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昌林:从“北漂”到药农致富带头人

2021-10-13段永利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北漂中草药中药材

段永利

他曾是一名“北漂”,从重庆到北京,然后去了大连,一路怀揣梦想,一路跌跌撞撞。

他在深山里种草药,17年来,跌倒,爬起,从无数次失败中摸索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加工+市场”的产业链条,中药种植面积达17.2万亩,帮助30多个乡镇、100多个村子300多个贫困户脱贫摘帽。其中,他还花10年为乡邻们修路。

他,就是曾在2012年被团中央、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杨昌林。

回到原点 坚持寻梦

“什么苦活脏活累活我都干过,印象最深的是在大连一个工地做水泥工,气温零下二十几度,我因重感冒高烧昏倒在工地,幸亏被工友发现及时送到了医院。当时就特别想家,想着万一哪天遭遇不测,还能留在家乡留在父母身边,就不会有什么遗憾。”杨昌林谈起回乡创业的初衷时,往事历历在目。

杨昌林于1981年出生在四川省达州市一个地处大巴山峡谷腹地的小山村,那里山高路远,但土地肥沃,雨量丰沛,山里的中草药很丰富,采药换钱是当地村民的一个营生手段,杨昌林从小便跟随父母上山采药补贴家用。

2000年,从宣汉县职高师范专业毕业的杨昌林选择外出打工。他像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梦想一路北上,从重庆到了北京,后来又去了大连。一路的艰辛和苦难无人能诉,在异乡差点因重病丢了小命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

几经思索,他跟父母反复沟通,表达自己想回乡种植中草药的想法。种了一辈子地、挖了半辈子草药的父母,当然深知当药农的辛苦,再加上当地山路遥遥,条件落后,20世纪90年代初,乡亲们尝试集中种植中草药都没能成功,这些因素加起来,父母坚决反对杨昌林回乡从事这种没有出路的苦营生。

俗话说,穷人孩子早当家。家人的反对没能阻止杨昌林的脚步,2003年一开春,他就踏上了回乡的路。为了攒够承包山地的钱,杨昌林卯足了劲去县城打工挣钱,白天修摩托车、做销售,晚上摆地摊儿赚外快。同时,他还利用节假日四处考察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先后走访湖北、重庆开县、重庆城口县、陕西等地,看到了药材行业的市场潜力,更加坚定了他在家乡种植中药材的决心。

到了2003年秋天,杨昌林终于用攒够了的3万块钱,在海拔1980米的山上,承包了已经荒废5年的药材厂 ,一共300亩地,这远远超出他最初想租100亩的设想。“当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租100来亩地,让村里的乡亲们集中种植党参和云木香,再集中采摘卖出去,大家共同致富。”杨昌林对本刊记者说。

村民回忆说,租完地后的两年时间里,因为资金短缺,杨昌林一头扎进了深山老林,孤身一人住茅草房、喝积水、点煤油灯,他每次上山都会背上一小袋大米,几斤菜油,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由于过度疲劳,加上因生活条件艰苦导致的营养不良,杨昌林在山上病倒了。他摸索着寻找有信号的地方,用仅剩一格电的手机向亲友求救,后被送往医院治疗10天才痊愈。

这还不算是让杨昌林更难受的,让他恼火的是头一年的中草药绝收。“在扩充种植初期,我为了追求高收益,盲目把已经种下去的云木香全部拔掉改种党参,却忽略了党参所需的种植季节和环境。党参需要在冬季雪地里种植,而我补种的时候已经开春,杂草和党参一起发了芽,党参芽和杂草芽混在一起根本无法除草,再加上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一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当年被我拔掉的云木香,到了年底竟然价格疯涨。自己的投资搭进去不说,连工人的工钱都无力支付。”杨昌林对当初的盲目操作后悔不已。

当头一棒,创业该如何继续?

杨昌林意识到要想走出困境,光靠勇氣是不够的,自觉吃了“没文化”的亏,他暗下决心:要用知识武装自己。

于是,杨昌林拾起书本,潜心钻研,每当遇到不懂的种植技术,就跑去问村里的“老把式”,如果是前辈们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跑去县里请教专家。另外,县里组织召开的技术培训、创业培训,他一次不落。

杨昌林根据掌握的种植技术,吸取了种植党参失败的教训,重新改回种云木香,果然到了年底,收获1.5万斤云木香。从“北漂”青年到“驻山”药农,杨昌林2009年被评为县里的“十大杰出青年”。

要有销路 更要有“出路”

杨昌林种植的云木香虽然丰收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销路难题。

“我那时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初出茅庐,在中草药行业根本没有人脉资源,也很难得到客商老板的信任。当时正赶上成都召开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我决定去碰碰运气。”这次博览会,让杨昌林眼界大开,“到了博览会现场,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展位就递名片,还顺便跑去成都的中草药市场揽客户。没想到展会结束后没多久,就有客商找上了门。客商来时,我种植的药材还没有开挖,于是客商就在我家住了下来,我陪他一起从乡亲们手里收药材,最后他还答应全部收购我的药材。”

如果说成都之行让杨昌林“见了世面”,那么跟客商的“亲密接触”,让杨昌林学到了不少中草药种植的生意经:他意识到规模化、订单化、产销一体化才是中草药种植的未来。

此后,市场需要什么,杨昌林就会组织农户种什么。凭着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杨昌林逐渐积累了经验,并且积攒了一笔资金。他开始招募农户自愿种植中草药,到2009年,种植面积已经超过8000亩,形成了厚朴、党参、野生天麻等中药材立体种植,达到了药成林、林成片的规模效应,这也为后来中草药种植基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药材种植成了规模,“出路”的考验接踵而来。

