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环境治理的村民满意度调查研究
——基于苏州市6个乡村的考察

2021-10-14查晓丹陈忠元张愈婕

乡村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满意度垃圾

查晓丹 陈忠元 张愈婕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苏州 215500)

乡村环境治理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乡村环境状况、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内容。开展村民对乡村环境治理的满意度调查工作,对于查找乡村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优化乡村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村民满意度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例如,赵华勤等通过对陕西省王瑶库区的调查研究,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指标体系[1]。邓光明通过对四川省洪雅县的3个典型村进行访问调查,分析了村民对新乡贤的满意度评价,并根据存在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对策[2]。王斌通过调查32个村庄和200余名村民,提出了浙江省绍兴市村庄空间提升机制及建设实施意见[3]。包福存等分析了双鸭山市集贤县兴安乡兴四村的人居环境情况[4]。周莹等以宿迁市典型村庄为例,研究了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结果表明50.00%以上的村民对住房质量不满意;人居环境满意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和收入呈负相关[5]。

1 乡村环境治理满意度现状

1.1 调查背景

此次调查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为背景,针对苏州市6个乡村开展环境治理方面的综合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得出乡村环境治理的满意度。此次调查于2021年1—3月开展,共发放问卷234份,回收问卷234份,其中有效问卷234份,回收率100%。调研团队先后走访清水村、农创村、李市村、陆巷村、旺山村及永新村,随机对234位村民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男性占64.10%,女性占35.90%。受访人群年龄分布见图1。受访者中36~50岁的中年人占比最多,为43.59%;其次为21~35岁的青年人,占30.77%;再次是51~65岁人群,占14.96%;20岁以下人群仅占10.68%。采访中发现,部分65岁以上的老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只能进行口头交谈,无法填写问卷。此外,由于部分家庭的青年人白天在单位上班,所以调研对象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除了村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之外,课题组还与3个村的村委会干部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各乡村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治理架构、人居环境整治、经费来源及主要支出等。

1.2 村民对乡村环境治理的整体满意度分析

村民对乡村环境治理的整体满意度见图2。村民对乡村环境治理的整体满意度较高,非常满意占70.94%,比较满意占21.80%。总体来看,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调研地原有环境基础较好。苏州市地处温带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系纵横,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二是产业反哺投入较大。苏州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毗邻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此外,镇政府和村委会对乡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均比较大,因此,财政上比较宽裕。三是村委会对乡村环境治理重视度较高。村委会高度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安排专人负责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对村内环境的治理有较好的前瞻性规划。四是村民环保意识较强。村民在村干部的引导与教育下,提升了环境治理意识,既要实现金山银山,又要护好绿水青山。调查结果显示,27.78%的村民认为村内环境相较于前几年改变非常大,66.67%的村民认为改变比较大,只有5.55%的村民认为改变一般。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村民对村内环境的改善情况比较满意,但仍有少数村民认为村内环境的改善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村内环境设施的建设上看,大多数村民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见表1)。

表1 村内各相关项目环境治理的满意度

图2 村民对乡村环境治理的整体满意度情况

1.3 村政府、村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环境治理意识

调查发现,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村政府对培育村民环保意识的重视度、村民参与本村环境治理的意识、村政府推动环境治理的理念与意识以及村内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均比较高。村政府通过积极宣传、教育、引导、监管和资金支持等措施推动了乡村环境治理,并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乡村企业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投入资金与人力,更好地反哺乡村环境治理,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治理,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从图3不难发现,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以及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相对其他几项而言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分别是71.79%和69.23%。课题组在与当地村委领导的交谈中也了解到,当地村民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在这方面的认识与村政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图3 村政府、村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环境治理意识

1.4 村政府、村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情况

从图4可以看出,村政府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乡村环境治理需要构建村政府、村民、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共同体”。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不断提高协同治理水平,才能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环境治理机制。乡村环境治理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人民群众,创新让村民感到幸福的治理方式,才能赢得村民的点赞支持。在乡村环境治理的推进过程中,必须不断优化协同机制,吸引各方面力量参与进来,并使其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见证者。乡村环境治理不是孤立单一的工程,而是一项需要打组合拳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村政府发力,又需要村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环境治理迈上新台阶。

图4 村政府、村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情况

2 乡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村内公共区域的电线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造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庄的电线均分布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呈现不规则状态,没有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没有对旧线路进行及时改造。在电线杆的管理规范方面,制度规定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分工排查,没有做好管理、维护和清理工作。此外,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村庄存在废旧电线杆,不仅影响整个村容村貌,而且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提高村内电线杆美观度的最好办法是将其埋入地下,但其需要的资金巨大。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地上已有电线和电线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改变其凌乱状态。

