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卦象比拟探析吴澄《不居集》热证辨治特色

2021-10-14常永龙黄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易经

常永龙 黄辉

【摘要】新安医家吴澄,自幼研习《易经》,儒学功底深厚,其所著《不居集》为治疗“虚劳”病之代表著作,书中首次提出“外损致虚”学说。热证为吴氏所论虚损四大证之一,吴氏从不同角度对热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论述,其中以卦象比拟的方法辨治热证颇具特色,作者通过探析吴澄《不居集·热证》中治疗方法,阐释《易经》卦象之理在吴氏治热中的内涵,总结吴氏对于热证的辨证、治疗特色,以期对现代临床热证的选方用药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吴澄;《不居集》;热证;《易经》;卦象比拟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1)23-0026-03

吴澄,生卒年月不详,字镒泉,号师朗,今安徽歙县人,少时苦钻《易经》,多次举试不第后无心仕途,遂弃儒从医,熟读经典,深研岐黄,尤对虚损证的治疗有独到见解,首创外因致外损学说[1]。其曾受易理之影响提到学医不离阴阳,遂便将《易经》之理融入所著书籍和治疗方法中,《不居集》为吴澄代表著作,书名也源于《易经》“化而裁之存乎变……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道理。全书共50卷,上集30卷,以论治内损为主,下集20卷论治外损,是一部内容充实、理论丰富、观点新颖、实用性强的医学著作[2]。本文就《易经》八卦爻象之理探析吴澄在《不居集·热证》中治疗特色。

1 卦象理论

卦为八卦,象为爻象,卦象,即八卦所象微的事物及其爻位之关系。八卦、爻象理论出自《易经》,为古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认识事物形象的一种方法[3],与当代的“图像模型”“动态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1.1 阴阳爻象 即用“- -”代表阴爻、“—”代表阳爻,阴爻阳爻代表自然界两种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关于为何采用这两种符号来对阴阳进行描述,目前学者们众说不一,但公认的是:阴阳这对概念的诞生,是古人对世间万物直接观察的产物,它代表了自然界普遍对立事物和现象的关系[4]。关于阴阳理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描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的重要性,对于阴阳爻象,还常用于组织的生理病理描述、疾病诊断、症状概括等,用处极广。

1.2 八卦之象 关于八卦的最早记载见于《系辞·上》,由阴阳两爻加之三层重叠构造而成,具体来说,即乾(纯阳)、坤(纯阴)、震(一阳在下)、巽(一阴在下)、坎(阳内阴外)、离(阴内阳外)、艮(一阳在上)、兑(一阴在上)八种卦象,古人用八卦来代表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其为象的基本单位,也是六十四卦的基本构成单位。八卦理论运用于医学领域最早见于《灵枢·九宫八风》,篇中借用九宫图说将八卦与脏腑相结合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判断疾病的转归。

卦象理论运用于医学领域早在上古时期已有发生,易学和中医学都是古代人民实践、观察、总结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经》中八卦、爻象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发展、充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熱证卦象比拟

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热”的描述[5],如:“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盛则寒。”将阴阳与寒热相结合。《不居集》中吴氏在灵活掌握《内经》阴阳辨证总纲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提出阴阳交错、寒热错杂的第二层辨证纲领[6]。吴氏认为发热之理,变化莫测,不易察觉,但若不辨其证而治之,如同置人于水火之中。而虚损之热亦不若外感之热,实则更难察觉,不易详究。卦爻,《易经》组成的基本因素[7],分阴阳两爻,又据天、人、地三才的机理,重叠阴阳两爻,构成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吴氏认为热证病因繁杂,病机多变,非参考易理,洞悉卦象,难以通晓其理。于是便以《易经》之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爻象,窃为比拟,知虚损致热的阴阳、寒热、动静变化,始通热证之机理,方可通而治之。正如《周易·系辞下》所云:“知柔知刚、知微知彰、万病之状,莫逃乎此矣。”

