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事件”的资源开发与使用

2021-10-13盛丽芳谢建美

中小学德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典型法治道德

盛丽芳 谢建美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小学尤其是中高年段学生中,诸如网瘾、抽烟、性侵害、校园欺凌等典型事件日益增多,危害其健康成長。教学须基于学情调查开发典型事件资源,找准学生生活中的共性事件问题,拓展学习活动深度,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深化学生对典型事件的道德认知,学会应对方法,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和生活能力。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典型事件;学情调查;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9-00-04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课程。学生成长中的生活事件对其道德的自主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在他们的成长中,有一些事件必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发展。[1]尤其是小学中高年段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敏感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迅速发展,对社会充满好奇,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同时,其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等依然比较淡薄。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诸如网瘾、抽烟、性侵害、校园欺凌等事件日益增多,对学生的危害巨大,我们将这些事件称之为儿童成长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虽然教材设置了相关内容,但着墨不多,同时,由于教材难以避免的滞后性,诸如刷抖音、看直播打赏等新问题都未能涉及。这要求我们切实了解学情,将“典型事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使用。

一、找准共性事件“问题”,增进道德生活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材力求既系统地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又比较全面地反映儿童生活的多样性、动态性,以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立足儿童现实生活和道德成长的一般问题,教材显性呈现了一部分典型事件,包括网络游戏上瘾、抽烟等。我们围绕相关内容,对四-六年级教材中的典型事件,以及教材未涉及的其他典型事件进行了梳理(见表1)。

这些典型事件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教育难点。教学中,我们着力“用好”教材,适时补充教材未涉及的典型事件,找准学生的认知或行为误区设计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究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体验,从而更好地引领其道德生活。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8课“网络新世界”一课教材未涉及刷抖音、看直播等新的社会现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全班82%的同学刷抖音、看直播,还有23%的同学曾为主播刷过礼物。抖音从设计上就具有使人成瘾的特性,涉世未深小学生很容易沉迷其中,成为学生“认识”社会的渠道,造成其认知和价值观的扭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其作为“典型事件”和特殊问题,纳入本课教学。

教材在本课第一板块“新世界很精彩”设置了一个互联网生活小调查:你上网主要做什么?并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说一说,内容包括收发邮件、玩游戏、购物、搜索资料、上网课、聊天、看动画等。针对学情调查,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播放新闻,增加刷抖音、看直播等典型事件:

新闻1:小学生沉迷抖音,造成视力低下,学习松散,退步,甚至破坏正确的价值观。[2]

新闻2:有一位深圳的父亲王先生的女儿沉迷看直播,还把他银行卡里的钱偷偷给转走了,这些钱都被打赏给了女儿喜欢的主播。平时打赏一次最少也要六七百,多的时候能达到两三千,现在还没看多长时间,就已经花了12万。看了新闻,你有什么想说的?[3]

真实的数据触目惊心,让学生直观感知沉迷抖音的危害,以及给主播刷礼物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由此,引起学生对自身的相关行为展开反思,进而通过说一说,在表达中进一步深化对相关行为的认知。这必然有助于学生真正意识到沉迷抖音的危害,从而产生改进的愿望,为学会在网络社会中安全、文明地生活奠定基础。

二、“拓展”隐性事件深度,解决道德生活问题

教材往往只是个“例子”。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呈现了诸多典型的生活事件。但是,面对不同地区、学校、班级的学生个体,教材难以兼顾“个性”。尤其是诸如性侵等事件,因其比较特殊、隐蔽且涉及隐私,学校往往难以及时应对、有效处理。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性侵等事件在小学生成长中出现频率并不低,且其影响或危害巨大。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显示: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的成年人强奸未成年犯罪人数,在2017年为7550人,2018年为9267人,同比增长22.74%,2019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2912人,同比增长39.33%。我们又走访了当地检察机关,了解到2018年至今未成年人犯罪28件37人,37人中有13名是本地人,包括在校生4名;性侵未成年人案件17件,涉及未成年被害人29人,29人中有25名系未满14周岁的幼女。其中,2018年2件4人(此处4人指未成年被害人)、2019年3件10人、2020年10件12人,2021年截至目前受理案件2件3人,另有3件3人正在侦查中。从数据上看,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逐年递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性侵等事件容易造成心理阴影,会危害孩子的生命健康成长,因此需要切实引导学生提高警惕,加以防范。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往往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加之学校性教育相对滞后,这一话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很少涉及,多数教师难以驾驭。对此,我们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拓展。

教材在六年级上册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设计了活动园,提示学生区分正常与不当的身体接触,之后,以“知识窗”的形式提及性侵害相关法律知识。性侵害一般比较隐蔽,其形式或手段并不止于教材所提及的内容。我们借用检察院发布的“防性侵教育片”,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

环节一:视频“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帮助学生了解、整理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

