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10-13杨晓龙
杨晓龙
摘 要: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助力贫困大学生脱真贫、真脱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资助育人实践中,湖北经济学院开创了5S育人体系,从5个方面健全育人体系、培育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本文通过对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的深度解析,调查贫困大学生对既有的5S育人体系的认同度、影响贫困大学生评价5S育人体系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家校协同育人;5S育人体系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助力贫困大学生脱真贫、真脱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资助育人实践中,湖北经济学院开创了5S育人体系,从家庭访问活动(Family Visit)、自强之星评选活动(Star of self-improvement)、勤工助学岗位(Self-improvement Job)、奖助学金(Subsidy)、爱心超市(Love Supermarket)5个方面健全育人体系、培育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在实际的学生资助工作中,既有的5S育人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笔者通过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有效率为92.58%)、开展个别访谈(访谈被家访过的学生9人、“自强之星”称号获得者5人、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8人)等方式调查贫困大学生对既有的5S育人体系的认同度、影响贫困大学生评价5S育人体系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家校协同育人新路径。
二、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的功能作用
(一)密切家校联系
被家访过的9名学生在接受访谈时都对家访活动表示充分肯定。他们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假期开展家访活动,反映出学校以及学院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在学生及家长的眼中,家访活动早已超出了“到学生家里走访、送慰问品”这一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是传达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对家庭的勉励,而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家访活动更直接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状况。
(二)发展素质教育
通过对5名“自强之星”荣誉获得者的访谈,笔者发现他们在思想引领、创新创业、实践实习、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都十分突出。他们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优异表现;或富有开拓精神,勇于创新创造,在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优秀成绩;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乐于助人、崇义友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服务学生成长
通过对8名有勤工助学经历的学生开展座谈,他们认为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可以获得勤工助学的岗位收入,缓解自身家庭经济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勤工助学,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沟通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纷纷表示,以前都是在课堂上、在活动中与老师们接触,现在通过与老师在工作中的交流,对老师们的工作内容有更全面、更直观的感受。
(四)推进教育公平
对贫困生的资助,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举措。通过对287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在回答“你认为奖助学金政策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效果如何”这一问题时,有32人认为“十分有效”、133人认为“效果良好”、79人认为“效果一般”、36人认为“效果不太明显”、7人认为“完全无效”。通过数据分析得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在推进教育公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实现爱心传递
湖北经济学院爱心超市,是在校学工部(处)学生资助中心的指导下成立的,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要成员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公益组织。超市利润全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同时通过超市的经营运作,培养和锻炼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爱心超市目前已经形成“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积极参与爱心超市运营管理—贫困大学生自主经营—获得利润—利润所得资助贫困大学生”良性循环,爱心在学生群体中间不断传递。
三、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家访供需不匹配
在287份有效问卷中,对“班主任、辅导员是否到过你家家访”这一问题,有26人选择“是”,占比9.06%;261人选择“否”,占比90.94%,这一数据说明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家访活动的受众范围小,被访学生少。同时,对“你是否希望班主任、辅导员到你家开展家访”这一问题,有12.89%的学生表示“意愿强烈”,有42.86%的学生表示“意愿较强”,说明在家访活动中存在供给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二)评选名额不充分
“自强之星”的评选,是我校为充分挖掘直面困难、勇于担当的学生榜样,激励广大学生自强自立、奋发成才而举办的重要活动。笔者对往年的评比文件进行解读,发现在既有的评选标准中,存在着评选名额不够充分、评选制度不够完善、评选指标不够细致等问题。如学校每年评比选出“自强之星”10名、“自强之星提名奖”若干名(通常为8名),这一数字相比于学校的在校生数量、贫困生数量,凸显出评选名额不充分的问题。
(三)受助认同感不强