2.1 乾卦,纯阳也 乾卦,三爻俱阳,纯阳者也,阳气充盛,阴气极衰,进郁而化热,吴氏认为乾为天,天在上,上为阳,所表之热为纯阳阳分之热。这与《易经》中说到乾在人身为阳分之热不谋而合,就脏腑而言,乾为六腑之热,在表,热象上,乾卦为翕翕之热,主上身,表示热证未发到既发状态的过程。可给予地黄汤以滋阴;若阴虚日久,盗汗遗精,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三才丸主之;若热携外邪,可予内托散治之。

2.2 坤卦,纯阴也 坤卦,三爻俱阴,阴气极盛,阴驭压阳,使阳气不得升,而得降,阳气入里而化热,吴氏在《不居集·热证》中说道:“坤为地,地在下,主阴也,故坤为阴卦。”认为坤卦主纯阴阴分之热。中医认为阴主内,阴分之热则为内伤之热。在脏腑为五脏之热,在气血,血为阴,故坤卦为血分之热,热象上,阴主柔,为蒸蒸之热,对于人体而言,多为人体腹部以下之热。其症可见微热自汗、恶风怕寒、饮食不振,可予八味丸以导龙入海,助火归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3 坎卦,阳内阴外 《卦序》有云:“物不可以终过,……坎者,陷也。”坎卦上下两爻为阴,中间为阳,一阳困于二阴之间,阳欲出而不能,阳主动,阴主静,阴欲静而不能达,进而内迫伏阳,阳陷阴中而发为热,吴氏认为,坎者为水,血卦也,水可润万物,血可养万物,一阳在于两阴之间,阴在外而阳在内也,故呈外寒内热之象,亦为水亏发热,多有湿蒸之象。概而言之,坎卦多为阳内阴外水亏之热。症可见五心烦热,血亏劳倦,一副真热假寒之症,吴氏以和中解托汤治之,《活人书》中治此证多先以白虎加人参汤治内热,再以桂枝加麻黄汤解其表。

2.4 离卦,内阴外阳 离卦,位主正南,与坎卦相对,从五行学说上看,火主南,故离卦亦称火卦。从爻象上看,一阴在内,两阳在外,阴不制阳,阳易引亢,化而为热。《不居集·热证》中阐释:“火能燥万物,即万物得火而热,又因一阴居于两阳之间,故离卦在部位上为里寒外热,热象上表现为真寒假热。”吴氏认为离卦致热多为外界暑热之邪侵袭人体而发为热,可给予柴芩和解汤主之。《活人书》也有记载此证,书中先予桂枝汤治寒,次用小柴胡汤解热也。

2.5 震卦,一阳在下 震卦,一阳爻位于两阴爻之下,即一阳伏于二阴之下,阳欲破阴而无力与之争,阳萌弱而欲动,吴氏认为震为动,万物动而多因雷也,故震卦在应象上多为雷,雷电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多因外界刺激而发为电,因此,震卦为热,多因外界刺激引阳欲动而发为热,症多为乍寒乍热、时寒时热,徐雯洁等人[8]认为此卦概邪气郁结,壅塞血脉,日久而发为热,因卦为一阳之下,遂就人体部位而言,为足心之热,亦为下焦之热。吴氏说道:“乍寒乍热者,郁热于内而肌表如故……日久失调,遂成内热,则变为痨。”吴氏治疗此证,多用托法,如寒重热轻者,柴陈解托汤主之;热重寒轻者,柴芩解托汤主之;若似疟疾而寒热往来者,葛根解托汤主之。

2.6 巽卦,一阴在下 巽卦,爻象上为一阴爻在两阳爻之下,一阴生于二阳之下,阴欲上呈以平调阴阳,使阴阳相济,奈何阳火可纳阴多表纯阳之象,阴不欲入阳,进而发热。吴氏所说“巽者,入也”,概为此意,巽卦,扰动万物,扰万物者莫乎风也,故巽卦在应象上为风,风者,飘忽不定,变化多端,且具吹散流通之作用,夏季得风而热减,无风而热盛,冬季反之,故巽卦在热象上,多表现为寒热往来。一阴位于二阳之下,则为一寒位于热上之热,部位上巽卦为上焦之热,就女性而言,为妇人胎产经闭之热。吴氏治此证多用解托、补托之法。

