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筝曲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发展
——以三重奏《汉江韵》为例
2021-10-13周瑶瑜
周瑶瑜
(杭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311100)
一、前言
古筝,是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文化和古筝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夏文明融入古典音韵的古筝中,催生出许多优秀的名曲佳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茫茫九派流于中国”的筝乐艺术,河南筝派以其朴素、热情、直率的音乐风格特点,成为九大流派中重要的一支,河南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几千年的先进文明,优秀文化世代相传。表现出河南地区人民的传统习俗,思想感情,同时体现出河南地区人民的情感,和追求,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和人文价值。
而在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现代,传统的河南筝曲也与时俱进,在保持本身的传统性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在现代性语境下,进行着自身的蜕变。何谓现代性语境语境就是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有多种,我们在语境前加上了“现代性”这一定语,代表着现在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以来崭新的语境下。现代性推动着一个流派的繁衍与发展,影响一个民族地方的艺术思想与价值理念。
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器乐音乐肯定会朝前发展的。然而,在挖掘乐器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守住一个底线,即中国的民族乐器,一定要表现出它的民族特色和风格特点。”而在三重奏《汉江韵》中各类风格性演奏技法的体现,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对传统筝曲传承的最好展现。
二、三重奏《汉江韵》的创作背景与风格特征
《汉江韵》是乔金文先生于1962年对河南曲剧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创作成为一首独立、完整的古筝曲。河南曲剧通常流传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唱调优美,轻快,因为后来常将河南曲剧的旋律用于古筝的独立演奏,所以渐渐的,一些伴奏乐曲发展变化成为了独立的古筝小曲,这些曲子结构短小精悍,旋律轻快活泼,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汉江韵》的开头第一句就与河南曲剧大起板的第一句曲谱完全相同,而整首曲子也是展开围绕这个主题核心(谱例1),进行一系列的变奏、加花。
谱例1: 《汉江韵》1-4小节
整首乐曲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地道的河南风味的方言感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例如,众所周知河南方言中的一个代表词就是“中”,带有非常爽快的语气,音调上扬。例如谱例1,开头“1”和装饰音“6”,“6”音头一出马上滑到“1”,这个韵味跟河南话的味道非常相似,具有浓烈鲜明的乡土气息,使人们在听这首作品时产生熟悉与亲切之感。所以,河南筝曲的演奏特征跟河南方言是息息相关的。音头重、旋律起伏大,不管是滑音的豪爽激昂、还是颤音的委婉都组合成了地道鲜明的河南筝派的特色,引人回味。作品非常鲜明的展现了河南人民朴实、直爽的形象。
三、三重奏《汉江韵》调式及体裁设计的突破性
三重奏版本与传统的《汉江韵》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调式调性方面。传统筝曲的改编,一方面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保留传统版本的风格技法,音调特征;另一方面又要兼顾不断更新换代的现代性审美要求。对于三重奏这一舶来品,如何体现传统元素又兼顾时代性,一直是作曲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乐曲的调式运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继承了河南曲剧中的传统,通过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使作品很好的“接地气”。而王中山先生改编的三重奏《汉江韵》则具有创造性的在原有调式C大调的基础上,把倍低音区“3”改为“4”。使这首新作品形成了双调式五声音列不完全八度周期模式,前半部分C宫调式,乐曲具有明朗、率真音乐风格,后半部分C徵调式,风格含蓄、委婉,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改编后的《汉江韵》是一首三重奏乐曲,三个不同的旋律线条的声部,在节奏等方面同时进行变化起伏,相互映衬。在三重奏《汉江韵》中用简洁且富有节奏性的旋律作为二,三声部,将丰富的一声部主旋律线条完完全全的烘托出来。乐曲的形式具有创意性,音色统一,如果用乐队给《汉江韵》伴奏,是达不到音色如此融合、音量如此平衡的效果的,王中山先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承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是否平衡是评价一部改编作品不可回避的问题,前者是空间维度,后者是时间维度。而在这种结合的背后,隐含着在现代性语境中,我们对自己传统
民族文化的寻根与创新。
四、三重奏《汉江韵》中演奏技法的现代性
