算示意图

试件各加载级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如表7所示。由表7可以看出,试件L-0.1,LA-0.1,L-0.3,LA-0.3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均大于0.3,且最大值分别为0.392(试件L-0.1在最后一加载级只做一个加载循环,耗能能力有所下降),0.414,0.371,0.390,试件均表现出了较好的耗能能力;由于试件L-0.3出现劈裂裂缝,其加载后期的耗能能力有所减弱;分别对比试件L-0.1和LA-0.1、试件L-0.3和LA-0.3可以看出,加固后试件的整体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较原试件的大,说明加固后的试件仍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增加,说明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试件的钢筋屈服,混凝土或灌浆料被压碎,试件的耗能能力增加。

表7 试件各加载级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

5 结论

本文对加固前后的L形竖缝装配式耗能剪力墙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并对其力学和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随着轴压比的增加,L形竖缝装配式耗能剪力墙的开裂荷载及屈服荷载均增大,由于试件L-0.3过早地出现劈裂裂缝,试件L-0.3较试件L-0.1的承载力降低了约10.5%。加固后试件承载力平均恢复到原试件的86%左右,但均能满足现行规范中对承载力的要求。

(2)试件L-0.1、试件L-0.3位移延性系数最大达到3.62,试件LA-0.1、试件LA-0.3的位移延性系数分别为2.48,2.34。虽然加固后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平均恢复到原试件的74%左右,但仍能满足变形能力的需求。

(3)4个试件均达到了破坏时的极限位移角,超过了现行规范对大震下弹塑性位移角限值1/120要求的2倍。加固前后试件表现出了良好的耗能能力,加固后试件耗能能力有所增加。

(4)本次加固试验为一次试验性研究,使用碳纤维布对塑性铰和下部开裂破坏墙体进行加固,快速恢复其使用功能,且成本低。文中仅分析了加固后的结构承载力及延性的恢复情况,后续应结合试件的破坏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延性阻尼器剪力墙
核电厂机械式阻尼器故障分析及处理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技术应用
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用浅析
几种软钢阻尼器对建筑安全的影响
安徽省《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解读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显著屈服位移角的研究
建筑结构基于抗震对混凝土构件的延性研究
连梁阻尼器的初步设计方法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设计的探讨
矩形钢管截面延性等级和板件宽厚比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