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与机制构建
——以菏泽市为例

2021-10-14杨秀臻

乡村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菏泽市主体农民

杨秀臻

(菏泽学院图书馆,山东 菏泽 274015)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后脱贫时代决胜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因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菏泽市是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口多,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菏泽市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对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固然重要,社会各界的帮扶也不可缺少。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文化中心,也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1]。高校图书馆发挥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介入菏泽市乡村文化建设,精准服务农民文化需求,挖掘并传承乡土文化,能为菏泽市乡村振兴铸魂。

1 菏泽市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菏泽市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菏泽市素有牡丹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等美称,乡村文化底蕴深厚。党的十八大以来,菏泽市乡村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菏泽市委、市政府抓准当地乡村文化自身特点,在保持乡土文化特有价值和优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文化,注重乡风文明培育[2]。

1.1.1 加大乡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菏泽市加大基础文化教育投资,使乡村教育由“有学上”转为“上好学”,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改善,使年轻一代农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同时,当地多渠道聘请专家,拓宽农民的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途径,培养一批批现代化新型农民。

1.1.2 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一方面组织开展送戏下乡、电影进村、图书进家庭进社区、传统节日公益演出和国际牡丹文化旅游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鼓励乡村文艺骨干组织农民文化广场扭秧歌、斗鸡大赛、大合唱等地方色彩浓厚的传统文艺活动,厚植乡村文化情怀,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

1.1.3 树乡村文明新风,深化文明村镇建设。菏泽市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最美家庭”评选和“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实践活动,努力推动乡村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美起来,同时组织策划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开启“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模式。

1.1.4 重视乡土文化保护,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菏泽市不断加强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举办传统文化公益大讲堂;积极开发民间手工工艺、美术工艺产品,有效对接现代消费需求;支持戏曲、武术、书画研究,推动文艺精品创作。

1.1.5 搭建平台,拓宽乡村“文化+”致富渠道。“文化+”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跨界、融合和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菏泽市发挥文化的强渗透、强关联效应,在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下,铸造了乡村“文化+园区”“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新形态,打破了文化边界,使农民切身体验乡村文化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1.1.6 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涵养农民精神生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打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菏泽市各村镇建设标准化农家书屋,建起乡村大舞台、文体活动广场;在村落建设文旅融合的产业基地,营建村民婚丧嫁娶、日常闲聊等活动场所;建设扎根乡土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有效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1.2 菏泽市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 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滞后。部分干部缺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正确认识,认为文化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少且慢,而发展经济能快速为农民带来收入。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发展模式的影响下,菏泽市忽略了乡村文化发展及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另一方面,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小农意识强烈,没有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因一己私利破坏乡村文化遗产,导致乡村文化发展缓慢。

1.2.2 乡村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当前,菏泽市乡村文化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职能分工不明晰、乡村文化服务与管理“行政管治”现象突出。菏泽市文旅、宣传等部门的工作都涉及乡村文化建设,而乡镇基层专职乡村文化建设人员短缺,临时或兼职人员较多。乡村文化服务工作从上层多头安排多头管理,而基层疲于应付,市、县、乡(镇)、村一体联动的高效工作机制没有形成,政府乡村文化服务与农民实际文化需求的吻合度较差。

1.2.3 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菏泽市乡村文化宣传、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规划整治大多是外包完成的,存在内容陈旧、同质性强、后续维护不到位、内容更新慢等问题,乡村严重缺乏文化建设人才。另外,现有乡村文化建设人员的学历和专业化程度偏低、老龄化严重、经营管理经验缺乏,而且文化建设用人机制不灵活且资金投入不足。当前,乡村文化振兴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1.2.4 农民缺乏乡村文化认同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当前,乡村与城市交流紧密,年轻一代的农民认为“城市标准”的文化模式是潮流和时尚,年长的农民则因文化水平较低而普遍无法参与或无积极性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农民逐渐割舍乡土文化的浓厚感情,甚至认为乡村传统文化是愚昧和落后的文化。农民精神文化不仅失去了乡村文化的“根”,而且融不进“城市文化”的魂。

1.2.5 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筹集渠道少。菏泽市政府重视乡村文化建设,近年来逐渐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然而相比经济发展的投入,文化建设领域的投入偏低。另外,菏泽市乡村产业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乡村文化建设融资困难,这些直接造成乡村文化发展资金供给短缺,尤其在大数据环境下,乡村文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刚起步甚至还未起步,菏泽市现代化乡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2 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

菏泽市乡村居民受传统生存文化模式影响严重,农民文化贫困现象凸显。转变菏泽市农民传统生存文化模式,消除文化贫困现象,需要梳理农民的生产生活行为,满足农民显性的文化需求,并找准多元文化影响下农民隐性的文化需求,逐渐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能力。高校图书馆尤其是菏泽属地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先进的服务理念等方面的优势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现代化进程。

