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021-10-13徐梦迪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穴位按摩康复训练

徐梦迪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在本次实验中按照双盲对照原则将所选患者分组,对照组所选30例患者采用穴位按摩治疗,实验组所选30例患者采用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所选3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较好及效果一般的人数共计25人,占组内患者人数的比例为83.33%,实验组对应人数为29人,占比为96.67%,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0.05);在治疗前,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41.48±3.26)分及(41.62±3.29)分,差异微小,(p>0.05),(42.91±2.93)分及(80.15±2.14)分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分析两组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有着不俗的表现。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穴位按摩;康复训练;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9--01

前言: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出现概率较高,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有着极大的干扰。患者在患病后会表现出面部神经功能障碍、口眼歪斜等症状,患者心理压力较大,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在当前形势下,民众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应注意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后续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参与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期间实验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人数为60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将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期间本院就诊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组患者中分别有14例及16例女性患者及男性患者,中位年龄为(41.3±4.2)岁,年龄最大为54岁,年龄下至20岁,实验组患者中分别有15例及15例女性患者及男性患者,中位年龄为(41.4±4.5)岁,年龄最小为20岁,年龄上至55岁。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基础信息差异微小,资料可以用于比较(p>0.05)[1]。

1.2方法

对照组所选30例患者采用穴位按摩治疗,实验组所选30例患者采用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在穴位按摩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要求周围性面瘫患者保持卧位,借助湿毛巾热敷患者面部。在按摩时,医护人员应旋擦掌心,借助掌心对患者面部进行按揉。之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采用擦额摩颈法,利用小指肚对患者印堂穴、鼻梁、鼻尖进行推擦,并推摩患者神庭穴、两腮等部位。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按摩患者双侧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地仓穴、太阳穴、四白穴、颊车穴、迎香穴、翳风穴等穴位,每个穴位采用拇食指按法的手法形态,用拇指端或食指端进行持续环形点压1-3分钟,由上至下按摩,每天按摩2-3次,以用于面部经络腧穴,具有温经通络,调节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促进疾病康复。此外,医护人员应按摩患者面瘫肌,实施叩齿。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鼓励和引导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抬眉皱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示齿、努嘴、鼓腮等面部康复训练分别牵拉锻:炼枕额肌、眼轮匝肌、唇肌及压鼻肌、颧大、小肌、提口肌及笑肌、口轮匝肌、口轮匝肌及颊肌,以此加快患者的康复。此外。护理人员应注意指导患者活动上下唇,或做患侧咀嚼运动以促进患者面瘫肌的恢复,以此降低面瘫对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影响。

1.3判断标准

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并加以比较分析。治疗效果较好则表示患者口眼歪斜等症状完全消失;治疗效果一般则表示患者口眼歪斜等症状有所改善;治疗效果较差则表示患者口眼歪斜等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计算机软件SPSS23.0对本次实验中涉及到的治疗总有效率、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百分比指代治疗总有效率,标准差(±)指代面部神经功能评分,X2及t分别用于对应数据的检验。数据差异较大,则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对照组所选3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较好及效果一般的人数共计25人,占组内患者人数的比例为83.33%,实验组对应人数为29人,占比为96.67%,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

在治疗前,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41.48±3.26)分及(41.62±3.29)分,差異微小,(p>0.05),(42.91±2.93)分及(80.15±2.14)分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分析两组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0.05)。

3讨论

中医上认为风邪侵袭、脉络空虚是导致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原因,主张通过对穴位的按摩来改善血液循环,进而加快肌肉功能的恢复。而且医护人员应积极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面部康复训练,以此降低疾病对面部神经功能的影响。共计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参与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期间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的作用,以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制定后续治疗方案[3]。分析本次实验可以得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治疗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p<0.05)。实验结果显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有着不俗的表现。

本次实验表明,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在优化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面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成绩显著。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的作用,并积极将其应用到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去,以此加快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蔡昱. 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J]. 系统医学,2017,2(20):126-127+130.

[2]张田.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3]范莉丛. 靳三针(面三针)结合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穴位按摩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老年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及临床意义分析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疗效观察
罗浮山百草油穴位按摩缓解头痛86例疗效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