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干预研究

2021-10-13肖泽军贺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团体辅导新冠肺炎疫情

肖泽军 贺娟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事件会给高职大学生群体造成怎样的心理影响?面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团体辅导法开展研究。研究结果: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互联网信息是高职大学生重要的应激源;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缓解学生心理问题效果良好。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应激源;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40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随后快速扩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健康。疫情的发生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以往研究,重大事件的发生会给个体带来诸如恐惧、焦虑等问题,严重者还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面对此次疫情,高度互联网化的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情况,心理应激源是否具有特殊性值得我们关注。面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团体辅导法开展研究,旨在了解重大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心理支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被试

本研究选取本校6003名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其中男生3634人,女生2369人。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

1.2 研究材料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而成,采用5级评分,分值为1~5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根据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43项,或任意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此外,通过自行设计的开放式问卷来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

1.3 数据处理

实验共收集到问卷600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860份,有效率为97.61%。在剔除问题数据后,利用SPSS21.0进行数据的描述统计和方差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阳性症状的被试共1319名,占比22.51%;其中,总分异常者(总分≥160)为548名,占比9.35%;阳性项目数异常者(阳性项目数≥43)为773名,占比13.19%;心理症状阳性者(因子分≥2)1319名,占比22.51%;中度阳性者(因子分≥3)为174名,占比2.97%;阳性症状因子主要为强迫、人际关系、附加因子、抑郁等(见表1)。

2.2 开放式问卷结果

结果显示,疫情对学生的生活方式(82.52%)、人际沟通与交往(74.72%),学习方式(62.59%)影响较大。学生对疫情的感知主要来源為互联网(78.31%)、周围客观环境(74.67%)、亲朋(65.97%)、政府(29.94%)。疫情最担心的问题为自己和亲朋是否会感染(84.65%)、疫情能否控制(70.98%)、疫情传染性与致命性(64.27%)、与家人关系问题(38.77%)。疫情期间最想解决的问题为回归正常生活(89.70%)、结束疫情(74.52%)、结束隔离(39.52%)。

2.3 干预

在实验一因子分≥3的被试中,随机抽选30人作为干预组被试,其中男生17人,女生13人;再随机抽选30人作为对照组被试,其中男生16人,女生14人。干预组被试进行为期8次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此期间,对照组被试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干预,所有被试均自愿参与该实验。

如2表所示,在经过团体干预辅导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被试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的分值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干预组被试所有因子分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焦虑、抑郁、强迫因子都有着明显的降低。

3 讨论与建议

3.1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疫情对我校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2.51%),产生了诸如强迫、焦虑、恐惧等情绪,强迫是阳性症状检出率最高的因子。在面对疫情、地震等重大事件时,个体总是会对此作出相应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与前人对“非典SARS”等事件的研究结果相符。疫情作为一次重大事件,其突发性、高传染性会给个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影响是可以预料的。

3.2 应激源分析

3.2.1 疫情本身

疫情发生后,病毒迅速传播,传染隐蔽性强,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加上科学对其病理认识不足,治疗方法不确定,导致感染者有一定的致死率。不断上升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导致个体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解释,人有生存和安全的需要,疫情严重威胁着个体的生命健康,出于对生命健康的担忧,个体较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3.2.2 信息掌握不足,认知缺失

个体在面对从未有过的突发事件时,以往的信息对当前事件的解释存在严重不足,并且带有滞后性。同时,互联网传播的疫情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且真假难辨,出现了诸如“美国公民喝消毒剂致死事件”“国内双黄连抢购事件”等事件,相关信息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危机状态下,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加重了恐慌,导致引起个体心理状态的变化。重大事件中个体掌握较多的正确信息并具备较好的网络信息甄选和辨别能力将有助于个体应对问题,这一结果与赵春珍等人研究结果一致。

3.2.3 互联网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只局限于一定的机构和团体,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疫情发生后,面对互联网上不断传播的海量疫情信息,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接收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恐慌情绪,导致对疫情反应加剧,产生各种情绪问题。袁银传等研究者皆提到了网络,尤其是谣言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后续的干预实验访谈中,不少被试都表达了“真正导致自己产生情绪反应的不是疫情本身,而是互联网信息”这类观点。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团体辅导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