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负鼠不简单
2021-10-14马睿棋
■ 文/马睿棋
在东京奥运会上,平衡木冠军管晨辰的“袋鼠摇手”这个动作火了。
袋鼠在大家的心目中是很可爱的动物,它们有时候会挠胸前和肚皮上的毛发,并不是因为有点痒,而是梳洗毛发的正常行为。人们觉得这个行为非常可爱,便称之为“袋鼠摇手”。
作为名字中带“鼠”的有袋类动物,负鼠也赶紧来蹭蹭热度。
迁徙者的后裔
大多数有袋类动物生活在大洋洲,但负鼠目生活在美洲。事实上,北美洲才是有袋类动物的故乡。
在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有15~20 种有袋类动物在北美洲繁衍生息,和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分道扬镳,开始独自演化。
那时的世界和今天很不一样,北半球的大陆连成一大片,叫作劳亚古陆。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连在一起,形成冈瓦纳古陆,与劳亚古陆隔着古地中海,遥遥相望。
在6 500 万年前后,一部分有袋类动物来到了南美洲。4 000万年前,它们中的一部分又到达了古大洋洲、古南极洲。那时的南极洲不是那么靠南,气候温暖,非常宜居。然而,这些有袋类动物不知为何没有生存下去,反而大举迁移到了大洋洲。
有袋类动物在大洋洲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它们成了那里的优势物种。直到今天,大洋洲仍然是有袋类动物的主要栖息地,袋鼠便是代表。
留在美洲的有袋类动物的命运则随着南美洲、北美洲大陆的接壤以及分离,跌宕起伏。
当有袋类动物在6 500 万年前后来到南美洲时,恐龙刚刚灭绝,有胎盘类哺乳动物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有袋类动物发展得蓬蓬勃勃。随后的200 万~300 万年间,有袋类动物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新物种,比如袋熊、袋剑虎等食肉动物,以及各种各样的食草动物,构成了相对独立的食物链和生态圈。
然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大陆,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也在快速进化。它们在繁育下一代上比有袋类动物有优势,开始逐步取代有袋类动物在生态系统的位置。在北美洲,除了北美负鼠,其他有袋类动物都在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强大竞争优势面前灭绝了。而身处南美洲的有袋类动物则因当时连接南北美洲的大陆桥中断,阻挠了有胎盘类哺乳动物而幸免于难。
可好景不长,200 万~300 万年前,南北美洲再次通过巴拿马陆桥接壤,有胎盘类哺乳动物蜂拥而至,南美洲的有袋类动物也只剩下了负鼠。
现在,尽管有袋类动物的栖息地不断被人类侵蚀,但它们仍在不屈不挠地捍卫亿万年来的家园。
把宝宝背在背上
现在,除了北美负鼠,大多数有袋类动物都生活在大洋洲。大洋洲也有叫作负鼠的动物,但它们其实是袋貂,不属于负鼠大家庭。虽然负鼠的颜值比较符合鼠类的审美,但它们和老鼠等啮齿目动物在血缘上相差十万八千里。与负鼠獐头鼠目的外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们内心高尚的情操。
每个负鼠宝宝都有一个伟大的妈妈,每个负鼠妈妈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有袋类动物的生命之初虽然也住在妈妈的身体内,但是只能依靠一个比较大的卵黄囊供给营养,4~5 周后就会出生。刚生下来的时候,有袋类动物宝宝还不如人类的小手指头大,只能爬进育儿袋继续喝母乳。
而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因为有胎盘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因此宝宝可以在妈妈的子宫里长得很大,发育完全再出生。有胎盘类哺乳动物比有袋类动物有繁殖优势,有袋类动物只能甘拜下风。
当负鼠宝宝的身体长大了,育儿袋装不下的时候,它们就只好爬出来。此时的它们还很弱小,妈妈就将所有的孩子都扛在背上,走到哪里,背到哪里,达两三个月之久。而很多哺乳动物的幼崽刚出生就能自己行走。
强大的生存技能
有袋类动物中的北美负鼠孤零零地生活在北美洲,演化出了一系列生存绝技。
比如,它们会装死,可不仅会摆出死亡的姿势,而且体内迅速分泌一种麻痹物质,让呼吸和心率暂时停止,体温迅速下降。装死时,它们的大脑高度活跃,伺机逃跑。因此,喜欢吃活物的捕食者会主动放弃。而对于不管猎物死活都要吃的捕食者,北美负鼠则会从肛门附近的臭腺中排出一种带有腐尸气味的黄色液体,让捕食者以为它们高度腐败,从而失去食欲。
北美负鼠还会利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逃命中玩“急刹车”。捕食者往往要往前冲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而这时北美负鼠早已掉头逃跑了。
北美负鼠体内还有一种抵抗蛇毒的多肽,甚至能抵抗响尾蛇的剧毒。夏天的草地里,蜱虫冷不丁地跳出来,吸人血不说,还要传播莱姆病。而北美负鼠吃掉蜱虫,却不是莱姆病的宿主,不会传播莱姆病。
北美负鼠还能抵抗狂犬病病毒。它们的体温比其他许多哺乳动物的低,狂犬病病毒没法在其体内复制。因此,北美负鼠既不会得狂犬病,也不会传播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