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制度化管理
2021-10-13陈进福
陈进福
摘要:分析了国有企业制度化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认为国有企业制度化管理推进缓慢,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是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讨论了企业人治在选人用人、员工队伍团结和管理效能提升等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及法治在人才培养、人际关系处理、管理绩效提升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为企业推进制度化管理可能面临的问题给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人治 法治 制度化 管理 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企业就是要依法、依规治企,全面推进制度化管理。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受传统体制影响,过分强调德治和人情化管理,虽建立了管理制度体系,但执行力不强,实质上还是以人治企。人治的核心是贤者治理,其依靠的是个别贤者的远见卓识、个人魅力、领导才能管理[1],但事实是这样理想化的贤能之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只是普通人,遵循人性需求规则,具有人性的弱点。因管理者的能力、觉悟参差不齐,管理的风格、标准不一,易造成管理混乱,权力过于集中,贪腐等违规违法风险较大。在选人、用人方面更是形成了以少数领导干部的意志为标准,这就催生了不求业绩攀关系,不讲制度讲人情风气,导致企业团伙、派系对立,内耗严重,管理效能偏低等不利情况。
1 企业人治的弊端
1.1 容易形成任人唯亲局面
人才是企业的最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从来不缺少人才,缺的是伯乐。企业缺少伯乐,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人情问题,换句话说不是发现不了人才,而是不愿意用。人都是具有自私性的[2],人往往会提拔与自己亲近的,思想观念与自己相似人。哪些人思想观念会与之相似呢?当然是善于接近,善于给自己拍马屁的人。这就形成了职场晋升潜规则:要想被提拔,就要千方百计接近上级,甚至不惜贿赂讨好,以求成为选人、用人的圈内人。长此以往,难免会形成任人唯亲的不利局面。
企业推行人治,往往会使那些善于拍马屁,搞面子工程、讨好上级的人更容易被提拔任用,而这部分人通常是务虚而不务实的,这往往会使企业形成圆滑世故、左右逢源、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做事风气,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2 容易形成派系对立的局面
人治下的企业,若存在两个价值观不一致的领导,他们往往会提拔不同的管理队伍,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形成不同的派系、团火,这些团伙成员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水火不容,造成内斗、内耗严重。这样的企业管理班子相当危险,他们进行管理、决策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是派系角逐。甚至会不惜损害企业利益给对立团伙制造麻烦,已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这样的企业一旦面临市场外部风险,很难以团结一致解决风险,往往会各执己见,缺乏沟通,结果就是被市场淘汰,造成国有资产巨大损失。
1.3 培养散漫懒惰的员工
人治往往过于强调管理的人情化,管理者主要通过教化、引导来达成自己的管理目的,一般会尽可能避免管理冲突和矛盾,除非触及核心利益,否则不会使用考核手段,这就助长了员工散漫、懒惰的工作习惯。不可否认,教化、引导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非常有限。首先,人治往往缺少明确的、统一标准的奖惩措施,管理上通常比较随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人又都是有惰性的,且趋利避害的,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员工就会失去工作的动力。其次,因人治过程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员工、管理者绩效评定大多采取员工和上下级间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的高低全凭相互间的好感,缺少量化评价标准或指标,这就造成员工及上下级间不敢相互得罪,和事老之风盛行。这套相互制约的评价机制,导致管理者不敢管,员工间不敢说,评价结果也失去其客观性。结果就是拖沓懈怠、好逸恶劳的人和勤恳踏实、兢兢业业的人评价差别甚微,导致肯干的人灰了心,不愿再过多付出。长此以往,难免造成员工拖沓散漫、懒散懈怠的风气,严重影响企业运作效率。
1.4 容易引起管理混乱
企业实行人治,往往会弱化制度,管理大多依据管理者个人风格、习惯,企业运行大多依据管理者口头指令,员工依据管理者意愿行事,不同领导可能下发不同指令,执行人员往往会收到几个矛盾的指令,不知如何适从。因为管理较为随性,同一个领导对同样问题的处置标准可能存在差异,难以形成统一标准,造成相同事情的处理方式、原则经常变化。这就导致下级、各部门间指令传递、沟通交流依据、原则不清晰,进而造成企业管理运行过程混乱。
此类企业运严重依赖于管理者指令,个别管理这岗位调整,部门运行机制将随之改变,员工将花费较长时间以适应其管理风格。当管理者离岗,同样会造成部分工作停滞、拖延。
