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撮语带面”古诗教学谈

2021-10-13谢云燕

考试周刊 2021年71期

谢云燕

摘 要:文章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为例,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撮语带面”教学方法在初中古诗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从聚焦诗歌内容,深入解读、挖掘文本情感,透彻分析、咀嚼多义词语,发展思维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如何撮取关键语架构课堂。这一教学方法不仅简化了教学过程,而且也让学生拥有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逐渐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特点,培养了文言语感,进而具备了欣赏美的能力,增强了形象思维能力。古诗词“撮语带面”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文”“言”的统一,真正做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撮语带面;聚焦诗歌内容;挖掘文本情感;咀嚼多义词语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形成基本操作技能,更深远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形成“语文思想”,掌握语文的“思维方式”。平时的古诗教学就是教师先串讲字词句的释义,再对已翻译成白话文的古诗进行对作者情感、写作手法等讲析。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同时也使课堂学习走向僵化。受钱梦龙“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来作为分析的一个入口,由此入手,带动全篇的教学。”这句话的启发,我们探讨“撮语带面”古诗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选取古诗中的一个字、词语或句子,把它作为分析整篇文章和架构课堂的主线,并以这个字、词语或句子为路径,带动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这个“面”。这种方法从精读入手,从整体思维入手,从最简练的字、词、句中品味文本,做到“咬文嚼字”。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形成、提高,而且有利于课堂结构的简化和聚焦,还影响了学生们的学风甚至是文风。

为了更好地理解“撮语带面”古诗教学法,笔者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入手,做具体分析。“撮语带面”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这个“语”如何撮。

一、 聚焦诗歌内容,深入解读

一首诗歌是作者主旨立意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和媒介。教师在撮“语”时要聚焦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词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诗歌内涵进行再探索、深挖掘。教师可以根据词频、词语直径、词语位置、词语分布等,评估主题语权重,从而快速找到概括诗歌内容的词语。词频是指词语重现的频率,词频越高,被确定为主题词的可能性越大。词语直径是指词语(包括它的近义词)在文本中首次出现的位置和末次出现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如果某个词语在文本开头处出现,而结尾再次出现,那么它就可能非常重要。另外,段落首句与末句在语段中的表意權重通常较高,这是思维完整性的要求使然,一个完整的思维程序,要求首尾圆合。最后,词语分布是指在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词语的分布情况,如果一个词在整个文本中分布均匀,通常就是重要的词语。

初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获得本诗歌的主题语是“破”。该语出现在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同时也出现在诗歌结尾“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从它们出现位置间的距离以及频率,可知“破”的重要性。是不是撮“破”就可以带动整首诗歌这个面呢?接下来,学生就得深入文本,细品精析,加以验证。诗歌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语义上指向了“破”的原因。紧接着,“渡”“洒”“挂”“飘转”则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为大风吹破的情形。第二节描写了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含蓄地写出诗人想挽救被破坏的茅屋,却再次遭受群童破坏的焦急、无奈、痛惜。第三节写了屋破偏逢连夜雨,作者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作者此时的“破”就不仅限于此夜,也不仅限于此屋,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由“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而“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则由个人的遭遇,扩展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为此,第四节围绕国家和人民的“破”迸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喊!只要有高大坚实的房屋温暖天下寒士,诗人愿意独守“破”庐!

不难发现,我们所撮的“破”能成为解读诗歌的切入点,以它为路径能够一层层深入剖析文本,直抵诗歌内容,从而顺利解读文本这个“面”。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教师就可以围绕“破”理出教学设计的主线:“茅屋被什么所破坏,赏析风雨”——“诗人挽救破坏的茅屋了吗?叹童抢茅”——“除了屋破,你还读出什么破?感怀国家”。一个“破”字立课,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读懂诗人的写作意图。撮语带面教学,为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打桩”“架桥”,让文本的核心价值生成为教学的核心价值,最终指向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二、 挖掘文本情感,透彻分析

“诗言志,歌咏言”。文本内容往往是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而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更能够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们所撮“语”必须立足于能体会作者情感的词。第二次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笔者让学生初读课文,在标题前加一个感叹词。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到“哎”,足见他们对文本是理解的。怎样将这种理解具体化呢?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寻找能够统领整首诗歌的词语。很快他们便撮取关键词“叹息”,明确作者在叹息。接着,以该词为核心深入挖掘,透彻分析。

诗以描述开篇,以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之“声势”以及它的“战绩”。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作者只能是无可奈何,这是作者的第一声叹息。本来将这些茅草捡回来,屋子修一修还能住,可是却偏偏碰到一群顽童“趁火打劫”。此时,作者为群童之蛮横、自己之年迈而发出第二声叹息。大风过后,黑云涌动,不用说,秋雨不请自来。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新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旧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作者为家之破败不堪、生活之艰难而第三次叹息。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酒泪沾襟又有何用呢?作者把自己一家人的灾难放到了“安史之乱”的大背景,那么自己一家人的灾难就成了千千万万家庭灾难的缩影。杜甫由个人的痛苦想到普天下寒士的痛苦。这是为国家兴亡而发出的叹息,这是为天下百姓安康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