环节二:“性侵,离我们很远吗?”通过观看“防性侵教育片”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作出总结:1.独处的环境可能会让欲望脱离约束;2.网络可能是坏人华丽的装饰;3.欢乐的聚会也可能出现邪恶的想法;4.熟悉的人可能做危险的事;5.独自走夜路,容易吸引恶魔的尾随;6.每一次疏忽,都有可能成为坏人侵害的机会……

环节三:“常见的性侵害有哪些?”结合视频、课本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性侵会给我们造成哪些伤害?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在公共场所异性有意识地触碰自己的隐私部位等性侵行为的表现。由此,学生作出总结:他人没必要却有意识地触碰自己的隐私部位;让自己触碰他人的隐私部位;让自己接触或者诱骗拍摄一些光着身子、不穿衣服的图片和视频等,增进对性侵害行为的了解。

环节四:“如何远离性侵害?”在前面三个环节学习基础上,学生探究得出:熟悉的人有时候比陌生人更可怕;白天与夜晚一样危险;并不是只有女孩子才会有危险,男孩同样可能会遭遇危险;性侵害有可能是没有身体接触的;不是所有的侵害都有暴力行为。由此,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

环节五:“遇到性侵害应该怎么办?”结合教材“知识窗”提供的刑法规定,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四个环节的思考和结论,总结预防性侵的方法:我们有权说“不”;立即离开;告诉信任的成年人或者报警;任何事情都没有生命重要;如果不幸遭到侵害,一定要反复告诉自己:我,没有错!应该被谴责和追究法律责任的是侵害者,不用感到自卑、自责,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收集证据并迅速报警,不做沉默的羔羊;如果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告知家长就医,如果影响心理健康,及时请求帮扶。

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件让学生深感震撼,充分认识到性侵将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从而自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寻求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鼓励事件多元“表达”,提升道德判断能力

近年来,校园欺凌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性侵问题类似,校园欺凌一般比较隐蔽。我们调查发现,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园欺凌问题。我们对本校高年段部分学生进行了不公开的问卷调查。调查人数为50人,结果显示:有欺凌或被欺凌经历的有18人;有12人遭受过身体伤害,有26人被恶语中伤,被他人辱骂过,有14人被群体孤立过,有7人遭遇过财物敲诈。值得关注的是,与性侵中的弱势群体角色相比,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学生既可能是被欺凌者,也可能是欺凌者。与性侵一样,其傷害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不仅涉及法律问题,更关涉道德问题。

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第3课“当冲突发生”一课设计了“美欢欺负王玲”的故事,在六年级上册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活动园设计了“王然的遭遇”等。其设计思路从欺负到欺凌,从规则到法律,符合此类典型事件的发展规律。学生在中年段可能会出现欺负同学的事件,随着其个性的不断形成与发展,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增强,如若缺乏规则、法律意识的培育,到了高年段就容易升级为欺凌事件。

对此,我们在法治专册教学中,立足“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的活动园设计,在引导学生阅读“王然的遭遇”后,现场请学生在心中默默回答问卷,以此促进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行为;之后,借助三个话题讨论,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诉说自己的相关经历和感受。

话题一:如果你是王然,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被欺凌?被欺凌后你是怎么想的?会怎么求助?

生1:可能他们觉得我弱小。我心里很害怕,被欺凌后会把这件事告诉家长。

生2:或许因为我是新生。对同学不熟悉,害怕再被欺凌,我会向老师求助。

生3:可能我是新来的。我很害怕,怕告诉老师后,他们知道了更会欺负我,还是不告诉家长和老师……

话题二:如果你是鲁某,你为什么要欺负他?请换位思考,如果你被欺凌会是什么心情?

生1:也不算欺负,就是逗他玩。如果我被欺凌,心里肯定很愤怒。

生2:因为他看起来比较弱小一点。如果我被欺凌,我肯定要报复回来……

话题三:如果你是王然的同学,看到鲁某拦住王然的时候,你认为怎么做比较合适?

生1:虽然我很同情王然的遭遇,可是我势单力薄,去帮忙自己也会被打,还是不去逞英雄吧!

生2:我们不能“以暴制暴”,也不能袖手旁观,应积极想办法寻求老师、家长或法律的帮助!

生3:怕什么,越妥协他们越嚣张,我得立刻上去阻止他们!……

三个话题着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三个视角展开思辨和表达,探寻欺凌事件的原因和面对欺凌行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教师及时出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懂得必要时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警醒欺凌者的不当、违法行为,鼓励学生拒绝、抵制欺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

[2]搜狐网.抖音又出事!小学生在抖音花式"做生意",如何拉回沉迷的孩子?[EB/OL].(2018-10-04)[2021-03-26].https://www.sohu.com/a/257623104_800955.

[3]趣谈社事.小学生为主播狂刷12万,主播回送3元礼物,家长气到直接崩溃[EB/OL].(2019-03-09)[2021-04-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522571988779976.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典型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圆》典型易错题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