目前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岗位所在的管理者(老师),重事务性的工作而非成长性的指导。许多勤工助学的贫困学生,在岗位上所做的就是烧水、接电话、打扫卫生、复印资料等事务性的工作,而岗位所在的管理者(老師)缺少对其成长性的指导如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业务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等。在对8名有过勤工助学工作经历的学生进行访谈时,他们表示事务性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更多的希望能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工作能力的锻炼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制度建设不完善。
通过对287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笔者注意到在回答“你认为是否存在不贫困的贫困生”这一问题时,有232名学生选择“存在”,占比80.84%。这一数据说明,通过既有的贫困生评比制度选出的贫困生,可能部分存在着购买奢侈品、非必要大额消费等与贫困生身份不相符的行为,这一现象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社会化参与较弱
爱心超市的运营过程中,社会化资助参与度和利用率均较低。目前爱心超市的主要支持力量为学校学工部(处),同时学校校友会、基金会也给予配套支持,这在确保爱心超市的自主性、公益性的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这就有可能导致爱心超市的经营者、参与者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可能由于缺少外部力量而导致爱心超市的跨越式发展受到限制。
四、精准扶贫视域下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重构
(一)重视家访活动
1. 增加受众人数。既然存在着家访活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客观实际,同时大部分学生对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家访活动也持肯定态度,因此开展家访活动就变得有必要且有意义。学校层面应该出台文件制度要求全体教职工开展家访活动,如规定每位班主任、辅导员每学年必须开展一次家访,并将完成与否作为学年履职尽责考核的重要内容,从制度层面对家访活动加以规定。
2. 保障活动经费。家访活动涉及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慰问费等开支,为保障家访活动顺利开展,学校财政应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同时为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家访的积极性,对认真细致、富有爱心、热爱学生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的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可以设置专项经费奖励。
3. 创新家访形式。以往的家访模式都是班主任、辅导员利用假期到学生家中开展家访,送去慰问品的同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與成长环境,并向学生家长告知学生在校的学习及生活状况。笔者认为在既有模式之下,可以创新家访形式如开展“逆向家访”,邀请偏远山区的贫困大学生父母或长辈到学校参观,让他们真正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以更丰富的形式提升家访活动的实效。
(二)完善评比制度
1. 增加获奖名额。目前我校每年评比“自强之星”10人、“自强之星”提名若干人,结合我校在校生数量、贫困生数量,我校“自强之星”评比活动可以适当增加获奖名额,如按照二级学院的数量基数或者二级学院贫困生基数予以分配,让更多品学兼优、综合素质突出的贫困大学生能够入选,享受政策红利。
2. 细化评比标准。自强之星的评比条件为:全日制在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思想引领、创新创业、实践实习、志愿服务等方面有突出表现。通过解读文件可以看出,“自强之星”的评选并没有明确、量化的评比标准,在后期的评比过程中应细化评比标准、引入量化标准,如学习成绩排名、参与科研项目的级别与数量、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等,从而更加规范细致的开展“自强之星”评比活动。
(三)提升综合能力
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不应只局限于事务性工作,而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从这一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成长。从学校层面来看,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 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在管理体制变革的进程中,应结合人事制度变革以及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一方面减少临时岗位,增加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吸纳贫困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另一方面,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应该为贫困大学生开拓图书馆助理员、实验教学中心研究员、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以及网络助理安全员等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上得到历练。
2. 发展勤工助学产业。学校在不断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的基础上,还应主导发展勤工助学产业、发挥集聚效应、积累资助基金。由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牵头,结合资源和专业优势创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公司,组织贫困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诸如艺术特长培训、家教补课、新媒体编辑、创意服务等业余收入,这一方面可以整合资源,发挥团队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3. 实行人岗匹配制度。学校应依据不同的年级、专业、性别、特长,为贫困大学生安排相匹配的勤工助学岗位,实现精准帮扶。对低年级学生,安排的岗位应突出劳动性、服务性、基础性,培养他们的劳动纪律、合作观念与服务意识;对高年级学生,安排的岗位应突出专业性、技术性、不可替代性,提升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为毕业后的升学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健全审核机制
