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有建筑的改造设计探究

2021-10-13黄文娟童海玉

工业设计 2021年9期
关键词:空间建筑文化

黄文娟 童海玉

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9-0103-03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建筑是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乡愁记忆,蕴含着中华文化弥足珍贵的价值与精神基因,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1]。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建成了一大批以体育馆、影剧院、博物馆、火车站以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建筑。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兼具技术与艺术价值的既有建筑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日益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

1 既有建筑改造概述

既有建筑,即“既存建筑”,泛指迄今仍存在着的所有建筑。既有建筑改造是为了提升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舒适性和环境性。主要改造类型为旧城、旧村、旧厂、老街、古楼,主要改造内容为建筑功能改造、建筑文化更新、建筑加固和建筑节能改造。将既有建筑进行保留利用更新改造,能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满足绿色设计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大发展方向,国家从不同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8 年9 月发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城市既有建筑的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建立健全城市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机制。2019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既有建筑的文化保护和改造工程全力推进的强劲工作信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提出:“城市持续更新改造中应考虑生态、文化、人本,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2 国内外既有建筑的改造设计现状

国外对既有建筑改造的研究起步較早,西方建筑界自20 世纪30年代以来就予以关注。肯尼斯· 鲍威尔在《旧建筑改建和重建》书中的前言指出:“建筑的改建已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美国建筑业70%以上的工程与古旧建筑的再利用有关”。更有大量的文献、案例针对各种类型的建筑,从改造的技术手段上展开分析和探究。

既有建筑改造在国内研究、发展、实践时间较短,自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探索,最初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和热点城市展开,在探索改造过程中,建筑师积极学习国外的改造理念与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与建筑特色,对各地部分旧弃工业厂房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如林武生等人对1980年建造的深圳市三洋厂房进行了建筑改造,坚持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理念,将其改造成适应新功能的写字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00年中山岐江公园中著名的粤中造船厂改造,保留了旧厂房、废弃机械设备、博物馆、大同电影等都体现了原有的文化特征和建筑特色,通过改造和创新赋予其全新的使用功能和实用功能。再如对哈尔滨“731 遗址”的改造,基本保留了完整旧址,然后对空间重新进行了整体性规划,形成了战争遗址公园。随着优秀的实践案例不断涌出,已逐渐渗透至各地方县市开展符合当地经济社会需求的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工程。

3 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的方法

开展建筑的改造与传承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在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是未来城市建设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归纳注重文化传承与建筑功能融合利用的优秀实践案例,既有建筑改造设计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3.1 针对既有建筑主体开展维修改造

基本保留既有建筑的原貌,按需求适度改造外立面或内部结构,整体加固原有结构,丰富建筑的使用需求,然后进行既有建筑功能置换,提升建筑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在空间设计中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如“央美燕郊校区图书馆改造”。何崴主创设计团队以适应新型图书馆的使用需求全面升级,将图书馆和毗邻的美术馆一起规划改造,从调整布局、梳理边界、塑造图书馆新入口到设置新的空间核心,均使用泰森多边形算法(Voronoi diagram)来生成高格栅的屋顶形态、层叠起伏的阶梯式“微台地”阅读空间等。

3.2 修缮既有建筑与新建同步开展

结合周边的环境因素和限制条件,保留外墙和屋顶等主体结构进行局部立面改造,改造场地、拆除或新建局部结构,展现建筑文化形象的标志性特点,按照商业空间的要求,内部结构拆除重建。如“老糖厂改造”,建筑南侧与西侧保留原有的外墙形制,立面采用“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保留30年代原有的仓库钢筋混凝土厚实墙体,修复具有历史特征的南侧门窗木框和西侧排风扇;建筑北侧界面在原隔墙拆除后形成悬挑灰空间,显现出空间断面,在外部形成望江平台;建筑东侧设置弧形挡土墙与草坡衔接,形成室内外空间积极相融的姿态。

3.3 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大规模新建

原建筑体因各种原因被破坏严重,可采取基本拆除的方法,只保留原建筑局部的墙体结构和代表性的特征,体现建筑的文化和历史,然后对其场地空间重新规划和建造。如由中国台湾建筑师登琨艳自2004 年起构筑创建滨江创意产业园,该厂房受历史原因,原建筑已被拆除了大部分,团队针对现存老厂房体块进行保护性改造与开发,保留建筑局部结构和墙体,使用了大量从现场回收来的废旧材料,并配合最普通的建材来营造后工业时代最前卫的空间环境。

4“濠西书苑”城市阅读空间改造设计分析

我国公共阅读书店在发展过程中由单一的图书卖场转变为集文化、美学、创意、社交于一体的公共阅读空间。《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4061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也有1573家书店关门,全国纯新增书店约2488家,如表1所示。至此,以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再次登上了舞台,成为城市文化的地标。

4.1“濠西书苑”项目改造背景

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建筑设施,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功能空间。南通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历史名人张謇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产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为南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濠西书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濠西路9号,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潘谷西教授设计,仿古风格,设计精致,布局巧妙,其东侧临河标志性景点“五亭邀月”为“濠河十景”之一,如图1所示。

