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片叶子富裕八方群众
2021-10-13吕高排俞佶婷
吕高排 俞佶婷
刚刚下过一场秋雨,海拔350米的官元山上,郁郁葱葱的“金凤凰”茶苗沐浴在蒙蒙细雨中。盛文斌和他的51名合作社成员,将一捆捆茶苗装上卡车,运往千里之外的贵州深山。尽管一身泥一身水,盛文斌脸上还是掩饰不住喜悦:“这些茶苗,可以帮助很多大山里的群众早日过上富裕生活哩。”
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爱上茶苗
“浙江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的招牌,在中国茶市一期并不那么起眼。这里既不经销名优茶,也不经销名茶包装品,却给新昌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与活力。这个合作社的主人是一位精干的退役士兵,名叫盛文斌。
出生于1987年的盛文斌是新昌县回山镇新市场村宅后王自然村人,地地道道的“茶二代”。在他儿时记忆里,茶园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深刻桥段。5岁那年,他跟随长辈们在茶山行走,小小的个头不时踮起脚、努力模仿着大人们的样子劳作。6岁时,他开始学采茶,一捻、一掰,瘦小的他总是要花费好多力气才能把茶叶摘下来,一张小脸常常憋得通红。要强的盛文斌,如果当天采茶目标没有完成,即使天色再晚,也要去补足了才能安心。就这样,童年的时光在茶园间流淌。读六年级时,盛文斌已经可以自己做茶、卖茶。这也为他后来的事业埋下了伏笔。
2011年,在海军航空兵某部当了5年兵的班长盛文斌,带着两枚三等功奖章回到老家。看到常年生活在大山里的父老乡亲依旧没有脱贫,他心急如焚,不禁想起部队首长说过的一句话:“大家退役后,要努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年,盛文斌组织3名退役军人,成立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带着四邻八乡的村民培育、种植茶苗。
早在1997年,盛文斌的父亲就在村里带头繁育良种茶苗,带动了全村50多名农户扦插茶苗,新市场村也因此成为全县繁育良种茶苗的重点村,不少农户都靠着繁育茶苗致富。盛文斌想,繁育与推广良种茶苗,不但有利于本县名茶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起其他周边地区。
自此,他的眼睛紧紧盯在良种茶苗上,再也没有离开。
科技助茶插上富民“翅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开始接触良种茶苗繁育的盛文斌完全是个“门外汉”,他既不懂业务也欠缺技术。
发展现代茶园离不开科技。凭着在部队养成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盛文斌专门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一住就是几天,一项一项地学习茶艺、评茶等等技能。又跑到杭州市,请教中国茶科所、浙大茶学系的专家教授。知识丰富了,他回到官元山上,每天蹲在田间地头,进行育苗实践与试验对比,悄悄积累自身经验。
很快,学习能力极强的盛文斌成为既懂理论又有实踐经验的繁育良种茶苗行家,只要到苗圃里看一眼,他就能发现问题,辨别良莠。一年后,他改良、培育、研发“中茶111”“中茶125”“紫娟”等茶苗新品种100种,纷纷走上市场。
盛文斌将先进科学技术实践于茶园一线。2018年,他在向云南引进紫娟茶苗时,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特点,认真进行母本改良,后又在天津、沈阳等北方地区分步开展试种推广。结果证明:无论产品升级换代,还是加快新型科技成果转化,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合作社也成为国家茶科所的育苗基地。盛文斌与茶科所签订委托育苗协议书,根据协议,茶科所向合作社提供新品种穗条,合作社向茶科所提供一级优质苗木。这样的强强联合,使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有了实施、实践平台,也让茶农搭上了科研创新的“快车”,在生产经营中少走了不少弯路。这期间,盛文斌带着合作社员们申报囯家登记品种“天姥金叶1号”“天姥金叶2号”“天姥金叶3号”;申报发明专利“开沟施肥机”“悬浮折叠式农用喷药机”“茶叶采摘辅助设备”“茶叶种植播种机器”“可恒温烘培的茶叶制作辅助装置”“悬浮折叠式农业用喷药机构”等6项。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三种模式成功探索,帮助盛文斌在同行业中取得后来居上的明显优势,在营销业绩和为农服务中也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记者走近盛文斌的育苗基地,发现数千万株茶苗正在茁壮成长并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这里既有早、中、晚品种,也有适合制作绿、红、黄、黑等茶类的百余品种。一脚烂泥的盛文斌告诉记者,根据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结合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要求,建立全国首家智能玻璃温室2000平方大佛龙井数字化苗圃,项目已落地东茗乡金山村,打造出移动端智慧灌溉系统、智能光照补偿及杀虫灯系统,实现茶园苗圃物联网、智慧化、数字化。
网络助力茶苗走向全国
掌握了技术、熟悉了业务,自然就能发现问题、找准短板。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盛文斌发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新昌良种茶苗发展迅猛,供不应求;但在2005年以后,由于育苗质量下降,茶苗也由畅销转滞,茶价更是跌至5分钱一株也无人问津,育苗户不仅无利可得还要亏本。到2010年,全县育苗从1亿株降至不足5000万株。这些数字让盛文斌心疼不已,更加坚定了他必须走高标准发展之路的决心。
