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女英雄李林
2021-10-13梁水源
梁水源
在厦门集美中学李林园里,矗立着一尊跃马举枪、飒爽英姿的铜像。她就是抗日民族女英雄、印度尼西亚归国侨生李林。
李林出生于福建龙溪,满月不久就被父母遗弃,3岁那年她险些命丧天花。后来,她随养父母侨居印尼,亲眼目睹殖民统治的屈辱,萌生朦胧朴素的爱国思想。14岁时,她毅然归国寻找强国之路,进入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学习,并加入集美抗日救国会义勇队。
3年后,李林慕名转学到上海爱国女中,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救亡青年团”,她在国文课上挥笔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她除了发愤读书以外,还坚持体育锻炼,时刻准备上战场杀敌。1936年7月,她来到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北平,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她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抗议国民党政府在上海逮捕救国会“七君子”事件中,她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担任旗手,面对警察的暴力阻拦,她坚持护旗不倒。
1936年年底,李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她投笔从戎,奔赴山西太原抗日斗争前线。她加入了山西牺盟会,并担任中共军政训练班特别区委员会宣传委员、兼第11连(女生连)党支部书记。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李林主动请战,担任中共雁北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她日夜草拟、印刷、散发传单,到车站、学校等进行宣传发动。日军侵犯大同前夕,阎锡山和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李林毅然拿起武器,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担任了贺龙领导的八路军120师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队长兼政治部主任。1938年6月,原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和第五支队改编为八路军120师雁北第六支队骑兵营,李林率领这支队伍转战雁北各地,接连取得胜利。
李林英勇善战,英姿飒爽,常常骑着高头大马,率领骑兵战士冲锋在前,在战斗中练就了能在马背上双手开枪的本领。她领导的骑兵营驰骋长城内外,奇袭“长流水”据点,扫荡洪涛山区日伪军,突破岱岳镇。因屡建奇功,战绩赫赫,威震雁北,日军和汉奸到处张贴布告,悬赏5000大洋捉拿她。1939年3月,李林参加阎锡山在陕西宜川秋林镇召开的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以铁的事实和亲身经历,讲述八路军和山西新军深入敌后,出生入死,打擊日伪军的英勇壮举。阎锡山亲自派人向她施以威逼和利诱,李林不为所动,坚持斗争,引起舆论强力关注,粉碎了国民党的反共阴谋。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500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李林不顾怀有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小郭家村荫凉山顶。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以身殉国,时年24岁。
李林牺牲后,当地数千名抗日军民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在洪涛山区东石湖村高山脚下,建造了李林烈士墓。墓碑上刻着:“浩气贯洪涛,碧血染桑乾。忠勇报国志,永活在人间。”《新中华报》刊登《悼民族女英雄李林同志》,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新西北报》发表《悼李林同志》的社论:“李林同志的一生历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斗争史,她的死,无疑是国家一个大的不幸和损失,尤其是晋绥边区的人民更是失掉了他们最亲热的保姆,失掉了光明的灯塔。”新中国成立后,作家王宝国把研究女英雄李林当事业,经过长期研究,他写出长篇传记文学《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文中突出表现李林在集美学校受陈嘉庚先生影响而形成的华侨精神。
烈士雄姿,屹立在浔江东岸高地。李林是全国唯一一位华侨抗日女英雄和“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也是集美学校的骄傲,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