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在认定时务必慎重。国家助学政策要求尽可能做到“应保尽保”,但同时也应注意防止资助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1. 明确主体责任。一是需由贫困学生本人提供佐证材料。佐证材料应详细规范,包含家庭主要成员构成、收入证明、医疗证明等,这些材料应由相关单位盖章;二是生源地人民政府应对当地贫困大学生建档立卡,完善贫困大学生信息系统,方便学校在必要时予以核查;三是班主任、辅导员应结合学生档案对学生以及生源地政府提交的证明材料加以审核,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遭遇重大变故以及农村地区多子女家庭学生的情况。
2. 强化跟踪反馈。班主任、辅导员应主持召开班级小范围的评议小组会议,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反馈作用。对已评上的贫困大学生,应从吃穿用度、日常开支、是否有大额消费、是否购买奢侈品等方面综合把握情况。对存在奢侈品消费的,一经发现予以降低资助标准处理,情况严重的取消贫困生认定资格。同时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对确实贫困的大学生采取精准资助,如对只在食堂消费且消费金额偏低的贫困学生,可以采取饭卡直接充值的方式予以资助。
(五)引入社会资源
学校一方面要注重充分发挥财政拨款的效用,另一方面要拓展工作思路、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动员各级党委政府、事业单位、校友企业、爱心人士投资教育,促成有规模、系统化、连续性的教育募捐。
1. 教育基金会。教育基金会的设立,需要政府广泛动员、搭建平台,并提供政策、制度、人员、经费保障,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关联体;其次需要明确制定教育基金会的业务内容与工作职责,制定管理制度与细则,按期对外公布基金会的公益活动、收入情况、支出情况,杜绝徇私舞弊的现象。最后要设立单独的监事会,对教育基金会的运作开展监督。
2. 设立校友企业捐助金。校友是一个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富有影响的群体,对校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满足广大校友回报母校和社会的心愿,也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捐资助学。通过联系校友群体、设立校友企业捐助金,既可以为毕业生搭建实习和实训平台,又可以借鉴行业优势、引入行业资源,充实学生资助的经费来源。
(六)加强心理关爱
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及家庭经济困难,容易产生心理负担,也更容易导致自卑、敏感、多疑、不合群等性格的产生,因此贫困大学生群体比其他学生更需要关心关爱。当前的学生资助工作,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关爱不足,没有很好地将国家的资助政策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
1. 保护学生隐私。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要杜绝开大会、比贫困、博同情现象,尤其要严厉禁止让贫困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贫困状况,杜绝以这样方式评定学生困难等级。在评定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材料的真实有效,另一方面要注重保护学生隐私,通过召开班级评定小组会议确定等级,然后在班级群或者班会上公示评定结果,对学生的家庭信息不做过多解读。
2. 开展阳光教育。对贫困大学生开展阳光教育非常有必要,要为贫困大学生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国家助学政策就是要保证贫困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因此受到国家助学政策资助本身就是一项自己的权利,不应该产生自卑心理。同时要教育引导其他学生对贫困大学生加强关心,不歧视不排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温暖。
3. 加强感恩教育。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国家助学政策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的意识,等到他们学有所成后能够常怀感恩之心,更好地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反哺学校,实现爱心与责任的薪火相传。
五、结语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促进教育均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的目的就在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让他们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最终实现保证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这一重要目标。
本文通过对湖北经济学院5S育人体系的深度解析,从家庭访问(Family Visit)、自强之星评选(Star of self-improvement)、勤工助學(Self-improvement Job)、奖助学金(Subsidy)、爱心超市(Love Supermarket)五个方面入手调查贫困大学生对既有的5S育人体系的认同度、影响贫困大学生评价5S育人体系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重构:一方面要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对既有的学生资助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另一方面要强化资助育人能力,从丰富活动形式、完善评比标准、制定考核标准、增强受助认同等方面培育家校协同育人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杜守建.“行地企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65-68.
[2] 武智.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政企校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0):49-52.
[3] 李大庆.家校共同体: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8-10.
[4] 江坤蓝.精准扶贫下宜宾县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调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5] 曹璇.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贫困学生资助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 满丽斯.中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