2 企业法治的优势
2.1 利于人才培养
企业实施制度化管理,通过建立一套符合企业管理需要的制度,以保障人才培养需要。制度本身是不具有感情的,只要設立的恰当,它就会客观的评价、甄选那些符合要求的人才。制度化管理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用人环境,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主观臆断影响。企业员工在这样客观、公平的环境下,更愿意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以谋求自身的晋升,这就容易形成爱学、好学的企业氛围。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制度,为符合条件的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企业则可通过上述途径储备大量专业技术过硬、管理能力卓越的人才。
诚然,人才有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没有哪个人生来就是技术管理能手,先天条件只是让人具备了较好的领悟力和学习能力,自己不努力学习提升,同样会庸碌一身、难成大器。一个人再普通,只要有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形成矢志不渝的决心和恒心,从而铸就自己的一番成绩,企业制度化管理就能够为员工创造这样的内驱力。
2.2 利于提升执行力和绩效
执行力是一个企业目标任务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再好的愿景、规划都将成为纸上谈兵、遥不可及。企业实施制度化管理,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它可以是奖励、处罚或参与管理等方式,具体根据员工特点选择。这有利于将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绩效与其的收入和晋升考核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每一项行动都直接与其收益挂钩,有利于杜绝惰性心理,避免磨洋工现象,有效保障执行力和工作绩效。
2.3 让人际关系变得简单
企业推行制度化管理,有助于在员工中树立法不言情,依规办事的风尚。长此以往,员工犯错接受处罚时,自然不会迁怒于管理者,有利于简化上下级关系。管理者依规管理,员工依规办事,简化人情世故,不必为人情关系烦恼,员工可以专心于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做出业绩,管理者则可以将精力放在如何优化制度、如何做好决策上。企业运作过程中,人际关系越简单、越纯洁,就越有利于高效、快捷的达成目标。企业在全面实施制度化管理的情况下,管理者的权利将得以有效约束,个人主观态度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将极大减小,人情关系对工作业绩、考核评价结果等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这有利于规避拉帮结派现象,打破人际关系屏障,提高沟通效率和办事效率。
2.4 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
传统模式下,管理活动主要是人际沟通,沟通是一个复杂而又耗时的过程[3],若企业全面推行制度化管理,将大大减少琐碎的沟通环节,人们只需按规、按程序办事,企业只需花费很少的人员、时间、精力和成本就可以完成传统模式下复杂的管理。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管理者及时、高效的决策能力。管理者要想与时俱进,跑在行业的前沿,站在制高点做出决策,就必须具备非凡的洞察力和对前沿知识的掌控力。管理者获取上述能力的前提,是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学习、调查、研究。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将管理简单化、程序化、流程化、标准化、高效化。 这能使管理者精力得到极大解放,避免被繁琐的管理监督环节所累。制度化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管理工作变得像流水线一样简单、高效且有质量。
制度化管理有利于推进数字化运用。大数据运用是当前世界发展的趋势、潮流,要想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潮流、顺势而为。制度化管理恰能完美的与大数据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让管理变得更科学、合理、高效、经济。制度化可以有效规避人的情感的干预,有利于成就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有利于促使大数据被客观、真实、科学的运用。大数据的运用,必然会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化、科学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 企业法治要解决的问题
3.1 规避刻板的本本主义
企业全面实施制度化建设,依规治企,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刻板的本本主义——不灵活、不变通。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立加以规避和解决。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企业管理过程为什么需要变通、需要法外施恩。究其根本原因是制度不完善、不合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应该包含一项工作在各种情形下的各种可能性,并设定与之对应的处置措施,而不是需要通过变通或其它非常规的方式进行解决。制度本身也是具有生命的,其产生不应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持续修订完善的。制度确立的目的是保障企业的发展在规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其不偏轨,不偏航。相反,企业的方向是根据市场环境不断调整、优化的,制度是为企业达成目标而服务的,自然要随企业航向的调整而调整。
