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实现“从0到1”的华丽蜕变
2021-10-13
一轮秋影转金波,天舟乘风击破长空万里,飞去会天和。
2021年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并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
中秋佳节团圆日,恰好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29周年。对酒当歌,与你摘星揽月共“数”九天。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9年间,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别人到自行研制,成功将5艘无人飞船、7艘载人飞船、3艘货运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送入太空。护航12名中国航天员、17人次完成太空之旅。实现从1人飞天到多人飞天、从在轨1天到驻留3月、从首问苍穹到二次出舱漫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0到1”的华丽蜕变。
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中华飞天梦。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到目前为止,中国航天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具备了先进的卫星、火箭的设计能力,加工制造能力、完备的测试和试验能力、可靠的发射能力和有效的测控管理能力。
近年来,我国又利用卫星遥感对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进行預报和评估,使我国每年可减少数百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遥感卫星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信、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轨运行的卫星有20多颗。
摆脱地球的摇篮,走向真正的星辰大海,将人类地球文明扩展为星际文明将不再是个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了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天舟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加等一系列成就。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彰显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