2012年5月,由盛文斌一手发起的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盛文斌不断引进新品种,统一扦插规格与技术标准,并要求社员必须做到品种纯、长势好、无病虫等硬性条件。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新昌茶苗在外地茶农中普遍反映“长势好、品种好、成活高、成园快”等优点,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盛文斌的合作社成员也从5户增长到50多户。“牵手小家富裕大家报效国家,带领更多的人走上乡村振兴之路。”信心满满的盛文斌又流转山地200亩,把附近茶园整合起来,建设成一个茶品博览园。
盛文斌始终保持着一颗初心,除了扶贫,各种公益活动里也时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年轻人的头脑总是分外灵活。盛文斌决定将茶苗销售搬到网上:在阿里巴巴开店,并利用网络平台推广茶苗。当他告诉父亲一年的推广费用要10多万元时,父亲表示了反对。和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父亲认为,种茶、采茶的人都是农民,在网上卖不了茶苗。但盛文斌觉得农产品触网是大势所趋,他一定要试试。
从此,盛文斌悉心钻研茶叶网络营销技巧,将新昌茶苗的信息辐射至全国各地,不少新客户自发前来,销区从原有的四五个省扩大到全国27个省(市)、342个县,包括从来没有种过茶树的黑龙江、新疆、山西、吉林等地。2012年5月,盛文斌的合作社网络销售额已超过400万元。尝到甜头后,盛文斌乘胜追击,在后面的几年里充分利用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不断宣传。在他的网店里,满是各地茶农留下的好评:“茶苗很漂亮,老板服务态度很好”“店主热情耐心,茶苗货真价实”……儿子的成功,也让最初不同意网络销售的父亲心服口服。
反哺社会热衷扶贫攻坚
优质的茶苗、良好的服务、诚实的为人,盛文斌手持一枚“天姥金叶”,在大江南北遍地生根,销售额达上亿元。9年间,合作社茶苗销售7亿株,他用“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不仅身边村民精准脱贫,通过南茶北引,还覆盖全国126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帮助各地发展茶叶种植30多万亩,带动中西部400多万人就业脱贫。2020年1月,小小合作社被浙江省认定为省级示范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盛文斌的创业路上,扶贫始终是一个重要主题。为带领当地老百姓一起富起来,合作社联系起周边的茶农,统一技术措施,统一茶苗规格质量,统一对外销售,保证丰产丰收。在新昌多个乡镇,盛文斌都有茶苗基地,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就这样做出了名堂。2020年,盛文斌带着他的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项目《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参加了浙江省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历经3个多月的准备、培训和层层比赛,最终从全省11个地市536家企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决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当年年底的首届全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他再次获得精准扶贫组优胜奖。今年6月,他被评为浙江省最美退役军人。
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壮大,盛文斌的眼光也越来越远,他将扶贫服务送往全国各地。在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的贵州榕江县乐里镇,合作社向当地捐赠了20万株黄金芽茶苗,并无偿提供种植技术、管理之道和茶叶加工制作培训;盛文斌将10多台炒制机器运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高龙乡,还建立一个炒制点,专门收购当地的茶青进行炒制,帮助当地茶农卖茶叶。为了让信息闭塞的山区群众掌握更多科学知识,他还举办了一次大规模茶叶采收技术培训会,教授春、夏、秋茶采收技术及剪枝、施肥等田间管护技术;承载着满满爱心的1万株茶苗发往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这些茶苗被种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试种成功后预计每亩净收益可达5000元,成为名副其实帮助小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他的做法,得到上上下下的认可。今年8月,盛文斌获得“全国茶产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成功后的盛文斌始终保持着一颗初心,除了扶贫,各种公益活动里也时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从2016年起,他陆续向新昌县关爱老人协会捐资;2017年起,开始向双彩乡觉苑希望小学捐赠物资,并组织了一场爱心公益新年音乐会;2018年向彩淳小学捐赠10000元用于全校105位师生定制校服;2019年向道南中学、彩淳小学捐赠体育用品、設立奖学金资助;2020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12800元,口罩、绿茶等物资13000元;2021年走访慰问百岁老人……在盛文斌的“公益相册”里,盛满了爱的回忆。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钟灵毓秀的新昌山水滋养着每一个家乡儿女,也给了盛文斌创业灵感。他抓住文旅融合契机,成立新昌向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向天横”、“天姥金叶”、“诗意天姥”商标。盛文斌决心走出一条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创办研究所、茶博园、创业培训基地等等,推动名山、唐诗、茗茶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听着盛文斌的美丽憧憬,记者发现,他的奋斗方向清晰明朗,而他的脚步,也向着自己的目标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