企业要避免思想僵化、管理僵化,就要保证制度的生命力,就是要保证制度修订的及时性、时效性,就是要确保制度与企业发展实际相适应。
3.2 合理体现人性化
依法、依规治企,不意味着完全撇开人性化,而是要将人性化融于制度中,在制度中体现人性关怀,增加员工的向心力。如何体现制度的人性化,其实已有前车之鉴:良好的福利制度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如推行弹性福利制度,设立合理的休假制度、慰问制度等。
企业推行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并不冲突,人性化是在制度框架下的,制度为人性化提供保障,人性化为制度化提供支持。人性化与人情化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体现的是企业的关怀,后者体现的管理者个人的关怀。制度化管理要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重视人性化,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制度的接受度和执行力,还有利于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3 避免制度泛滥
企业制度化管理要充分考虑制度的易执行性,制度条款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制度的建立是以保障实现管理目标而服务的,在确保实现其功能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制度制定的便易性和可操作性。一项制度在建立时应充分考虑其与公司整个制度体系的关系,应保证制度的连续性。首先就是要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制度发生冲突;其次就是要确保不同部门间制度的衔接、互补;再者就是要避免制度重复、冗长,晦涩难懂。制度中所用的语言再保证其严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简洁、通俗易懂。
制度存在的根本价值就是其被执行,失去执行性、操作性的制度就形同虚设。制度被执行的前提之一,就是制度本身具備较高的质量。这就对制度的建立有了极高的要求,企业制度设立应在专业团队的带领下进行,应保证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讨论修改。必要时可发布试行版,以便及时修改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制度泛滥,保证制度的可执行性、易执行性,才有助于企业制度化建设的推进。
3.4 确保制度监督机制有效运行
制度会不会被执行,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考核。制度的监督是一个费时费力又极为琐碎的事,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以保障,否则,制度不仅不会被执行,还会招致员工的不满和抵触。制度监督应客观、公平、公正,监督也应该是透明公开的、全覆盖的。
因制度的执行是标准化、程序化的,这就决定监督绝大部分可以采取非人介入的智能化方式进行,采取计算机、人脸识别系统、自动校验系统、自动统计系统等,可以使监督更客观、高效,可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3.5 最高管理者的支持
依法治企,已提及多年,为什么收效甚微,甚至被贬为不合时宜,其关键是在于推动过程中最高管理者的态度。以往企业推行制度化管理,往往最高管理者一句话,然后就是相关职能部门来具体推进。新成立的企业,管理团队及员工全是一张白纸,这种方法还尚可。对于老企业,特别是习惯了人治的,那就很难推进了,搞不好还会激化矛盾,弄得企业上下乌烟瘴气,管理效能一落千丈。结果就是,管理者认为此法行不通,又走回老路,或者就干脆两张皮,表面法治,实则人治。
企业要想推进制度化管理,必须的得到最高管理者的认可,并且由最高管理者亲自部署,亲自参与推进,形成自上而下的责任,层层压实。对于传统的国有企业,要做好应对企业员工思想动荡的应急处置措施,特别是要做好基层管理者的思想工作,使其在思想上认可,真心实意的推进。对于部分思想认识不高,推进乏力的部门负责人,应调整其岗位。最高管理者要把进制度化管理看作一项重大改革来看待,不应有丝毫懈怠,要有敢于除旧迎新、敢于斗争的魄力和定力。当企业挺过制度推进的阵痛期,一切管理都会变得简单、顺畅。
4 结语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保证企业经久不衰的根本。推进制度化建设,关键在于企业一把手的推进、专业团队的制定和坚决有效的监督考核。传统意义上呈现的制度化管理存在的僵化、教条、死板、不人性化等弊端均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加以规避和解决。制度化推进有利于吸引人才、简化矛盾、提高效能,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值得企业花费精力加以推进、落实。
参考文献
[1]丁士松.论人治[J].武汉大学学报,2008,61(4):567-572.
[2]彭鹏仿.人性的自私与自私的人性[J].益阳师专学报,2000,21(4):56-57.
[3]张旭霞.管理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