“2009年,我有三万斤云木香在山上,客商直接给了2万块钱定金,希望能够马上收货。可山里没有路,不通车,还时常下雨,根本没有工人愿意上山搬运,这批货前后拖了半年。”杨昌林说。

杨昌林意识到,要致富,必须先修路。订单农业要想发展,确实迫切需要一条可以通往外面世界的路。

于是,他开启了自费修路的致富行动。但个人修路哪有那么简单,光是经费就得好几十万。杨昌林只得先拿出准备买婚房的10万块钱,到2010年夏天,他东拼西凑出60万元,请来工人,为村民打通了龙泉乡小坪村至柒棚子基地9.8公里盘山公路。这样一来,不仅方便了自己种植的药材进出运输,也给几个乡镇村民送上了一条福祉路。

“其实早在2005年,杨昌林就已经开始修路,一段一段修起来,用了半年时间才成型,起初只是可以骑马上山,后来经过加固、拓宽,已经可以通摩托车了,但还无法达到卡车进山运输药材的标准”,乡亲们对他自费修路很是感激,“他自己的皮卡车已经到了报废的年限,却一直不舍得掏钱去换,就这么一笔一笔投入资金,一段一段修进山路。人手不够时,杨昌林就会拿起榔头,光着膀子加入施工队”。

原本只想修通村里的路,没想到路却越修越远。10年时间里,杨昌林修好了20多公里的山路,连接起了两个村庄。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了药材种植中,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路修到哪儿,中草药就种到哪儿。这条山路,解决了中药材如何出山的运输难题,也方便了客商来考察,同时,也让杨昌林的中药成交量和知名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规模化种植 实现共同富裕

2009年,在当地政府推出扶持返乡创业青年的政策支持下,杨昌林计划着打造他的“药材王国”,他率先注册成立了“宣汉县昌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合作社向農户免费提供优种优苗、栽培管理技术,并且保证药材产品的回收。在杨昌林的带领下,当时宣汉县有12个重点乡镇、48个村、4800多户农户从事中草药种植。

一条河、一座山、一排沟把达州市的土地分为黄、黑、红三种土壤,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杨昌林带领大家种植的中药材分布在海拔600米到1500米之间,根据海拔高度安排种植不同的药材。

杨昌林对家乡秦巴山区的感情,全部化为他的规划和梦想。他希望将周边适合种植中药材的地方打造成“公司+基地+农户+加工+市场”的一条龙产业,想让这里的乡亲们变为药农,让他们靠山吃山,都能走上致富路、创业路。

2011年杨昌林又成立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逐步做大做优地道中药材产业。公司种植了包括厚朴、木香、黄柏、丹参、柴胡、天麻、重楼等在内的几十种地道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余亩,覆盖周边地区26个乡镇53个村。公司拥有近50名的专家团队,近百名员工。

截至到目前,杨昌林先后在达州市通川区、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达川区等县市区的30个乡镇100多个村落,带动5000余户村民种药材17.2万余亩,净利润达2.1亿元,帮助300多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帮扶180多户精准贫困户成为药材种植大户,培养出10多名“百万富翁”级的药农,为乡亲们开辟了一条发家致富路,也为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积攒了发展后劲。

“实现了药材种植规模化,但其前期的加工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以前我们这里根本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中药材加工厂,更别提能把药材加工做成一个完整产业链的工厂。”如何把中药材做成产业生产链,是杨昌林反复琢磨的问题。

终于在2017年3月,杨昌林投资1.2亿元,在宣汉县双河镇方斗村食品工业园区征地48.8亩,计划分三期建立年产能力达5000吨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目前第一期建设项目已经竣工投产,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新建生产车间、综合业务用房、检验中心等,引进尖端的切制、炒制生产技术,新采购了自动化生产线、筛选机、洗药机、润药机等设备,形成年产云木香饮片500吨、丹参150吨、玄参350吨的生产能力,目前是川东北地区最大的中药生产厂。年销售额为2.3亿元,可创税1300万元,年利润达2000多万元,同时可吸纳300人就业。

由于中药材附加值的提高,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和销售已成为周边和本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如今,公司年产中药材1.2万吨,产值达1.3亿元,创税3600万元。公司还先后荣获“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部星创天地”、四川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企业、“省级示范专合社”、“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等殊荣。

当被问及成功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经验时,杨昌林笑着说:“无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利用脱贫攻坚政策,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部门项目的帮扶,不断壮大中药业发展的产业链。然后利用自有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村社发展中药材产业,利用公司搭台、政府站台、群众参与的办法,发动广大村民种植中药材,公司对农户种植的药材实行保底回收,解决老百姓销售难的困扰,大力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后是规范种植标准,优化栽培技术,实行统一授课和示范,定期进行病虫害管理。公司采用自行种植、自行生产、自行销售、严格检测、种销对路的办法,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中药对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后疫情时代,随着大家对中药认知的提高,中药行业发展未来可期。

坚守脱贫致富的初心,传递绿色药材的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产业未来的发展,杨昌林不是没有思考过,“下一步,我计划建集饮片、提取物、粉剂、颗粒、配方‘五为一体的生产加工厂,邀请院士、专家为当地基层创业者提供基础服务和创新途径,提升产学研合作效果。以标准化加工厂为载体,通过电商销售平台,大力规模化、标准化产销中药材。”

猜你喜欢

北漂中草药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三味中草药 消炎效果好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台湾影视人的“北漂”路
I LOVE SPIDER—MAN
北漂
中草药在缓解夏季猪热应激中的研究应用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