2.1 信息资源优势:满足农民阅读和信息查询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乡村基层文化机构规范设立,但是普遍存在文化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且更新较快,可以为农家书屋、乡村文化中心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和期刊种类齐全、图书副本量多,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农民的阅读偏好、阅读能力,以书刊捐赠和书刊流动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其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书刊。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量远远大于纸质资源量,但鉴于农民文化水平低、网络使用能力较差,高校图书馆可从电子资源数据库中精选乡村基础教育、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数据,依托网络与乡村文化机构共享并给予技术指导。

2.2 人才资源优势:细粒度服务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量服务型人才,精准性服务于农民,唤起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性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能对农民进行细粒度文化服务的人才资源。第一,高校图书馆拥有能为农民阅读和信息查询提供指导和培训的专业馆员;第二,高校图书馆每年培养大量大学生阅读推广人;第三,高校图书馆拥有精通阅读推广活动的大学生读者协会会员;第四,高校图书馆有联络各专业教师尤其具有农业技术专长教师的平台和优势。不同类型的人才资源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满足农民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2.3 技术支持优势:保障信息时代农民网络使用需求

高校图书馆根据乡村主体知识学习、技术传播及创新需要,可以为乡村提供设备、软件程序及咨询等方面的技术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图书馆为满足师生学习、科研的需要,每年都会更新一些设备,许多设备如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虽然在高校不再适用,但是可以将其捐赠给乡村基层文化机构,短期内解决他们硬件设施短缺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技术人员需要为乡村架构网络平台、建立微信群或QQ群,解决新时代乡村主体农副产品购买、销售以及信息咨询和交流等问题。

2.4 服务理念优势:长期、高效、耐心细致服务农民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服务中心,服务读者是馆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馆员在长期服务读者的过程中形成的耐心、热情、周到的服务理念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村主体的知识学习、信息需要。同时,实现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初衷,也是馆员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途径。

2.5 服务时间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的思想认识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农民,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知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高校图书馆具有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时间优势,即双休日和每年寒暑假。对农民文化需求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服务方案和具体的服务计划,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时间优势和人才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通过知识流动和共享,长期精准地开展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农民摒弃贫困文化心态,扶植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现代文化。

3 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

3.1 乡村主体接受高校图书馆服务行为产生原理

技术接受理论(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个体技术接受行为的2个主要决定因素[4]。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认为,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影响其行为意向,且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5]。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主体对高校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具有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产生接受服务的态度,进而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付诸行为。乡村主体接受并使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后,再次感知其有用性与易用性,最终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形成一种意向,决定了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结果。基于此,笔者构建了乡村主体接受高校图书馆服务行为产生模型(见图1)。

图1 乡村主体接受高校图书馆服务行为产生模型

3.2 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机制

乡村文化振兴依靠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乡风文明的培育。发挥好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关键在于使乡村主体感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激发他们接受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校图书馆应从调查研究、乡村主体对接、经费保障、互动交流、服务跟踪及服务绩效评价等维度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服务机制,保障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3.2.1 调查研究机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做法、成绩和问题缺乏实地调研,了解不够深入。要想做好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高校图书馆必须深入乡村,全面了解乡村文化发展现状、乡村主体现实的文化需求,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乡村文化调查研究机制,提高服务的精准度。

3.2.2 精准对接机制。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考虑乡村生产生活的特殊性,高校图书馆与乡村应建立精准对接机制。首先,实现高校图书馆乡村文化服务人才与基层文化机构负责人、乡村文化需求主体的对接;其次,做好双方时间安排上的对接;最后,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沟通好文化服务的方式和内容。随着乡村主体文化需求的变动,动态性地调整各方面的对接,及时满足乡村文化的发展需求。

3.2.3 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是无偿的,但是服务工作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为确保服务工作顺利开展,首先,高校应大力支持图书馆社会服务工作,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此项经费;其次,高校图书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的不足,可以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最后,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各方面优势,动员社会成功人士给予捐助。有了足额的经费保障,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会更理想。

3.2.4 互动交流机制。高校图书馆的乡村文化服务人才与乡村主体之间普遍存在知识势差和心理距离。开展常态化良性互动既能使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掌握乡村文化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精准性服务,又能拉近其与乡村主体的心理距离。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可采取面对面交谈、小型座谈会、走访、搭建线上交流平台等方式,倾听乡村主体的文化诉求,找准乡村文化振兴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服务方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3.2.5 跟踪服务机制。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项目繁简不一,时间跨度一般较长,因此,做好跟踪服务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表现的突出问题是项目初期各相关方热情较高,服务细致周到,中期问津人员稀少,单靠极少数基层文化机构人员维持,见效甚微,最终导致项目流产。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针对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项目,以人力、财力、时间和服务内容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服务机制,确保各阶段的服务项目都能取得成效,使乡村主体能通过服务项目切实提高自身的知识、技术及认识水平。