2.2 村内建筑垃圾的堆放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少数道路旁及房屋两侧存在建筑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一是乱堆在乡村公路上,影响交通出行;二是堆放裸露,没有进行遮盖,影响道路环境及村庄整体美观,起风时还容易扬起粉尘,造成空气污染。另外,对于农村建筑垃圾的管理不到位,加之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一些建筑垃圾堆放在河道旁、小坑小洼处或荒废的耕田上。这些建筑垃圾严重破坏了乡村环境卫生,影响了村容整洁。建筑垃圾的乱堆现象需要有专人监管,但建筑垃圾的产生往往是不定时发生的,而村政府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如陆巷村领导班子7人,工作人员仅14名),这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

2.3 村内公共环境卫生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乡村由于自然风景良好,吸引了大批游客,但与此同时也对当地公共区域的环境造成了破坏。调查显示,28.20%的村民认为村庄的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一般(见图5)。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游客观光、休息、住宿、餐饮等活动产生的垃圾超出了乡村原有的垃圾处理能力。其次,村内公共区域的垃圾回收设施还不够完善,存在游客随处丢弃生活垃圾的现象,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在旅游旺季,游客激增直接增加了乡村环境管理的负担,如保洁人员不足、监管人员不足及治理经费攀升等。

图5 村民对公共区域卫生的满意度

2.4 用于乡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不够均衡

据村干部介绍,不同乡村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上级镇政府的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拨付和该村创收也有一定差距,导致各村的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呈现差异化特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点多面广,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较大。如果部分区域的资金投入不到位,就会导致一些基础环境设施不能及时修缮、环境整治的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出现。有些乡村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以全面应对环境治理问题,进而影响了乡村环境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5 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27.78%的受访人认为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一般(见图6),30.77%的受访人认为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一般(见图7)。由此可见,村民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6 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图7 村民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的意识

近年来,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其思想文化素养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一些村民对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不足,环保意识比较淡薄,仍以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对待生态环境。例如,村民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他们会习惯性地随手倾倒生活污水,还会在房前屋后随意堆放柴火,对日常餐厨垃圾不进行分类处理等。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村民,其文化水平不高、对保护环境的意义认识不够充分、垃圾分类意识淡薄,难以形成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从而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他们甚至认为丢垃圾是个人的行为,不应该受人管制。对于这种情况,需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引导。村政府的环保宣传要从孩子抓起,让环保成为每个村民的习惯,引导村民逐渐把参与环境治理作为一项自觉行动。

2.6 乡村产业反哺环境治理的效果不够凸显

旺山村、陆巷村、李市村和永新村的乡村旅游产业,以及清水村的湖鲜产业、农创村的苗圃产业均具有一定特色,为当地村居民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促进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乡村环境治理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村内相关企业负责人更加关注企业效益,而不太愿意捐出大额资金支持乡村环境治理。调查中6个乡村的环境治理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乡村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在乡村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2.7 外来人口的环保宣传教育尚需加强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随地扔垃圾、损坏公物的行为仍时有发生。部分村领导在访谈中表示此类现象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外来人口流动性大,二是外来人口的环保素养参差不齐。例如,旺山村常住外来人口7 000人,日均游客达1 000人次,春节期间达2万人次。外来人口产生的生活垃圾给乡村环境治理增加了负担。游客的不良行为举止还会对村民的环保意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乡村环境治理的宣传,不仅仅局限于村内居民,还应拓展至外来人口。

3 结论与对策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调研的6个乡村的村民对环境治理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二是在对各具体项目的满意度评价中,村民对河道水质、村内绿化与道路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的满意度较高,而村民的环保意识、村内建筑垃圾的规范堆放及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尚有进步空间。基于以上结论,笔者提出进一步优化乡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议。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环境管理人员数量,确保有充足的人员配比;政府需提供稳定的资金资助,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乡村的整体环境。二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环境治理的智慧化、信息化水平。借助网络传播,为村民提供优质的环境宣传资料,使环境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三是加强日常教育培训,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的环保理念,最大限度地转变村民先前固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行动,树立模范,营造浓厚的环保文化氛围,以良好的乡村文明感染村民及外来人口。四是积极开拓产业发展渠道,推动乡村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共同发展。要建立激励表彰机制,鼓励乡村产业负责人积极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借助乡村产业反哺环境治理,不断提高当地企业的环境治理参与度,化被动为主动,使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满意度垃圾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垃圾去哪了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倒垃圾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