作品在连接段落运用了一个新技法——弹轮(见谱例2),一只手在弹奏的同时完成轮指技法的演奏,由王中山先生首创,这在他的很多部改编的作品中都频繁出现使用,扩展了古筝演奏的织体结构。这一段在弹奏长音的同时也弹奏其他声部,产生了多声部效果,再结合左手的按音,立体效果增强,使作品在听觉上拥有更丰富的音响效果,可以说是将古筝这一乐器的潜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谱例2: 《汉江韵》60-61小节
为了将作品立体的音响效果再度增强,王中山老师开创性的运用了新潮技法走位多指摇,在多指摇的过程中进行左右强弱移动,将立体化的音响效果通过灵活多变的技法带给观众,渲染了气氛。
著名古筝演奏家赵曼琴先生提出来的以“快速”为核心的“快速指序”体系,是将我们的十个手指充分运用调动起来,并全部投入到有效的演奏中。快速指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八度勾托弹奏形式,使古筝和其他丝竹乐器一样自由的组合指法进行演奏。在三重奏《汉江韵》中,这一段快速指序的华彩段出现曲子的末尾,这是在原曲版本上没有的,通过这一段快速指序将乐曲推向一个高潮点,随着快速指序旋律华丽的攀升,逐步到达到情感最饱满,渲染力最丰富的地方,整整四十二小节不停向前推进的旋律,使听众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印象。
五、三重奏《汉江韵》对古筝创作发展方向的启示
(一)推动创新技法发展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受西洋乐器的冲击,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与现代一直都有着复杂的纠缠,古筝演奏技法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同时寻求创新,推动传承与进步,才能让古老传统的古筝艺术在现代性语境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汉江韵》三重奏中,王中山先生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不仅保留了河南筝曲的大指大关节托劈等一些传统的演奏技法,并且和现代创作技法结合在一起,独具创造性的将独奏曲改编为重奏曲,并加入快速指序等一系列创新技法,使传统筝曲接轨现代创作,形成传统和创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受到了越多越多人的喜爱,为古老的传统曲目带来了新的活力,是现代性语境下传统音乐灵魂的一次升华。作品紧紧围绕河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格,且能够积极融合西方近现代创作技法,可以说开创了现代性语境下古筝创作的一个全新时期。
(二)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
筝曲创作方法的多元化,使得古筝演奏更加的丰富多彩。紧跟时代潮流的演奏技法与创作技巧,二者相互促进,使古筝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扣人心弦,古筝的生命力也在吸收传统的优秀演奏技法和现代创作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壮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众多场合的发言中谈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展现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可以说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传统民族音乐及其载体民族器乐,在新时期也非常有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中华民族有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历史底蕴,不仅沉淀着我们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还是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如今被誉为“仁智之器”的古筝早已经走出了国门,创作的曲目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五声调式,一些应运而生的人工定弦的曲目不胜枚举,这些新的创作作品拉近了古筝和国际的距离,在各国的文化交流演出中,古筝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所特有的一个文化标志,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能够以古筝为载体向外国展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是无形的,却能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认识与熟知这一乐器,更有甚者,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高涨的热情与好奇来到中国,这同样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王中山先生在创新技法上的大量运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古筝这一乐器的演奏特色,为古筝走向国际打下坚实基础。古筝,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乐器具有使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文化相适应的能力,能够跨越时间、超越国度,这是现代性语境下古筝艺术的初心所指,使命所在。
六、结语
王中山先生在尊重乔金文先生创作的同时,又赋予了这首传统筝曲新的艺术生命,在此曲当中王中山先生独特的创作思维,对未来古筝技法的发展,中国传统民乐的发展都有着深刻而久远的意义。作品既保持了传统民间音乐的风格韵味,又有着高超的现代演奏技巧,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增添了活力,体现了在现代性语境下传统筝曲的发展。