2.7 艮卦,一阳在上 艮卦,一阳位于二阴之上,阴气充足,故可上济抗阳,阳气欲压制二阴,继而热化,则表现为发热。吴氏认为艮者为土,终万物也。土具有促进和终结万物生长的作用,万物由种而播,继发为苗,破土而生长,凋零后又归于土,这与鲁庆中[9]的艮形似山,有止之意,“成终成始”“即终即始”的哲学观点不径相同。因在五行学说中,土在脏为脾,因此艮卦所表之热多因脾胃之气郁而发热,部位上为脾胃、背心、掌中之热,亦表少男童子惊疳之热。《灵枢》多用三棱针刺络放血泻热之法,除阳中之热,其证可治,吴氏多用六郁汤治之。

2.8 兑卦,一阴在上 《说卦》有云:“兑为泽,其于地也,为刚卤”。刚卤,即渐干的沼泽,从爻象上看,一阴爻在上,两阳爻在下,一阴受两阳蒸腾[10],则刚卤之阴水渐渐干涸,阴水减,乃阳增,故热也。吴澄在书中说“兑者,金也”,金者,为泽为悦,具有促进万物生长的作用,使其看起来润泽和悦。金在脏为肺,肺主皮毛,故兑卦致热,多为体表阴虚之热,一柔附于二刚,在人身则为皮毛之热、口舌燥裂之热、骨髓之热。吴氏多给予六味地黄汤、培土养阴汤滋阴壮水,平调阴阳。

吴氏认为,热证变化多端,不易阐释,遂取八卦阴阳爻画比拟,方能概述诸热之蘊,洞察其涵,但其中阴阳、动静多变,不必拘泥,以此类推,灵活运用,万变不离其宗,一通百通而治之。

3 小结

《不居集》是一部专论虚损的著作,纵观吴氏治热的思想,在《易经》理论的基础上,既结合了《内经》的阴阳学说,又吸收了仲景《伤寒》之治法。且不从相习之风[11],在理论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卦象比拟来论述热证病因病机的方法,以便世人对热证这一虚损病症的理解,完善和充实了中医热证理论基础,实践上,吴氏结合临床将热证按脏腑、气血、阴阳逐一分类,归纳出“攻”“补”“托”治热三法,对于每一证型都提出了具体的治法方药,为后世治疗热证提供参考。吴氏书中对于易理的运用,为易学文化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12],这种做法,不仅对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现代治疗虚损证另辟蹊径,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秀芳,李净.论吴澄《不居集》之学术贡献[J].西部中医药,2011,24(11):5-7.

[2]肖培胜,张玉才.吴澄学术观点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6):476-477.

[3]徐哲学,付东婷,谢芹,等.中医郁证之八卦爻象病机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5):1604-1606.

[4]张善文.象数与义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19.

[5]吴澄.不居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6]黄辉,王键,蒋怀周.新安医学的科学内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497-503.

[7]臧镭镭,张丽君,孙光荣.从《不居集》看易学对中医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6,9(2):171-173.

[8]徐雯洁,王键,徐世杰.从简单性原则的视角探讨吴澄运用易理论治热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3904-3907.

[9]鲁庆中.“艮”者,根也[J].周易研究,2011,110(6):64-70.

[10]陆逸莹,冯蓓蕾.从易经卦象略述不寐的“阳不入阴”[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6):651-652.

[11]谢丹丹,杨勤军.从《不居集》探析吴澄虚损证治特色[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2):5-6,10.

[12]林振武.《周易》简单性原则初探[J].齐鲁学刊,2005(4):27-31.

(收稿日期:2021-04-20 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易经
从《易经》中看世界
《易经·序卦》探微
英语世界认识《易经》的三个阶段
现在我们如何当老师(上)——《易经》里的教育智慧
王冬龄作品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德国卫德明《易经中的天地人》论释思想析论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