3.2.6 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绩效进行评价,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由于乡村文化服务项目短期内显性绩效不明显,隐性绩效需较长时间才能凸显,因此,应从高校图书馆、农民、地方政府及基层文化机构等多维度,制定包含服务人数、物资设备、服务时间、服务态度、参与时间、参与人数和参与积极性等多个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服务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并修正问题。

4 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存在服务见效慢、服务客体接受文化服务意识差等问题。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应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乡村特点,做足对乡村文化现状、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功课,精准地开展细粒度的文化服务,并开展切合乡村主体精神需求的创新性文化活动,提高服务项目与乡村主体文化需求的吻合度,增强乡村主体与服务人员、服务项目之间的黏性,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4.1 建立健全人才队伍

人才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金钥匙”,关系到服务项目的开展。鉴于乡村文化服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高校图书馆应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人才队伍。首先,培养一批乡村文化调查研究人才。由于乡村地域不同,文化现状、文化需求差异较大,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假期组织“馆员+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深入乡村实地调查,获取乡村主体文化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其次,招募懂文化、爱农村、爱农民的馆员和大学生志愿者,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服务项目、开展服务工作,填补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荒”。最后,联合乡村基层组织、文化机构、文化能人,建立一支服务项目对接、服务效果反馈的人才队伍。

4.2 制定完善的服务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精准性、细粒度地服务乡村文化建设,项目类型多、服务期限长,涉及人员多、范围广,因此,需制定行之有效的服务管理制度,对服务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确保服务吻合乡村主体的精神需求。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人才队伍的流动性、工作的衔接性,其内容主要包括总则、职责、服务准则、乡村主体交流咨询处理、奖惩办法等,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各服务项目的负责人需监管项目相关人员执行相关制度。

4.3 营造浓厚的阅读、学习氛围

以往,乡村主体阅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差。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依靠乡村主体文化自觉,而且要依托高校图书馆、农家书屋,学习全国最美志愿者李翠利“微光书苑”“种文化”的精神,营造浓厚的阅读、学习氛围。通过图书捐赠或图书流动,丰富农家书屋馆藏,激发乡村主体的阅读兴趣;举办乡村主体感兴趣的实用烹饪培训、种植技术培训和智能移动工具使用技巧讲座等,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学习品位;大学生阅读推广人、图书馆读者协会会员应定期为乡村主体举办形式多样、积极健康并具有奖励的阅读推广活动,提高乡村主体的参与度。

4.4 改善环境设施条件

当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与城镇趋同化现象严重,实际存在与乡村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使用率低;新媒体运行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急需技术人才指导、支持。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一方面以现有设施为基础,根据“送文化”和“种文化”活动的实际需要,为其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文化韵味,使乡村主体在参与活动或使用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帮助乡村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净化网络环境和新媒体环境,畅通乡村主体的信息获取渠道。

4.5 助力乡村文化教育

教育是乡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文化教育方面,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和扶持乡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丰富中小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化读者服务、加强信息素养培训、完善制度建设,逐步提升其服务水平;其次,应发挥数字资源教育优势,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载体,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造“互联网+乡村文化教育”模式,解决乡村教学资源匮乏难题;最后,应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乡村青少年寒暑假学习辅导、兴趣爱好培养活动,助力乡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6 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乡村文化自信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基础,有助于实现生活富裕。高校图书馆通过搜集、研究乡村地方文献,深入挖掘乡村地方文化的时代价值,有效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地方时代特色,联合地方政府、乡村文化机构及企业开展相关的文化展览、文化巡演活动,使乡村主体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其地域自豪感。另外,可以与高校专业教师合作,将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工艺等注入乡村,引导乡村“手艺人”创业,进而形成特色的文化产业,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5 结语

菏泽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表明,乡村文化振兴与高校图书馆服务之间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高校图书馆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信息资源、人才支撑等;乡村文化振兴可为高校图书馆提供调研对象、科研课题、社会实践基地。后脱贫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铸魂乡村振兴,需要高校图书馆提供理论支持和知识服务滋养,而高校图书馆在适应社会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等方面均离不开乡村这块阵地。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应注意突破短期活动形式,实现服务常态化,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菏泽市主体农民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耕牛和农民
论碳审计主体
菏泽市木瓜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菏泽市苗木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何谓“主体间性”
农民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