既有建筑改造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合理的保护与更新。将老建筑的保护放到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坚持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理念,寻求文脉传承与更新改造相结合,能有效化解新与旧的矛盾,更好的将历史留下的珍贵记忆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促进绿色发展。随着全民阅读政策的推进和智能科技的驱动,濠西书苑的建筑改造和重新定位成为南通城市建设的亮点之一。改造项目包括濠西书苑A、B两幢建筑及景观场地,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通过对原有空间的重新规划和适当改造,增加了智能化设施与文娱空间,成为环境优美、底蕴深厚、设施完善、绿色便捷的24小时“城市阅读新空间”。

4.2“濠西書苑”项目改造思路

随着时代变迁,建筑已无法承载当代的生活方式,创新就是赋予既有建筑新的商业功能和地域文化价值。保留了具有建筑历史记忆的外皮,内部结构进行重新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结构形式赋予建筑新的生命。

濠西书苑改造以开放性城市公共阅读新空间作为新空间的价值目标,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发扬,强调公益性的发展理念,提供高质量的阅读内容和服务,结合现代技术对建筑室内空间、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在既有建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将书香文化与各类数字城市有机结合,融入南通传统特色蓝印花布及其他地方元素。打破了原方案传统、常规的仿古风格,以表皮现代、本质新中式风格为主,创造出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建筑艺术,并融入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简洁而不简单。以打造出环境优雅、底蕴深厚、绿色便捷的“城市阅读空间”为出发点,力求将濠西书苑打造成一座传承南通文化的文化殿堂。

4.3“濠西书苑”建筑外立面及场地改造设计

在进行濠西书苑建筑外立面改造时,将A 馆与B 馆屋顶延伸,解决了建筑体间结构的分区问题,使其实用、稳固、统一,赋有层次感和韵律形态美,如图2所示。将光源与建筑形体相结合,用光来强调建筑本体,使用灯带增强场地的氛围感、立体感。在绿化周边设置地灯,形成指引和导向的作用。在建筑外部场地关键空间节点,利用高大茂密的绿色植物,强化空间的转折作用,树木以其丰富的自然姿态与僵化的建筑几何和线条形成了强烈的联系,如图3所示。

4.4“濠西书苑”空间功能改造设计

馆内空间改造打破了对称且呆板的原设计,用动线把功能分区串联起来,让空间显得简洁、明快、质朴、内敛,在大量的空白和原木风格的中式空间中,感受到的不仅是优雅、含蓄、洁净的空间风格,还带有一丝禅意。提取南通濠河流元素运用在顶部曲线和灯具造型上,与周围环境形成呼应。陈设品选择了茶具与抚琴,有效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LED漫光源配合射灯重点照明为主,在屋顶造型上采用镂空栅栏引入自然光做辅助。当阳光照射到建筑时,从镂空处撒入室内,室内光影斑驳,排列整齐的光影投射在陈设品和地面上,像蒙了一层蕾丝的纱,朦胧曼妙。

4.4.1 以陈列为中心的A 馆功能更新

A馆通过改造设计,利用动线把功能区域串联起来。从入门处朝里,分别是纸质书籍阅读区、电子借读区、深入阅读休息区。在阅读区的书架底部增添了坐板设计,以便人们阅读时坐下休息,半包高低书架考虑到人们阅读时所需的私密性。中间的电子借读区添置了部分电脑和智能还书机器。深入阅读区为局部提高地台设计,有效地划分了功能区域。馆内书架高度是高低不齐的,在考虑到私密性的同时,打破了沉闷的空间氛围,利用书架使空间更加灵活,如图4所示。

4.4.2 以互动为中心的B 馆功能更新

B馆在改造设计时考虑到分流的必要性,设置了大片的阅读区和休息区。B馆是L型平面空间,通过A馆到B馆的连接走廊处到达B馆最近的入门处,可以看到不同于A 馆空间氛围的文化交流空间。恰到好处的室内布置能起到美化室内环境、增添室内意境、强化室内风格的作用。B 馆根据地域文化氛围,设置品茶区和抚琴区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交流,品茶区为下沉空间设计,有较强的围护感,也具有导向性。室内墙面采用大片落地窗,阳光洒进室内时营造了朦胧美的氛围,也渲染了禅意美,如图5所示。

在濠西书苑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改造过程中,剖析建筑历史文化和建筑资源的发展现状,充分调研既有建筑的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价值,归纳不同历史背景、用途的既有建筑改造的建设经验与做法启示,充分利用主体建筑和周边环境,在保留原建筑体和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更新空间的社会需求,发挥城市公共阅读的本质作用,展现城市历史文脉,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5 结语

伴随城市中心城区土地供应消耗殆尽,大刀阔斧的开发越来越少,根据显示,2016到2020年我国城镇拆迁已达2033亿平方米,既有建筑设计改造逐渐成为新的发展点。《2018—2019年度中国城市更新白皮书》显示,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已成为万亿级别市场,现有既有建筑的总量约613亿平方米,通过既有建筑改造,可以使旧建筑满足新时代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让“老旧”空间鲜活起来。既有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模式可以激发旧建筑潜在的文化因子,激活逐渐没落的城市空间,解决了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寻找建筑的地域环境特征,使其内在的社会文化价值在新的环境中得到升华,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延续,增添既有建筑的新价值。同时,还可以节省拆除在重建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具有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

猜你喜欢

空间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